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另外一個夢,就是一個王看見一件衣,這個衣又牢固又廣,很大,有十八個人“兢分挽之”,大家搶著要,“衣終不破”,雖然十八個人盡量拉那個衣,衣沒破掉,這個表示十八部雖然它的意見不一樣,有辯論,但是衣沒破——佛的法,它的原則性東西還在。所以說,不管你是五部也好,分十八部也好,乃至加上根本二部,二十部也好,你只要跟它去修行的話,“無不皆成聖果”,都能證果證道。它就是方向,走的路線不同,這個也很簡單,所以我們不要謗。現在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就是:自己學什麼一派,就謗其他的,人家的都不好,就是我的好。那麼你這樣子一來,固, 然跟你同見的人是一樣的,心裏邊就這個宗派,但是衆生的根機千變萬化的,他不能每個人對這個宗派有緣,他要信那個的,你說那個不好,把他的善根斷了,他什麼都不信,所以說不要從自己的我見出發,反正佛教只要能證果證道的都是好的。
王聞此語,因爲問曰:“諸部立範,孰最善耶?我欲修行,願尊者說。”
“王聞此語,因爲問曰”,國王聽了這個話呢,噢,因爲部派的關系,見解不同,回答的話當然不一樣了,但是,隨便你哪部修,都能證果證道。等于說,我們到北京去,你可以乘飛機去,最快;也可以乘火車去,也可以乘汽車去,也可以騎自行車,也可以兩個腳跑,古代都是跑的。你只要肯走,還不是都到了,不過中間的時間、辛苦等等卻不一樣。修行也不是一樣?有快的,有慢的,有難的,有易的,各式各樣的,但是總的說來都能證道。國王問了之後,既然如此,“諸部立範,孰最善耶?”那麼這麼多部裏邊,它們安立的規範,哪一個最好?就是哪個最好,我來弘揚它,我自己也修行,也願弘揚這個。“我欲修行,願尊者說”,希望你尊者告訴我,哪一派是最好的,我要照它修。
尊者答曰:“諸部懿典,莫越有宗,王欲修行,宜遵此矣。”
這個我們前面的部派佛學講過了,脅尊者本身是有部的,而且那時是有部最興的時候,有部也確實有它的優點。所以脅尊者的回答是“諸部懿典”,諸部,各部的懿典,最好的,“懿”就是好的話,佛的經都好的,各部的經典都好,但是最好的沒有超過有部的,你國王要修行的話,最好遵照有部、依循有部,照有部的修。
王曰:“向承嘉旨示以有宗,此部叁藏今應結集,須召有德共詳議之。”于是萬裏星馳,四方雲集,英賢畢萃。
國王聽到之後,好。你這個好的指示,告訴我有部最好,那麼有部叁藏我們最好結集一下。“須召有德共詳議之”,結集叁藏當然要大德僧一起來結集的。曆史上有的,前面有叁次結集,我們在部派佛學的時候講過。第一次是佛涅槃的時候,王舍城毗波羅窟,以迦葉尊者爲首,阿難尊者集經藏,優婆離集律藏。第二次,也是耶舍比丘發起的,七百結集。第叁次,阿育王時代,那一個目犍連帝須結集的,主要是辯補特伽羅有沒有的問題。第四次,就是有部的結集,迦濕彌羅的結集。既然要結集,要大德高僧一起來了,大家“共詳議之”,大家一同來商談這個事情,怎麼結集。
“于是萬裏星馳,四方雲集,英賢畢萃”,這個形容得很好了,這個號召一出去之後,“萬裏星馳”,“萬裏”是很遠的地方,“星馳”,很快的那些大德們都趕過來了。星馳,我們有個注解,流星的飛馳。晚上我們看到流星,很快。跟流星一樣跑的快,第一個。第二個,趕路,白天趕路不算,半夜裏頂著星再趕,那也就是說不管日夜地趕路,也是形容他很積極地響應這個號召,萬裏星馳,一萬裏之外,到處披星戴月地趕路趕的來。“四方雲集”,四方的大德高僧跟雲一樣地聚集在這個健馱羅的地方來。“英賢畢萃”,所有那些能幹的有賢德的人,“畢”就是全部了,集中起來了。
凡聖極衆,既多煩亂,不可總集。爲遂簡凡僧,唯留聖衆;聖衆尚繁,簡去有學,唯留無學。
來的太多了,有凡夫又有聖者,那多得不可記數。怎麼多?後面就可以知道了。那麼多人,你一起來結集叁藏,這可太多了。那就是正式結集的時候,哪個意見對,哪個意見不對,那弄起來,煩得不得了,人太多了,不好搞了。
“爲遂簡凡僧,唯留聖衆”,這樣,就是要限製一下,于是就把凡夫僧,請他們回去,聖者留下,聖者就是見道以上的。“唯留聖衆”,聖者留下。但是那個時候的佛教興,“聖衆尚繁”,見道以上的聖者,證果證道的,還是多得不可記數,太多了,結集還是嫌多了。“簡去有學,唯留無學”,有學把他去掉,有學是什麼?見道以上,無學道以下,就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叁果向都包在裏邊,菩薩裏邊就是見道以上的菩薩,沒有成佛的。這裏是指阿羅漢。有學,就是把他簡去,單是無學的留下。這個時候,留下的無學多得不得了,也不能全部容納來結集。那麼怎麼辦呢?
