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另外一个梦,就是一个王看见一件衣,这个衣又牢固又广,很大,有十八个人“兢分挽之”,大家抢着要,“衣终不破”,虽然十八个人尽量拉那个衣,衣没破掉,这个表示十八部虽然它的意见不一样,有辩论,但是衣没破——佛的法,它的原则性东西还在。所以说,不管你是五部也好,分十八部也好,乃至加上根本二部,二十部也好,你只要跟它去修行的话,“无不皆成圣果”,都能证果证道。它就是方向,走的路线不同,这个也很简单,所以我们不要谤。现在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就是:自己学什么一派,就谤其他的,人家的都不好,就是我的好。那么你这样子一来,固, 然跟你同见的人是一样的,心里边就这个宗派,但是众生的根机千变万化的,他不能每个人对这个宗派有缘,他要信那个的,你说那个不好,把他的善根断了,他什么都不信,所以说不要从自己的我见出发,反正佛教只要能证果证道的都是好的。
王闻此语,因为问曰:“诸部立范,孰最善耶?我欲修行,愿尊者说。”
“王闻此语,因为问曰”,国王听了这个话呢,噢,因为部派的关系,见解不同,回答的话当然不一样了,但是,随便你哪部修,都能证果证道。等于说,我们到北京去,你可以乘飞机去,最快;也可以乘火车去,也可以乘汽车去,也可以骑自行车,也可以两个脚跑,古代都是跑的。你只要肯走,还不是都到了,不过中间的时间、辛苦等等却不一样。修行也不是一样?有快的,有慢的,有难的,有易的,各式各样的,但是总的说来都能证道。国王问了之后,既然如此,“诸部立范,孰最善耶?”那么这么多部里边,它们安立的规范,哪一个最好?就是哪个最好,我来弘扬它,我自己也修行,也愿弘扬这个。“我欲修行,愿尊者说”,希望你尊者告诉我,哪一派是最好的,我要照它修。
尊者答曰:“诸部懿典,莫越有宗,王欲修行,宜遵此矣。”
这个我们前面的部派佛学讲过了,胁尊者本身是有部的,而且那时是有部最兴的时候,有部也确实有它的优点。所以胁尊者的回答是“诸部懿典”,诸部,各部的懿典,最好的,“懿”就是好的话,佛的经都好的,各部的经典都好,但是最好的没有超过有部的,你国王要修行的话,最好遵照有部、依循有部,照有部的修。
王曰:“向承嘉旨示以有宗,此部三藏今应结集,须召有德共详议之。”于是万里星驰,四方云集,英贤毕萃。
国王听到之后,好。你这个好的指示,告诉我有部最好,那么有部三藏我们最好结集一下。“须召有德共详议之”,结集三藏当然要大德僧一起来结集的。历史上有的,前面有三次结集,我们在部派佛学的时候讲过。第一次是佛涅槃的时候,王舍城毗波罗窟,以迦叶尊者为首,阿难尊者集经藏,优婆离集律藏。第二次,也是耶舍比丘发起的,七百结集。第三次,阿育王时代,那一个目犍连帝须结集的,主要是辩补特伽罗有没有的问题。第四次,就是有部的结集,迦湿弥罗的结集。既然要结集,要大德高僧一起来了,大家“共详议之”,大家一同来商谈这个事情,怎么结集。
“于是万里星驰,四方云集,英贤毕萃”,这个形容得很好了,这个号召一出去之后,“万里星驰”,“万里”是很远的地方,“星驰”,很快的那些大德们都赶过来了。星驰,我们有个注解,流星的飞驰。晚上我们看到流星,很快。跟流星一样跑的快,第一个。第二个,赶路,白天赶路不算,半夜里顶着星再赶,那也就是说不管日夜地赶路,也是形容他很积极地响应这个号召,万里星驰,一万里之外,到处披星戴月地赶路赶的来。“四方云集”,四方的大德高僧跟云一样地聚集在这个健驮罗的地方来。“英贤毕萃”,所有那些能干的有贤德的人,“毕”就是全部了,集中起来了。
凡圣极众,既多烦乱,不可总集。为遂简凡僧,唯留圣众;圣众尚繁,简去有学,唯留无学。
来的太多了,有凡夫又有圣者,那多得不可记数。怎么多?后面就可以知道了。那么多人,你一起来结集三藏,这可太多了。那就是正式结集的时候,哪个意见对,哪个意见不对,那弄起来,烦得不得了,人太多了,不好搞了。
“为遂简凡僧,唯留圣众”,这样,就是要限制一下,于是就把凡夫僧,请他们回去,圣者留下,圣者就是见道以上的。“唯留圣众”,圣者留下。但是那个时候的佛教兴,“圣众尚繁”,见道以上的圣者,证果证道的,还是多得不可记数,太多了,结集还是嫌多了。“简去有学,唯留无学”,有学把他去掉,有学是什么?见道以上,无学道以下,就是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三果向都包在里边,菩萨里边就是见道以上的菩萨,没有成佛的。这里是指阿罗汉。有学,就是把他简去,单是无学的留下。这个时候,留下的无学多得不得了,也不能全部容纳来结集。那么怎么办呢?
