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多诸外道,酬答无暇,何功造论?”这个胁尊者有远见。我们一个保守思想,因为那个地方是一个圣迹,就是固定在那个地方,非此不可。现在的佛教徒也有很多是这样的:以前这个庙出过一些大德,这个庙非恢复不可。好象没有这个庙,其他地方就不行的。这个,我们说有时间性了。迦叶尊者结集三藏的时候,王舍城确是个好地方。第一次三藏在那里结集。但是现在不行了。胁尊者就告诉他了,王舍城里边现在都是外道了,你假使去结集三藏的话,他跟你辩论,一天到晚跟他们应酬、答辩都来不及,哪有工夫去结集三藏呢?时代不同,不可以刻舟求剑。这样子的思想是太固执了。

  

  我们经常这么说:我们要造个庙,他们叫我们去什么庙、什么大庙。当然古代大德的庙一定地方是好的,风水好这是肯定的,也有名气,人家供养的人也多,当然是好条件。但是我们说,你这个大庙去了,人家来的要求是什么的?现在要求都是搞经忏的,搞水陆的,你跑到那边去,酬答无暇,你一天到晚应酬他们搞水陆搞经忏,你还有什么时间学法呢?所以也不行的。我们经常跟他们说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只要有人肯下工夫,搞出成绩来了,这个就是好地方。风水不风水,我们是不大重视那个东西。当然它有一定的关系。但是我们总的来说,佛教的教义还是以业、因果为重,风水是其次的事情。

  

  这个“王舍城中,多诸外道”,那是没有工夫来结集三藏的。胁尊者就指出一个地方,这个地方就是以前提到的,伏笔就埋在这里,点出来了。

  

  “迦湿弥罗国,林木郁茂,泉石清闲,圣贤所居”,这个是好地方,圣者住的地方,那就是古代这个末田底迦,在那里弘化过,后来五百阿罗汉又飞那地方去的,这是一个圣贤所居的地方,“灵仙游止”,他们那些修行的仙也喜欢在那个悠静的地方住。而且还有好处,“复山有四面,城唯一门”,迦湿弥罗这个城只有一个门通,四面围山,只有通一条门。“极坚固矣”,是防止外道。所以这个地方最好,地理条件又好,都是极有利的。从历史上讲,又是圣者住的地方。“可结集矣”,这个地方结集,是比较好的。

  

  国王当然听他的话了。“于是国王,及诸圣众,自彼而至,迦湿弥罗”,国王与圣众,从健驮啰,跑到迦湿弥罗,国王亲自去,带领了那些人一起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到彼国已,缘少一人,未满五百,欲召世友,然世友识虽明敏,未成无学,众欲不取。世友顾圣众曰:“我见罗汉,视之如唾,久舍不取,汝何尊此,而弃我乎?我欲证之,须臾便获。”遂于僧众,便立誓言:“我掷缕至空,缕下至地,愿我便证阿罗汉果。”缕未下空,诸天接住,语世友曰:“大士方期佛果,次补弥勒,三界特尊,四生收3赖;一何为此小缘,而欲舍斯大事。”于是圣众,闻此空言,顶礼世友,推为上座。

  

  “到彼国已,缘少一人”,数一数,四百九十九,最好满数五百——第一次是五百结集。“未满五百,欲召世友”,想请世友尊者来。

  

  这个在《大唐西域记》说的是这样子,世友尊者,他们要结集,圣者在门外补衣服,这个阿罗汉就说,他说我们结集三藏,你在这里干什么?你快回去。世友尊者说我虽然不聪明,他谦虚了,但我也学了很多的佛教,三藏内明都有深刻的研究,我也希望能够参加。阿罗汉就对他不客气:“你这个人我们这里都是无学,你要参加可以,赶快回去好好修,你成了无学来好了。”我们记得吗?第一次结集,阿难也不是无学,是一个初果罗汉,迦叶尊者不给他进来。阿难尊者在门外很难受,经过他的弟子的启发,一夜的精进,就在疲劳不堪,头要碰到床头上去,还没碰到的时候,证果了。证了果之后,他就敲门,要进来了。迦叶尊者问他,你证了果没有?他说证了。你证了,就不要开门了,你自己进来好了。结果他就从石头里进来了。这一段也有同样情况。世友尊者没有证果,不要他。

  

  下面就说了,“然世友识虽明敏,未成无学”,世友尊者识虽明敏,就是他精通三藏,外达五明,这个学识是很好,但是还没有成阿罗汉。四百九十九阿罗汉不想要他,“众欲不取”,世友尊者说,哎呀,阿罗汉你们看了怎么了不得,好象一定要证阿罗汉才能进来。他说,这个阿罗汉,我看它跟吐的口水一样了,我早就不要它了,没有去取它的。你们那么尊重它,而不要我。我要证阿罗汉,快得很,马上可以证了。当下就在僧众面前,“便立誓言”,发一个誓:“我掷缕至空,缕下至地,愿我便证阿罗汉果”,他发个愿,我现在把一个线团子扔上去,线团子还没到地,我就证阿罗汉,马上就证。这个凡是有定力的,有功德的那些圣者,他发个愿,马上就会满的。

  

  这个线丢上去以后,还没有下地,如果一下地他就证阿罗汉了,这个天就着急了。“诸天接住”,把那个丢上去的线团接住了,不给它丢到地上来,跟世友尊者说:“大士方期佛果,次补弥勒,三界特尊,四生攸赖,一何为此小缘,而欲舍斯大事”。他说世友尊者,大士就是菩萨,大菩萨你将来要证佛果的,弥勒菩萨之后,(04A)成佛的就是你,就是弥勒菩萨之后补处菩萨就是你。“三界特尊”,我们说三界没有佛那么尊贵,“四生攸赖”,四生,胎、卵、湿、化,靠你来度的,为什么为了这个小的事情,就把大的佛果都弃掉呢,证阿罗汉果呢?

