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多諸外道,酬答無暇,何功造論?”這個脅尊者有遠見。我們一個保守思想,因爲那個地方是一個聖迹,就是固定在那個地方,非此不可。現在的佛教徒也有很多是這樣的:以前這個廟出過一些大德,這個廟非恢複不可。好象沒有這個廟,其他地方就不行的。這個,我們說有時間性了。迦葉尊者結集叁藏的時候,王舍城確是個好地方。第一次叁藏在那裏結集。但是現在不行了。脅尊者就告訴他了,王舍城裏邊現在都是外道了,你假使去結集叁藏的話,他跟你辯論,一天到晚跟他們應酬、答辯都來不及,哪有工夫去結集叁藏呢?時代不同,不可以刻舟求劍。這樣子的思想是太固執了。

  

  我們經常這麼說:我們要造個廟,他們叫我們去什麼廟、什麼大廟。當然古代大德的廟一定地方是好的,風水好這是肯定的,也有名氣,人家供養的人也多,當然是好條件。但是我們說,你這個大廟去了,人家來的要求是什麼的?現在要求都是搞經忏的,搞水陸的,你跑到那邊去,酬答無暇,你一天到晚應酬他們搞水陸搞經忏,你還有什麼時間學法呢?所以也不行的。我們經常跟他們說,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,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只要有人肯下工夫,搞出成績來了,這個就是好地方。風水不風水,我們是不大重視那個東西。當然它有一定的關系。但是我們總的來說,佛教的教義還是以業、因果爲重,風水是其次的事情。

  

  這個“王舍城中,多諸外道”,那是沒有工夫來結集叁藏的。脅尊者就指出一個地方,這個地方就是以前提到的,伏筆就埋在這裏,點出來了。

  

  “迦濕彌羅國,林木郁茂,泉石清閑,聖賢所居”,這個是好地方,聖者住的地方,那就是古代這個末田底迦,在那裏弘化過,後來五百阿羅漢又飛那地方去的,這是一個聖賢所居的地方,“靈仙遊止”,他們那些修行的仙也喜歡在那個悠靜的地方住。而且還有好處,“複山有四面,城唯一門”,迦濕彌羅這個城只有一個門通,四面圍山,只有通一條門。“極堅固矣”,是防止外道。所以這個地方最好,地理條件又好,都是極有利的。從曆史上講,又是聖者住的地方。“可結集矣”,這個地方結集,是比較好的。

  

  國王當然聽他的話了。“于是國王,及諸聖衆,自彼而至,迦濕彌羅”,國王與聖衆,從健馱啰,跑到迦濕彌羅,國王親自去,帶領了那些人一起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到彼國已,緣少一人,未滿五百,欲召世友,然世友識雖明敏,未成無學,衆欲不取。世友顧聖衆曰:“我見羅漢,視之如唾,久舍不取,汝何尊此,而棄我乎?我欲證之,須臾便獲。”遂于僧衆,便立誓言:“我擲縷至空,縷下至地,願我便證阿羅漢果。”縷未下空,諸天接住,語世友曰:“大士方期佛果,次補彌勒,叁界特尊,四生收3賴;一何爲此小緣,而欲舍斯大事。”于是聖衆,聞此空言,頂禮世友,推爲上座。

  

  “到彼國已,緣少一人”,數一數,四百九十九,最好滿數五百——第一次是五百結集。“未滿五百,欲召世友”,想請世友尊者來。

  

  這個在《大唐西域記》說的是這樣子,世友尊者,他們要結集,聖者在門外補衣服,這個阿羅漢就說,他說我們結集叁藏,你在這裏幹什麼?你快回去。世友尊者說我雖然不聰明,他謙虛了,但我也學了很多的佛教,叁藏內明都有深刻的研究,我也希望能夠參加。阿羅漢就對他不客氣:“你這個人我們這裏都是無學,你要參加可以,趕快回去好好修,你成了無學來好了。”我們記得嗎?第一次結集,阿難也不是無學,是一個初果羅漢,迦葉尊者不給他進來。阿難尊者在門外很難受,經過他的弟子的啓發,一夜的精進,就在疲勞不堪,頭要碰到床頭上去,還沒碰到的時候,證果了。證了果之後,他就敲門,要進來了。迦葉尊者問他,你證了果沒有?他說證了。你證了,就不要開門了,你自己進來好了。結果他就從石頭裏進來了。這一段也有同樣情況。世友尊者沒有證果,不要他。

  

  下面就說了,“然世友識雖明敏,未成無學”,世友尊者識雖明敏,就是他精通叁藏,外達五明,這個學識是很好,但是還沒有成阿羅漢。四百九十九阿羅漢不想要他,“衆欲不取”,世友尊者說,哎呀,阿羅漢你們看了怎麼了不得,好象一定要證阿羅漢才能進來。他說,這個阿羅漢,我看它跟吐的口水一樣了,我早就不要它了,沒有去取它的。你們那麼尊重它,而不要我。我要證阿羅漢,快得很,馬上可以證了。當下就在僧衆面前,“便立誓言”,發一個誓:“我擲縷至空,縷下至地,願我便證阿羅漢果”,他發個願,我現在把一個線團子扔上去,線團子還沒到地,我就證阿羅漢,馬上就證。這個凡是有定力的,有功德的那些聖者,他發個願,馬上就會滿的。

  

  這個線丟上去以後,還沒有下地,如果一下地他就證阿羅漢了,這個天就著急了。“諸天接住”,把那個丟上去的線團接住了,不給它丟到地上來,跟世友尊者說:“大士方期佛果,次補彌勒,叁界特尊,四生攸賴,一何爲此小緣,而欲舍斯大事”。他說世友尊者,大士就是菩薩,大菩薩你將來要證佛果的,彌勒菩薩之後,(04A)成佛的就是你,就是彌勒菩薩之後補處菩薩就是你。“叁界特尊”,我們說叁界沒有佛那麼尊貴,“四生攸賴”,四生,胎、卵、濕、化,靠你來度的,爲什麼爲了這個小的事情,就把大的佛果都棄掉呢,證阿羅漢果呢?

