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魔引”,“无知”第二个,“疑惑”第三个,“由他度”第四个,“圣道不起假声呼”第五个。这五个事情,因为这里我们还有不是做比丘的,关于戒律的事情,我们暂时不谈,名字说一下就完了。他说这个五个事情是佛的正教,“是谓如来眞佛教”。诸阿罗汉感到这个话不行——诵戒的时候,当着大众宣布这个东西是佛教,就去反对,怎么反对呢?就是把前面三句照样地把它说下来,后面那句把它翻过来,他说:“无学漏失因魔引,无知疑惑由他度,圣道不起假声呼,是汝狂言非佛教”,这是你的狂言,不是佛教,把它翻了一下。
这样子就斗争了,大家意见不同,就互相辩论,弄了一夜,停不下来。停不下来,阿育王就派大臣去劝,劝了之后也停不下来,这下事情大了。这个五个事情都不是小事情。你说它是佛教,一个说完全是狂言,那怎幺几句话平得下来呢。阿育王亲自来调解也调不下来,结果怎么办呢?取筹。日常法师说,取筹跟相似佛法是坏佛教的事情。那么这个就是取筹的事情。取筹——少数服从多数。大家取筹了,就表决。结果因为大众部的人多,很多都是一般的凡夫僧,人数多,都拥护大天的见。而阿罗汉那边只有五百,还有五百个凡夫僧,倾向阿罗汉方面的,他们只有一千人,而鸡园寺里的比丘一般是上两三万的。那个比例比起来,差得远了。他们只有一千,一边是几万,当然取筹的结果,是表决于那一边了。那么这样子,就认为那边对了。
这样子,阿罗汉感到这是不行,这是坏佛法的事情,就要准备离开鸡园寺。这本来是一个如法的事情,一个僧团,你不和合,在里面斗争是不行的,你只有自己考虑其他地方去,这是可以的。阿育王,据说是对这个事情很不高兴,他说你们不受我的供养,跑掉了,你们说你们是阿罗汉,倒试试看你们是不是眞的阿罗汉。他们要走,要渡恒河。他就吩咐他的大臣准备个烂船,破的,要他们乘,看看他们到底是不是阿罗汉。于是,他们就把破的船给他们乘去。船到河的中心,这个船水漏进去了,慢慢地漏漏,沉下去了。这个五百阿罗汉都有神通,一下飞上去,把那五百个凡夫僧也带上天上,一起飞到迦湿弥罗国去了。阿育王非常惭愧,哎呀,搞错了。他们眞的是罗汉,再去请他们回来呢,不来了。
这个说法倒并不是要讲佛教的历史,而是说迦湿弥罗的殊胜。第一,佛的大弟子、末田底,他就在佛授记的情况之下,到迦湿弥罗开辟了他的道场,弘扬了很多的佛法。第二,就是摩揭提国,阿育王,鸡园寺的一些阿罗汉,他们跑到迦湿弥罗去了,因为不服摩诃提婆的那些见解,他们就走了,走哪里?迦湿弥罗。这两个就点出迦湿弥罗是圣者所居的地方,这是地方的优胜。这是作文章的笔法,因为有部的结集就在那个地方。
迦湿弥罗结集
佛涅槃后,四百年初,健驮罗国,有王名迦腻咤迦。其王敬信尊重佛经,味道忘疲,传灯是务。有日请僧,入宫供养。王因问道,僧说莫同,王甚怪焉。问胁尊者曰:“佛教同源,理无异趣,诸德宣唱,奚有异乎?”
佛灭度后大概“四百年初”,“健驮罗国,有王名迦腻咤迦”,迦腻咤迦,这个国王我们见过面的,以前学《印度佛学》,健驮罗也知道了,西方有部的中心地带。我们为什么要先学这个《印度佛学分期》呢,也是为了学《俱舍》,很多东西都是那边讲过的,那么这下子见面就不陌生了。这个国王非常敬信,就是阿育王之后在印度弘扬佛法的,贡献最大的就是他,迦腻咤迦。
“其王敬信尊重佛经,味道忘疲,传灯是务”,他对佛的经非常尊重。“味道”,就是尝这个道的味道,修那个道,研究那个道,“忘疲”,甚至把疲劳都忘掉了,一心专致地,不顾一切地研究佛的道理,这是自利。“传灯是务”,利他了。传灯,我们有个注解:“法能照破暗”,法能破掉无明的暗,所以用灯来比喻,灯是破黑暗的,我们的佛法能破无明的、愚痴的那些暗。所以,用灯来比喻那个法。“传灯”,把灯传下去,就是传法,传法于他叫传灯,就是把佛的法长久住世地一代一代传下去叫传灯。这是说利他的事情了。他自己“味道忘疲”,是自利的。“传灯是务”,是利他的。这个国王是行菩萨道的了。
“有日请僧,入宫供养。王因问道,僧说莫同,王甚怪焉”,这个“怪”是奇怪的怪,古体字。有一天他斋僧,请高僧大德在他的宫殿里应供。应供之后,就问法。“王因问道”,这样子问他们法。“僧说莫同”,但是僧回答的却不一样,这个也没有什么奇怪,我们学过部派佛学,既然分了好多部派,他们的见解就有不同的地方,当然说不是全部的不同,都是佛教的缘起教的原则之下,但是他们的理解有深有浅,有大有小,所以说有不同了。
“王甚怪焉”,国王奇怪了,都是佛说的法,怎么他的弟子说的却是不一样呢,很奇怪。他就问胁尊者,胁尊者我们也讲过了,就是那个八十多岁出家的, 胁不着地的,这样子精进修行而得道的,三明六通都成就的,马鸣外道也是他降伏的,那次我们也讲了。他的功德很大,名气也很大,迦腻咤迦国王对他像国师一样地恭敬。那么这个事情,他感到问道之后,圣人回答都不一样呢?就问胁尊者了。“佛教同源”,都是佛一个人说的法,他弟子学了佛的法,同是一个源头——就是佛的源头了。“理无异趣”,照规矩,按理来讲,都是佛嘴里讲的话,怎么会不一样。而“诸德宣唱”,但是我们现在请来的大德所弘扬的,却是有不一样的,就是为什么原因呢?
