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魔引”,“無知”第二個,“疑惑”第叁個,“由他度”第四個,“聖道不起假聲呼”第五個。這五個事情,因爲這裏我們還有不是做比丘的,關于戒律的事情,我們暫時不談,名字說一下就完了。他說這個五個事情是佛的正教,“是謂如來眞佛教”。諸阿羅漢感到這個話不行——誦戒的時候,當著大衆宣布這個東西是佛教,就去反對,怎麼反對呢?就是把前面叁句照樣地把它說下來,後面那句把它翻過來,他說:“無學漏失因魔引,無知疑惑由他度,聖道不起假聲呼,是汝狂言非佛教”,這是你的狂言,不是佛教,把它翻了一下。

  

  這樣子就鬥爭了,大家意見不同,就互相辯論,弄了一夜,停不下來。停不下來,阿育王就派大臣去勸,勸了之後也停不下來,這下事情大了。這個五個事情都不是小事情。你說它是佛教,一個說完全是狂言,那怎幺幾句話平得下來呢。阿育王親自來調解也調不下來,結果怎麼辦呢?取籌。日常法師說,取籌跟相似佛法是壞佛教的事情。那麼這個就是取籌的事情。取籌——少數服從多數。大家取籌了,就表決。結果因爲大衆部的人多,很多都是一般的凡夫僧,人數多,都擁護大天的見。而阿羅漢那邊只有五百,還有五百個凡夫僧,傾向阿羅漢方面的,他們只有一千人,而雞園寺裏的比丘一般是上兩叁萬的。那個比例比起來,差得遠了。他們只有一千,一邊是幾萬,當然取籌的結果,是表決于那一邊了。那麼這樣子,就認爲那邊對了。

  

  這樣子,阿羅漢感到這是不行,這是壞佛法的事情,就要准備離開雞園寺。這本來是一個如法的事情,一個僧團,你不和合,在裏面鬥爭是不行的,你只有自己考慮其他地方去,這是可以的。阿育王,據說是對這個事情很不高興,他說你們不受我的供養,跑掉了,你們說你們是阿羅漢,倒試試看你們是不是眞的阿羅漢。他們要走,要渡恒河。他就吩咐他的大臣准備個爛船,破的,要他們乘,看看他們到底是不是阿羅漢。于是,他們就把破的船給他們乘去。船到河的中心,這個船水漏進去了,慢慢地漏漏,沈下去了。這個五百阿羅漢都有神通,一下飛上去,把那五百個凡夫僧也帶上天上,一起飛到迦濕彌羅國去了。阿育王非常慚愧,哎呀,搞錯了。他們眞的是羅漢,再去請他們回來呢,不來了。

  

  這個說法倒並不是要講佛教的曆史,而是說迦濕彌羅的殊勝。第一,佛的大弟子、末田底,他就在佛授記的情況之下,到迦濕彌羅開辟了他的道場,弘揚了很多的佛法。第二,就是摩揭提國,阿育王,雞園寺的一些阿羅漢,他們跑到迦濕彌羅去了,因爲不服摩诃提婆的那些見解,他們就走了,走哪裏?迦濕彌羅。這兩個就點出迦濕彌羅是聖者所居的地方,這是地方的優勝。這是作文章的筆法,因爲有部的結集就在那個地方。

  

  

  

  

  迦濕彌羅結集

  

  佛涅槃後,四百年初,健馱羅國,有王名迦膩咤迦。其王敬信尊重佛經,味道忘疲,傳燈是務。有日請僧,入宮供養。王因問道,僧說莫同,王甚怪焉。問脅尊者曰:“佛教同源,理無異趣,諸德宣唱,奚有異乎?”  

  

  佛滅度後大概“四百年初”,“健馱羅國,有王名迦膩咤迦”,迦膩咤迦,這個國王我們見過面的,以前學《印度佛學》,健馱羅也知道了,西方有部的中心地帶。我們爲什麼要先學這個《印度佛學分期》呢,也是爲了學《俱舍》,很多東西都是那邊講過的,那麼這下子見面就不陌生了。這個國王非常敬信,就是阿育王之後在印度弘揚佛法的,貢獻最大的就是他,迦膩咤迦。

  

  “其王敬信尊重佛經,味道忘疲,傳燈是務”,他對佛的經非常尊重。“味道”,就是嘗這個道的味道,修那個道,研究那個道,“忘疲”,甚至把疲勞都忘掉了,一心專致地,不顧一切地研究佛的道理,這是自利。“傳燈是務”,利他了。傳燈,我們有個注解:“法能照破暗”,法能破掉無明的暗,所以用燈來比喻,燈是破黑暗的,我們的佛法能破無明的、愚癡的那些暗。所以,用燈來比喻那個法。“傳燈”,把燈傳下去,就是傳法,傳法于他叫傳燈,就是把佛的法長久住世地一代一代傳下去叫傳燈。這是說利他的事情了。他自己“味道忘疲”,是自利的。“傳燈是務”,是利他的。這個國王是行菩薩道的了。

  

  “有日請僧,入宮供養。王因問道,僧說莫同,王甚怪焉”,這個“怪”是奇怪的怪,古體字。有一天他齋僧,請高僧大德在他的宮殿裏應供。應供之後,就問法。“王因問道”,這樣子問他們法。“僧說莫同”,但是僧回答的卻不一樣,這個也沒有什麼奇怪,我們學過部派佛學,既然分了好多部派,他們的見解就有不同的地方,當然說不是全部的不同,都是佛教的緣起教的原則之下,但是他們的理解有深有淺,有大有小,所以說有不同了。

  

  “王甚怪焉”,國王奇怪了,都是佛說的法,怎麼他的弟子說的卻是不一樣呢,很奇怪。他就問脅尊者,脅尊者我們也講過了,就是那個八十多歲出家的, 脅不著地的,這樣子精進修行而得道的,叁明六通都成就的,馬鳴外道也是他降伏的,那次我們也講了。他的功德很大,名氣也很大,迦膩咤迦國王對他像國師一樣地恭敬。那麼這個事情,他感到問道之後,聖人回答都不一樣呢?就問脅尊者了。“佛教同源”,都是佛一個人說的法,他弟子學了佛的法,同是一個源頭——就是佛的源頭了。“理無異趣”,照規矩,按理來講,都是佛嘴裏講的話,怎麼會不一樣。而“諸德宣唱”,但是我們現在請來的大德所弘揚的,卻是有不一樣的,就是爲什麼原因呢?