无学复多,不可总集。于无学内,定满六通,智圆四辩,内闲三藏,外达五明,方堪结集。故以简留,所简圣众,四百九十有九。
这个要求更高了。证了阿罗汉果的,要六通都有。我们说阿罗汉,慧解脱,没有神通,要俱解脱才有神通。单是烦恼断了,没有神通,不要了。“定满六通”,他的定要六通全部满。“智圆四辩”,他的智慧四无碍辩都要有。内,就是佛教内部,“内闲三藏”,三藏都要通。“外达五明”,外边来说,世间的五明,医方明、工巧明等等,也都要通达,那个条件就高得不得了。
我们去看看,“定满六通”,六通我们在“智品”里边要讲,哪六个通呢?神境通——起各式各样变化,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——就是宿智通,漏尽通——就是烦恼断完了,这个阿罗汉都有。前面的神境通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那就是俱解脱——也是定解脱、慧解脱都有的阿罗汉才有;单是慧解脱——把烦恼断完了,这个漏尽通有,前面五通不一定有。这个是比较利根的阿罗汉,定满六通的。这个定满六通,单是定上说。
智慧方面要圆四辩,圆满四个无碍辩。哪四个无碍辩?在我们的《俱舍论》的“智品”里边也讲的有。我们先标出来给大家看一看,它一个颂2。“无碍解有四”,无碍辩、无碍解是一样的,有四种,“谓法、义、词、辩”,法无碍辩,义无碍辩,词无碍辩,辩无碍辩。“名义言说道,无退智为性”。这个我们看下边:无退智,什么叫无退智?它就是四个无碍辩的体性。
无退智,“缘能诠名”,这个智慧缘的境是能够诠解的名:名、句、文身,这个叫法无碍辩。这个名句文,它说的意思及生的那些解释叫法。什么叫法?“能持自性”,它本来有什么意思,“轨生物解”,使人家知道它有什么意思。就是缘名、句、文身无所障碍的,就叫“法无碍辩”。“义无碍辩”,这个名、句、文身单是词,那么它含的意义能够通达无碍的,叫义无碍辩。“词无碍辩”,是“无退智,缘方言词,名词无碍辩。谓缘诸方域,俗圣言词”,这就是他得了这个无碍辩之后,不管你是什么话,他都会说。英国话也说,法国话也说,圣者的话也会说,乃至天上的话也会说。这是词无碍辩。因为我们感到弘法的时候,你的方言不通,那就是弘法的效果就没有。我们到温州去,他们就是很保守,尤其是老年人,普通话不听的。我说你们广播电视台的广播听不听?不听!他们就是这么保守自己的温州话,其他的语言不学的。他们跑去给他们讲经,他们不晓得你讲啥东西,就是词无碍辩没有就吃亏了。如果你词无碍辩有的话,温州人说温州话,广东人说广东话,海外的英国人说英国话,就是弘法的效果要大得多了。
我们记得,我们在宝光寺的时候,星云大师来了。他说我没有神通,也不会说外语,但是我的佛法打开了。那就是说这个世界上,当然有神通,能通方言,那是最好,但是没有这个,只要一心把佛法搞上去,佛法打得开,不要说我没有神通啊,不弘法了。那个也不必,没有神通,弘法打开的——星云大师,一个例就摆了。这个影响极大,不但台湾、美国到世界上都有影响,不见得有神通的人就一定都超过他,也不是。能外语的弘法的像他影响那样子的人恐怕也没有,那就是说没有外语也能弘法。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某一些缺点就退了,这个也不必。
定功德方面说,六个通都要满;智慧方面说要圆满四个无碍辩;从内边来说,精通三藏;外边来说,通达五明。这样子的阿罗汉才把他留下来结集,这样简下来。这样留下的阿罗汉还有四百九十九位。想想看,这个时期的佛法多好啊。我们现在求一位都难求,不要说定满六通,智圆四辩,内闲三藏,外达五明,现在我们去找一个见了道的圣者,你去找找看,那是开悟的,不好找了,相差得太远了。那时候,还有四百九十九。我们说第一次结集是五百结集,五百个圣者,这里现在是点出四百九十九,还差一个,下边这个哪个来补呢?
王曰:“此国暑湿,不堪结集;应往王舍城中迦叶结集之处,不亦宜乎?”胁尊者曰:“王舍城中,多诸外道,酬答无暇,何功造论?迦湿弥罗国,林木郁茂,泉石清闲;圣贤所居,灵仙游止。复山有四面,城唯一门,极坚固矣。可结集矣。”于是国王、及诸圣众,自彼而至迦湿弥罗。
国王迦腻咤迦王说,我们这个国家——印度地方,都是又热又潮,湿气又大。他说这个地方,特别是暑,又热,湿气又大,“不堪结集”,结集三藏的大事情在这个地方,地理方面是不大相宜。“应往王舍城中,迦叶结集之处,不亦宜乎?”他就提个建议,我们到第一次结集的王舍城,就是毗波罗窟,迦叶尊者在那里结集三藏的,是不是最好呢?这个地方不是很相宜吗?
“胁尊者曰:王舍城中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