無學複多,不可總集。于無學內,定滿六通,智圓四辯,內閑叁藏,外達五明,方堪結集。故以簡留,所簡聖衆,四百九十有九。
這個要求更高了。證了阿羅漢果的,要六通都有。我們說阿羅漢,慧解脫,沒有神通,要俱解脫才有神通。單是煩惱斷了,沒有神通,不要了。“定滿六通”,他的定要六通全部滿。“智圓四辯”,他的智慧四無礙辯都要有。內,就是佛教內部,“內閑叁藏”,叁藏都要通。“外達五明”,外邊來說,世間的五明,醫方明、工巧明等等,也都要通達,那個條件就高得不得了。
我們去看看,“定滿六通”,六通我們在“智品”裏邊要講,哪六個通呢?神境通——起各式各樣變化,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——就是宿智通,漏盡通——就是煩惱斷完了,這個阿羅漢都有。前面的神境通、天眼、天耳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那就是俱解脫——也是定解脫、慧解脫都有的阿羅漢才有;單是慧解脫——把煩惱斷完了,這個漏盡通有,前面五通不一定有。這個是比較利根的阿羅漢,定滿六通的。這個定滿六通,單是定上說。
智慧方面要圓四辯,圓滿四個無礙辯。哪四個無礙辯?在我們的《俱舍論》的“智品”裏邊也講的有。我們先標出來給大家看一看,它一個頌2。“無礙解有四”,無礙辯、無礙解是一樣的,有四種,“謂法、義、詞、辯”,法無礙辯,義無礙辯,詞無礙辯,辯無礙辯。“名義言說道,無退智爲性”。這個我們看下邊:無退智,什麼叫無退智?它就是四個無礙辯的體性。
無退智,“緣能诠名”,這個智慧緣的境是能夠诠解的名:名、句、文身,這個叫法無礙辯。這個名句文,它說的意思及生的那些解釋叫法。什麼叫法?“能持自性”,它本來有什麼意思,“軌生物解”,使人家知道它有什麼意思。就是緣名、句、文身無所障礙的,就叫“法無礙辯”。“義無礙辯”,這個名、句、文身單是詞,那麼它含的意義能夠通達無礙的,叫義無礙辯。“詞無礙辯”,是“無退智,緣方言詞,名詞無礙辯。謂緣諸方域,俗聖言詞”,這就是他得了這個無礙辯之後,不管你是什麼話,他都會說。英國話也說,法國話也說,聖者的話也會說,乃至天上的話也會說。這是詞無礙辯。因爲我們感到弘法的時候,你的方言不通,那就是弘法的效果就沒有。我們到溫州去,他們就是很保守,尤其是老年人,普通話不聽的。我說你們廣播電視臺的廣播聽不聽?不聽!他們就是這麼保守自己的溫州話,其他的語言不學的。他們跑去給他們講經,他們不曉得你講啥東西,就是詞無礙辯沒有就吃虧了。如果你詞無礙辯有的話,溫州人說溫州話,廣東人說廣東話,海外的英國人說英國話,就是弘法的效果要大得多了。
我們記得,我們在寶光寺的時候,星雲大師來了。他說我沒有神通,也不會說外語,但是我的佛法打開了。那就是說這個世界上,當然有神通,能通方言,那是最好,但是沒有這個,只要一心把佛法搞上去,佛法打得開,不要說我沒有神通啊,不弘法了。那個也不必,沒有神通,弘法打開的——星雲大師,一個例就擺了。這個影響極大,不但臺灣、美國到世界上都有影響,不見得有神通的人就一定都超過他,也不是。能外語的弘法的像他影響那樣子的人恐怕也沒有,那就是說沒有外語也能弘法。所以我們不要因爲某一些缺點就退了,這個也不必。
定功德方面說,六個通都要滿;智慧方面說要圓滿四個無礙辯;從內邊來說,精通叁藏;外邊來說,通達五明。這樣子的阿羅漢才把他留下來結集,這樣簡下來。這樣留下的阿羅漢還有四百九十九位。想想看,這個時期的佛法多好啊。我們現在求一位都難求,不要說定滿六通,智圓四辯,內閑叁藏,外達五明,現在我們去找一個見了道的聖者,你去找找看,那是開悟的,不好找了,相差得太遠了。那時候,還有四百九十九。我們說第一次結集是五百結集,五百個聖者,這裏現在是點出四百九十九,還差一個,下邊這個哪個來補呢?
王曰:“此國暑濕,不堪結集;應往王舍城中迦葉結集之處,不亦宜乎?”脅尊者曰:“王舍城中,多諸外道,酬答無暇,何功造論?迦濕彌羅國,林木郁茂,泉石清閑;聖賢所居,靈仙遊止。複山有四面,城唯一門,極堅固矣。可結集矣。”于是國王、及諸聖衆,自彼而至迦濕彌羅。
國王迦膩咤迦王說,我們這個國家——印度地方,都是又熱又潮,濕氣又大。他說這個地方,特別是暑,又熱,濕氣又大,“不堪結集”,結集叁藏的大事情在這個地方,地理方面是不大相宜。“應往王舍城中,迦葉結集之處,不亦宜乎?”他就提個建議,我們到第一次結集的王舍城,就是毗波羅窟,迦葉尊者在那裏結集叁藏的,是不是最好呢?這個地方不是很相宜嗎?
“脅尊者曰:王舍城中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