  

  

  

  

  尊者答曰:“自五夢不祥,雙林現滅,百有余載,諸部肇興。雖複萬途,津梁一揆。是故大聖喻折金杖,況以爭衣。爭衣則衣終不破,斫金則金體無殊。是故依之修行,無不皆成聖果。”

  

  (03B)他說,“自五夢不祥”,有五個夢表示佛要滅度,“雙林現滅”,是佛眞正滅度的時候。我們說一百多年裏面是一味的原始的佛教,一百年以後,部派興起來了。“諸部”,好幾個部派開始興了。“肇興”,肇就是開始。

  

  五夢不祥,我們看看注解。 《摩耶經》裏說摩耶夫人有一天做了五個夢。

  

  一夢,“須彌山崩,四海水竭”,我們這個世界地理,根據佛教說的,中間是須彌山,供曼達不是中間須彌山王,外邊是四大洲,東勝神洲等,這旁邊是四大海。她這個夢,夢到須彌山崩潰下來,那是不得了的。須彌山不動搖的,什麼都吹不動的,竟然是崩潰了。“四海水竭”,四大海的水是吃不完的,沒有了,幹掉了。這個夢不好。

  

  二夢,“有諸羅剎手執利刃,兢挑一切衆生之眼”,很多的羅剎鬼拿了刀把衆生的眼睛挑掉了,那就是說,正法的眼睛沒有了,那也是佛滅度的預兆。

  

  第叁,“夢見欲色諸天,忽失寶冠,脫璎珞,不安本座,身無光明,猶如聚墨”。欲界、色界的天人,突然之間他頭上戴的天冠掉下來,身上璎珞也掉下來,坐在座上也不安逸了。本來天人都有光明的,這時光明也沒有了,“猶如聚墨”,黑黑的。這也是佛滅度的相。天人的福報也沒有了。我們說人天就是依佛的言教而來的。沒有佛的教化,以煩惱從事的話,那是叁惡道的事情。

  

  第四個夢,“如意珠王,在高幢上,恒雨珍寶,周濟一切”。我們說什麼叫如意珠啊?輪王七寶裏面不是供的嗎?金輪寶、摩尼寶。摩尼寶就是如意寶了。這個如意寶是珠中之王,把它放在高的一個幢上,你求好了。你要什麼,就跟雨一樣下,你說你沒有衣服,衣服下雨一樣地下來;你沒有錢用,金子、銀子、鈔票、人民幣雨一樣地下來,用不完的。要什麼就有什麼,“周濟一切”。但是“有四毒龍,口吐猛火,吹倒彼幢,吸如意珠,猛疾惡風,吹沒深淵”,四個毒的龍,口裏吐著猛火,把高幢吹倒了,把如意珠要吸過去,然而又來一個很厲害的風,把珠吹到深淵裏去,滾到深淵裏,找不到了,那也是佛滅度的一個預兆。

  

  第五個夢,“有五獅子從空中下,齧摩耶乳,入于左脅,身心疼痛,如被刀刃”。佛本來是從右脅而生的,它是從左脅進去,那就是佛滅度的一個預兆,“身心疼痛,如被刀刃”,好象刀割的一樣不舒服,難過。

  

  這五個惡夢,都表示佛要涅槃,“五夢不祥”就是說佛滅度的預兆。

  

  “雙林示寂”,那就是說佛眞正滅度。“雙林”,也叫娑羅林,娑羅,印度話,高遠。這個樹很高大,它的樹木竦出余林之上,比一般的樹都要高,它而且很奇怪,四方八株,四個方向,每個方向兩株,都是五丈那麼高,“四榮四枯”,四個枝開著葉子的,還很繁榮的,四個是枯樹。下根相連,上枝相合。下邊的根是互相連體的,上邊的枝也是互相結住的,這個叫雙林樹,雙林樹不是兩個樹,叫雙林,眞正的雙林樹的意思是這樣的。這就是佛在雙林示寂了,涅槃就在那個地方。這是作文章:“五夢不祥,雙林示寂”,同一個事情,都是佛涅槃。我們寫,“佛涅槃”,幾個字就沒有了。他這個文章就是“五夢不祥,雙林示寂”,不但包括了很多典故,同時文字方面些顯得不是那麼粗。

  

  一百多年以後,開始部派分部。“雖複萬途,津梁一揆”,雖然分了很多部,開始是上座、大衆兩部,後來又慢慢地分了十八部,連總的一共二十部,這個我們都學過了。雖然分了很多的部,走的路不一樣,修法、教理都不同,但是“津梁一揆”,作用是一樣。“津梁”是渡河的橋梁,橋梁是一樣的,都是度衆生出生死海的,這個方面同樣的。它就是說 ,分了十八部也好、二十部也好,你依哪一部修行都能成道。

  

  “是故大聖,喻折金杖,況以爭衣。爭衣則衣終不破,斫金則金體無殊;是故依之修行,無不皆成聖果”,這又是兩個公案,“喻折金杖”,在《大集經》裏面,一個國王他做個夢,夢到一個金杖打了五段,就是分了五部了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