..续本文上一页有不明确。
这些句都是对偶句。“俾夫”,使得那个;“后身广慧”对“过去众贤”,“遥证通方”对“永惭偏识”,这是文章对偶的方式。后身的广慧,讲以后的有智慧的人,他对过去的众贤,过去有贤德的那些修行的人。一个过去的,一个是未来的。“遥证通方”,他虽然时间在后头,隔开佛、世亲菩萨,乃至玄奘法师,都比较很远了,但是有圆晖的《颂疏》的帮助,也可以“遥证”,远远地可以追溯上去,也可以证到“通方”,“方”就是道,“通”对下边的一个“偏”。“偏”就是一部份,局限性的;“通”,就是广博的,圆满的。“后身广慧”,可以远远地追溯上去,可以证到圆满的道。而过去的众贤,虽然他们的时间离开得近一点,但是却是没有见到这个圆晖的《颂疏》,他的见识还是缺一部份。“偏”,就是不够圆满。
这就是特别抬高圆晖上人的《颂疏》的价值,当然这是做文章啦。我们说过去那些大德们,甚至于那些证果证道的,并不因为没有看到圆晖的书,他就不如后面的人,也不见得。不过确实也有一部份人,他的知见、学识,因为没有圆晖的书,有些理解得不充分的,也是会有这样的人。这里文章特别强调,就是用这样子的句子来赞叹颂文。现在,我们今天接下去讲下边的:
俱舍论颂释疏卷第一
中大云寺沙门 圆晖 述
这就是开始第一卷。在第一卷前,圆晖上人自己也有一个短的序,然后正式打开讲。先看我们的注解,“俱舍论颂释”,俱舍论的颂的解释。“疏”,对古代的注解再加一个解释,怕以前的还不够,再注一下叫“疏”。
“中大云寺沙门圆晖述”,圆晖,他着的这一部疏;前面“中大云寺”,他的寺院。下边我们看文。
奥烛天下之幽者,其惟赫日乎?鼓万物而成者,其惟颽风乎?匡大教而济时者,其惟菩萨乎?
这三句,两句是喻,一句是正文。“粤”(“奥”应为“粤”, 依大正藏),我们注解有,是语助词,开头的发起式,没有解释,但声音好听,有文气。照天下的幽暗的,把天下的幽暗照亮的,那只有太阳了。月亮虽然也能照,但是照的明度不高,有的地方还是看不清楚的。星,那更差一点。那么古代没有电灯,那是用油灯或蜡,那些光度更低。就是现在的电灯,也只能照一边,照不到其他的远处。那么整个把这个世界照得亮亮的,那只有“赫日”——就是红太阳。“赫”,就是照得红红的太阳。能够照破天下的黑暗、幽暗的,只有红的大太阳。除它以外,其他的,能力是没有了。“鼓万物而成者,其惟颽风乎?”“鼓”,就是鼓动的鼓,打鼓的鼓,这是一个古代的古体字,因为鼓是用皮绷的,所以用一个皮字,现在是不用这个字了。把万物鼓动它,使它成长的,那就是颽风,南风。南风是暖和的。南风一来,万物都成长。所以说能够鼓动万物成长的,那只有南风。因为南风表示春天来了,冬天是西北风。下边配正文了。
“匡大教而济时者,其惟菩萨乎?”能够扶持或者扶正佛的大教。佛的大教,在佛出来的时候。我们学《印度佛学分期》,目的就是在学《俱舍》之前,很多问题已经解决了,碰到这些就感到毫无困难。大小乘的问题等等、世亲菩萨历史都讲了。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原始佛教以后,慢慢地,到无著菩萨、世亲菩萨那个时候,外道已经不少了。到那个法称论师的时候,外道多得不得了,甚至于把佛教很多寺院都并去了,都做了他们的寺院了,把教徒都改信他们的了,不然的话要杀头。要不是就是把命交给他,要不是信他的教,这是他们古代的印度的辩论的风气如此。(02A)在印度过去是很讲智慧的,就是要是道理输掉的话,要么把命输给他,要么就是自己认输、投降,做他的教徒。这样,我们不是讲在法称论师的时候,外道的庙是非常得多了,佛教是衰败了。经过法称论师的辩论,把那些最大的外道降服了,恢复了很多寺院。那就是说“匡大教”,护持佛教,把它发扬光大的,这样子。“大教”就是佛教。扶持、护持佛的大教而来“济时”的,救济当时的一些人们的。
我们说佛教并不是拿来好看,或者是自己了不得,称扬自己的知识渊博,或者是怎么修持高,这是要度众生用的。所以说匡大教的目的还是济时,要救济当时的那些众生。有这样子功德的人只有菩萨,以菩萨来譬喻照亮幽暗的太阳,来譬喻生长万物的南风。菩萨的扶持大教,也就是在济度众生,功德是无可比伦的,这是菩萨的事情,只有菩萨才行。
爰有大士,厥号世亲,弘道于五天,制论于千部,光我师之正躅,解外道之邪纷,功无得而详也。千部之内,《俱舍论》是其一焉。斯乃包括六足,吞纳八蕴,义虽诸部,宗唯以正,故得西域学徒号为聪明论也。