  

  “于是圣众,闻此空言,顶礼世友,推为上座”,于是圣者阿罗汉听了天人的话,知道他是大菩萨,算了,就推为上座,这是四个评家之一。结集《大毗婆沙》的时候,有四个评家,就是四个人,以他们为首的,很多的意见提上来之后,由他们来抉择,哪个比较对。

  

  这些资料,都是《大唐西域记》里边取下来的。我们佛教现在重视《大唐西域记》的人不多,但是它作用却极大。最近,一个古建筑的总经理他来谈起一个问题。他到尼泊尔去建一个中国式的寺院,他们说,尼泊尔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,他们要找蓝毗尼园,是释迦牟尼的诞生之园,各方面找,找不出,各式各样资料都找,没办法找出来,到底在哪里?最后根据《大唐西域记》它里边指的地方,一找就找出来了,不但找出来,而且有依据,在地下这个地方挖掘的时候,挖出个石碑,石碑刻有释迦牟尼诞生地的一个情况,那就是说《大唐西域记》到现在的作用来说,它的价值也很高,单是从发掘佛的那些古迹来说,也起很大的作用,这个玄奘法师他的贡献实在是大。我们国际上悬而未决的蓝毗尼园到底在哪里?现在是肯定下来了,也挖出石碑来了,那就是没什么怀疑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是五百圣众,初集十万颂,释素怛缆藏;次造十万颂,释毗奈耶藏;后造十万颂,释阿毗达磨藏,即《大毗婆沙》是也。

  

  这样子五百阿罗汉连世友尊者加进去五百人,共同结集了。“初集十万颂,释素怛缆藏”,开始十万颂,印度都是以一个颂一个颂来数数的。他第一次结集了十万个颂,解释素怛缆藏,解释经藏。

  

  我们有注解:“素怛缆藏,此翻为线”,素怛缆是线,这个线什么意思?《四分律》里边有:“譬如有华散置案上,风吹则散,何以故?不以线贯穿故”,我们打个比喻,假使很多花采下来,摆在桌子上,很好看,但是风一吹,吹得到处飞,吹散掉了。为什么原因呢?没有线穿在里边。“今以线有贯华之能”,线穿了就是华鬘,把它穿起来,你风再吹,吹不掉,针线能够把花贯穿起来不散失。“教有贯义之用”,跟线一样,这个经藏用线的意思来说。

  

  我们这经纬线的经,也是有同样的作用,一个布,你的纬线,没有经线穿的话,都是线,散掉的,经过经线一织之后,那个布拿起来,散不掉了。花的线也好,经纬线的经线也好,都是起贯穿的作用。所以说,我们眞正的佛的经,素怛缆就是线的意思。我们汉地的解释,有的时候要自己发挥一套,“天经地义,不可改变之为经”。印度原文不是那个意思,当然也可以说,天经地义,佛说的经是不可改的,意思是有,但是原来的印度话的意思,却是素怛缆是一个线,把它贯穿起来,不会散掉。第一个十万颂解释素怛缆的,解释经藏的。这个颂现在没有流传下来。

  

  第二个造了十万个颂,解释毗奈耶藏,这就是律藏。毗奈耶,这个印度的话,“调伏,调治六根,伏制三业”,把六根调治好,不要乱看,乱动,乱听。我们说我们年轻的比丘或者居士也好,不要去乱看,看了之后你心就停不下来,停不下来你就不能安心于道,不能安心于道你就会造业,造了业之后,“地狱门前僧道多”,这个事情就来了。我们还是要眼根收摄,耳根收摄,听也不好。

  

  我们那个故事还是要重复一下。一个国王,他带了他的很多宫女,要单独享受,派了卫兵跑到山上去。山上的空气好嘛,在宫殿里尽呆着感到不舒服,选一个好的国王游览的一个山。他叫他的卫兵把这个山封起来,路上都封住,不准人上来。他一个人在上面,宫娥彩女,裸体跳舞唱歌,尽量一个人享受,正享受了一半,忽然空中有五百个仙人飞过,有的仙人看到下面裸体女人跳舞,眼睛一看,不得了,起了烦恼,心一动,神通没有了;有的听到声音,啊,音乐很好听,耳朵一贪着音,神通也没有了;有的鼻子闻到下面香气:哦,好。反正你这个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接触到之后,起了染污心,染着心,定力失掉了;定力失掉了,神通没有了;神通没有了,飞不起来了,一下便“啪——”下来。平时修得很好,旱鸭子一样“啪——”下来。那个国王看得气得不得了,你们这个偷看我的宫女跳舞,这个了不得——罪该万死。他们说他们是仙人,你是仙人,你的神通呢?你飞飞看,飞不动,就杀掉了。这个东西,你仙人碰到五欲就糟糕了。现在不要说我们还没达到仙的水平,还是个凡夫。你去贪着吧, 到哪里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