  

  “于是聖衆,聞此空言,頂禮世友,推爲上座”,于是聖者阿羅漢聽了天人的話,知道他是大菩薩,算了,就推爲上座,這是四個評家之一。結集《大毗婆沙》的時候,有四個評家,就是四個人,以他們爲首的,很多的意見提上來之後,由他們來抉擇,哪個比較對。

  

  這些資料,都是《大唐西域記》裏邊取下來的。我們佛教現在重視《大唐西域記》的人不多,但是它作用卻極大。最近,一個古建築的總經理他來談起一個問題。他到尼泊爾去建一個中國式的寺院,他們說,尼泊爾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,他們要找藍毗尼園,是釋迦牟尼的誕生之園,各方面找,找不出,各式各樣資料都找,沒辦法找出來,到底在哪裏?最後根據《大唐西域記》它裏邊指的地方,一找就找出來了,不但找出來,而且有依據,在地下這個地方挖掘的時候,挖出個石碑,石碑刻有釋迦牟尼誕生地的一個情況,那就是說《大唐西域記》到現在的作用來說,它的價值也很高,單是從發掘佛的那些古迹來說,也起很大的作用,這個玄奘法師他的貢獻實在是大。我們國際上懸而未決的藍毗尼園到底在哪裏?現在是肯定下來了,也挖出石碑來了,那就是沒什麼懷疑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是五百聖衆,初集十萬頌,釋素怛纜藏;次造十萬頌,釋毗奈耶藏;後造十萬頌,釋阿毗達磨藏,即《大毗婆沙》是也。

  

  這樣子五百阿羅漢連世友尊者加進去五百人,共同結集了。“初集十萬頌,釋素怛纜藏”,開始十萬頌,印度都是以一個頌一個頌來數數的。他第一次結集了十萬個頌,解釋素怛纜藏,解釋經藏。

  

  我們有注解:“素怛纜藏,此翻爲線”,素怛纜是線,這個線什麼意思?《四分律》裏邊有:“譬如有華散置案上,風吹則散,何以故?不以線貫穿故”,我們打個比喻,假使很多花采下來,擺在桌子上,很好看,但是風一吹,吹得到處飛,吹散掉了。爲什麼原因呢?沒有線穿在裏邊。“今以線有貫華之能”,線穿了就是華鬘,把它穿起來,你風再吹,吹不掉,針線能夠把花貫穿起來不散失。“教有貫義之用”,跟線一樣,這個經藏用線的意思來說。

  

  我們這經緯線的經,也是有同樣的作用,一個布,你的緯線,沒有經線穿的話,都是線,散掉的,經過經線一織之後,那個布拿起來,散不掉了。花的線也好,經緯線的經線也好,都是起貫穿的作用。所以說,我們眞正的佛的經,素怛纜就是線的意思。我們漢地的解釋,有的時候要自己發揮一套,“天經地義,不可改變之爲經”。印度原文不是那個意思,當然也可以說,天經地義,佛說的經是不可改的,意思是有,但是原來的印度話的意思,卻是素怛纜是一個線,把它貫穿起來,不會散掉。第一個十萬頌解釋素怛纜的,解釋經藏的。這個頌現在沒有流傳下來。

  

  第二個造了十萬個頌,解釋毗奈耶藏,這就是律藏。毗奈耶,這個印度的話,“調伏,調治六根,伏製叁業”,把六根調治好,不要亂看,亂動,亂聽。我們說我們年輕的比丘或者居士也好,不要去亂看,看了之後你心就停不下來,停不下來你就不能安心于道,不能安心于道你就會造業,造了業之後,“地獄門前僧道多”,這個事情就來了。我們還是要眼根收攝,耳根收攝,聽也不好。

  

  我們那個故事還是要重複一下。一個國王,他帶了他的很多宮女,要單獨享受,派了衛兵跑到山上去。山上的空氣好嘛,在宮殿裏盡呆著感到不舒服,選一個好的國王遊覽的一個山。他叫他的衛兵把這個山封起來,路上都封住,不准人上來。他一個人在上面,宮娥彩女,裸體跳舞唱歌,盡量一個人享受,正享受了一半,忽然空中有五百個仙人飛過,有的仙人看到下面裸體女人跳舞,眼睛一看,不得了,起了煩惱,心一動,神通沒有了;有的聽到聲音,啊,音樂很好聽,耳朵一貪著音,神通也沒有了;有的鼻子聞到下面香氣:哦,好。反正你這個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接觸到之後,起了染汙心,染著心,定力失掉了;定力失掉了,神通沒有了;神通沒有了,飛不起來了,一下便“啪——”下來。平時修得很好,旱鴨子一樣“啪——”下來。那個國王看得氣得不得了,你們這個偷看我的宮女跳舞,這個了不得——罪該萬死。他們說他們是仙人,你是仙人,你的神通呢?你飛飛看,飛不動,就殺掉了。這個東西,你仙人碰到五欲就糟糕了。現在不要說我們還沒達到仙的水平,還是個凡夫。你去貪著吧, 到哪裏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