菩萨先点出来,然后菩萨里边又专门点出世亲菩萨。“爰有大士”,就是有这么一个大士。大士就是菩萨,摩诃萨埵;他的号,“厥号世亲”,他的名字叫世亲菩萨。“弘道于五天,制论于千部”,这是赞叹世亲菩萨的功德。他宣扬佛教遍于五印度;“五天”,就是五天竺,东南西北中。印度分五个地方,所以叫五天。“制论于千部”,这个我们以前也学过了。世亲菩萨开始弘扬他的部派佛学,写了五百部的论,来广传他的教义。后来进入瑜伽行派之后,又写了五百部论来弘扬唯识瑜伽行的学说,所以说,一共写了一千部,有“千部论师”的名称。
世亲菩萨,弘扬佛教遍于五印度,他造的论又满一千部,以这样子的功德,来“光我师之正躅,解外道之邪纷,功无得而详也”。他来光显我师——释迦牟尼佛,我们的根本师,他的“正躅”,“躅”就是高步,就是大步地走了,这个引申指教迹、佛的教,佛的教能够光扬。光扬我们释迦牟尼本师的正教,把外道的那些邪教扰乱排除掉。他的功德,“无得而详也”,那是多得不得了,全部写是写不完的。我们在讲《印度佛学》的时候,也基本上介绍了一些世亲菩萨的功德。当时他的功德好象是这么讲:自从佛灭度以后,最多闻,能背诵最多的,就是世亲菩萨。同时教化出家人最多的也就是他。无著菩萨教化了很多,上万,但是世亲菩萨比他更多,大概有六万多比丘,就是他所教化的。造的僧伽蓝也要好几百。反正他的功德是极大。历史上写了一些重要的,其他的还有各式各样的,没有办法仔细地全部考证下来,所以“功无得而详也”。
把世亲菩萨标出来了之后,同时指出:他的千部论里边,哪一部最好呢?“千部之内,《俱舍论》是其一焉”,标出《俱舍论》。一步一步地,把它推出来。在一千部论里边,《俱舍论》是它里边的一部。这一部有什么好处?“斯乃包括六足,吞纳八蕴”,它可以把六足论都包进去,“八蕴”,《发智论》,“吞纳”,可以把它包起来。吞下去就是可以包起来,全部把它的意思包涵完。因为它的意义把发智、六足全部能够包括在里边。
“六足”,我们注解有:《集异门论》 、 《法蕴足论》 、 《施设足论》、 《识身足 论》、《品类足论》 、《界身足论》等六部论 。 《发智论》是根本,是身,六部叫足,一身六足,这是有部的最根本的论典。有部在当时部派佛学里边,是最强大的一部,凭什么?就是靠这些论典。他们有这些论典的完备;同时,论典里边的辩论的方式非常完整。所以能够弘扬他们的教义,成了很强大的一派。
“八蕴”,为什么《发智论》叫八蕴呢?我们有注解: 《发智论》一共八品,在印度话里叫八个犍度。八个犍度翻成我们汉地就是八个蕴,蕴就是一堆一堆的,也就是八品的意思。八聚、八蕴都是八犍度的翻译。那么哪八个蕴呢?谓“杂”、“结”、“智”、“业”、“种”、“根”、“定”、“见”这八个蕴,或八品,意思一样的,这个论因为主要的讲有八品,八个犍度。所以他用八蕴来代替《发智论》,用六足来代替六足论。这是做文章的技巧,一个六,一个八,一个蕴,一个足,就把一身六足全部包完了,所以说《俱舍论》文虽不多,但是把发智 、六足的意思全包完了。
“义虽诸部,宗唯以正,故得西域学徒,号为聪明论也”,他采取的教义,虽然各个部派都有的。当然根本依的是有部,他是健驮罗西方有部出家,又参照了东方有部的教义,又学了经部的,乃至正量部的,各色各样的部派都学过。它里边虽然讲的道理,各宗派都有,但是并不偏,哪一个“正”,是他的宗旨——“宗唯以正”。他的宗是没有偏见的,不是说我有部出家的,有部的就都对,其他都不对的。也不是说他倾向于经部,经部全对,有部都不对。他就是说,哪个讲的对的就取哪个。什么叫对?符合佛的原意的就是对的。所以说,世亲菩萨学过很多宗派,《俱舍论》里边也引了很多宗派的教义,但是他采取哪一部的?就是他以什么为宗呢?那一部讲得正、讲得对,就依哪一部,没有偏见。
我们在讲《广论》时,听经之前,一定要把偏见除掉,这个东西是障住我们听法的。我们现在学法,希望大家《广论》中的听法的几个条件好好地去学一学。为什么呢?很多人学《广论》,他也知道这个道理,也在讨论这个道理,但是偏偏听的时候,不照这么做,这就没有办法,后来就呆不住,就是跑掉了。他这是自己没有依法行持了。我们说你把书背下来也好,你把书怎么样子讲得天花乱坠也好,做不到的话,白白的,那个不起作用的。你尽管讲得很多,跟书上的话差不多,但是你做不到, 就是你根本不理解。你既然不理解的话,不能使其他的人理解。你要去讲给人家听,也是讲得不对头的。
为什么呢?我们自己学好了,自正才能化人家。自己没有学好,又来不及要去教人,好为人师。我们凡夫都有这个心。为什么呢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