尊者答曰:“自五梦不祥,双林现灭,百有余载,诸部肇兴。虽复万途,津梁一揆。是故大圣喻折金杖,况以争衣。争衣则衣终不破,斫金则金体无殊。是故依之修行,无不皆成圣果。”
(03B)他说,“自五梦不祥”,有五个梦表示佛要灭度,“双林现灭”,是佛眞正灭度的时候。我们说一百多年里面是一味的原始的佛教,一百年以后,部派兴起来了。“诸部”,好几个部派开始兴了。“肇兴”,肇就是开始。
五梦不祥,我们看看注解。 《摩耶经》里说摩耶夫人有一天做了五个梦。
一梦,“须弥山崩,四海水竭”,我们这个世界地理,根据佛教说的,中间是须弥山,供曼达不是中间须弥山王,外边是四大洲,东胜神洲等,这旁边是四大海。她这个梦,梦到须弥山崩溃下来,那是不得了的。须弥山不动摇的,什么都吹不动的,竟然是崩溃了。“四海水竭”,四大海的水是吃不完的,没有了,干掉了。这个梦不好。
二梦,“有诸罗剎手执利刃,兢挑一切众生之眼”,很多的罗剎鬼拿了刀把众生的眼睛挑掉了,那就是说,正法的眼睛没有了,那也是佛灭度的预兆。
第三,“梦见欲色诸天,忽失宝冠,脱璎珞,不安本座,身无光明,犹如聚墨”。欲界、色界的天人,突然之间他头上戴的天冠掉下来,身上璎珞也掉下来,坐在座上也不安逸了。本来天人都有光明的,这时光明也没有了,“犹如聚墨”,黑黑的。这也是佛灭度的相。天人的福报也没有了。我们说人天就是依佛的言教而来的。没有佛的教化,以烦恼从事的话,那是三恶道的事情。
第四个梦,“如意珠王,在高幢上,恒雨珍宝,周济一切”。我们说什么叫如意珠啊?轮王七宝里面不是供的吗?金轮宝、摩尼宝。摩尼宝就是如意宝了。这个如意宝是珠中之王,把它放在高的一个幢上,你求好了。你要什么,就跟雨一样下,你说你没有衣服,衣服下雨一样地下来;你没有钱用,金子、银子、钞票、人民币雨一样地下来,用不完的。要什么就有什么,“周济一切”。但是“有四毒龙,口吐猛火,吹倒彼幢,吸如意珠,猛疾恶风,吹没深渊”,四个毒的龙,口里吐着猛火,把高幢吹倒了,把如意珠要吸过去,然而又来一个很厉害的风,把珠吹到深渊里去,滚到深渊里,找不到了,那也是佛灭度的一个预兆。
第五个梦,“有五狮子从空中下,啮摩耶乳,入于左胁,身心疼痛,如被刀刃”。佛本来是从右胁而生的,它是从左胁进去,那就是佛灭度的一个预兆,“身心疼痛,如被刀刃”,好象刀割的一样不舒服,难过。
这五个恶梦,都表示佛要涅槃,“五梦不祥”就是说佛灭度的预兆。
“双林示寂”,那就是说佛眞正灭度。“双林”,也叫娑罗林,娑罗,印度话,高远。这个树很高大,它的树木竦出余林之上,比一般的树都要高,它而且很奇怪,四方八株,四个方向,每个方向两株,都是五丈那么高,“四荣四枯”,四个枝开着叶子的,还很繁荣的,四个是枯树。下根相连,上枝相合。下边的根是互相连体的,上边的枝也是互相结住的,这个叫双林树,双林树不是两个树,叫双林,眞正的双林树的意思是这样的。这就是佛在双林示寂了,涅槃就在那个地方。这是作文章:“五梦不祥,双林示寂”,同一个事情,都是佛涅槃。我们写,“佛涅槃”,几个字就没有了。他这个文章就是“五梦不祥,双林示寂”,不但包括了很多典故,同时文字方面些显得不是那么粗。
一百多年以后,开始部派分部。“虽复万途,津梁一揆”,虽然分了很多部,开始是上座、大众两部,后来又慢慢地分了十八部,连总的一共二十部,这个我们都学过了。虽然分了很多的部,走的路不一样,修法、教理都不同,但是“津梁一揆”,作用是一样。“津梁”是渡河的桥梁,桥梁是一样的,都是度众生出生死海的,这个方面同样的。它就是说 ,分了十八部也好、二十部也好,你依哪一部修行都能成道。
“是故大圣,喻折金杖,况以争衣。争衣则衣终不破,斫金则金体无殊;是故依之修行,无不皆成圣果”,这又是两个公案,“喻折金杖”,在《大集经》里面,一个国王他做个梦,梦到一个金杖打了五段,就是分了五部了。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