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1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去呢?地狱门前嘛,这个事情要提高警惕。

  

  这个是毗奈耶藏,是“调治六根”,把六根制服好;“伏制三业”,三业要造罪的——身口意三业,叫它不要造罪。

  

  最后再造十万个颂,解释阿毗达磨藏。阿毗达磨,我们以前好象是讲过了,对法、无比法、现法等等——将来还要广讲,这是论藏。他们造了十万个颂解释经藏,十万个颂解释律藏,再十万个颂解释论藏。这十万个颂解释论藏的。它流传下来,现在还有,就是我们藏经里面的《大毗婆沙》是也。藏经里还有,二百卷,相当大的篇幅。这个《大毗婆沙》,我们这里汉传的佛教,透过我们以前的玄奘法师,确实伟大。这些在印度,原文当然是没有了。

  

  我们现在佛教三大系统,一个是藏语系,一个是汉语系,还有一个是巴利文系的。在巴利文系,固然阿毗达磨是有一些,但是没有我们那么多,也不一样——南传。西藏的阿毗达磨却不多,像《大毗婆沙》等等,《俱舍论》,据说有颂,没有世亲菩萨亲自的论,都是大德们的解释。《大毗婆沙》更没有。据说,法尊法师在生的时候,把《大毗婆沙》翻成藏语,已经翻好了,在达赖喇嘛的宫殿里边。经过文革以后,在不在不知道,反正这个功德也是很大。法尊法师是了不得。不但是把藏文的翻过来,又把中国汉语的《大毗婆沙》,这么大的篇幅翻成藏语,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。我们也希望大家里边有人将来能够把《大毗婆沙》翻成英语,流传于国际的世界上去,这是共同财富。我们佛教的财富是希望大家共享的。现在我们汉文的有了,藏文的虽然有,没有公开的,还没有广泛流布。英语的根本就谈不上,现在英语翻的经典极少,论藏差不多没有,这有待于我们一代代的努力。

  

  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第四讲

  

  

  

  

  我们讲到迦湿弥罗结集,讲完了。这个是根据玄奘法师的《大唐西域记》的。我们说圆晖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再传弟子,有他的传承。前面的“末田乞地于龙宫”,这个公案也是出于《大唐西域记》。玄奘法师座下,讲《俱舍》的最有名的三部:《俱舍》的《光记》 、 《宝疏》,另外就是这部圆晖法师的《颂疏》 。所以说这个是有正规的传承 。 《大唐西域记》里边载的东西很多。昨天我们也讲了,佛的诞生地蓝毗尼园也是靠《大唐西域记》的地理的位置推寻才寻到的。这部书的价值很高。另外一部可以推荐的,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》,这个也是玄奘法师的传记。这本书也值得看,玄奘法师到印度去,路上经过的千辛万苦,都写得很仔细,印度学法的情况,也很详细。

  

  我们今天接下去了。昨天讲了十万个颂解释素怛缆藏,十万个颂解释毗奈耶藏,再十万个颂解释阿毗达磨藏。这三个十万,前面两个十万颂本子没有了,现在已经不存在了。后边的阿毗达磨藏的十万颂,就是玄奘法师带回来了,翻译成《大毗婆沙》二百卷,这个现在我们藏经里还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世友商确,马鸣采翰,备释三藏,悬诸千古。法云重布于遐方,佛日再晖于沙界,传灯之盛,斯之谓焉。

  

  在结集《大毗婆沙》的时候,主要的是世友菩萨为首,有些问题都由他来商量确定。 《大毗婆沙》有四个评家,世友尊者就是其中一位,也是主要的一位,这里是强调世友尊者的重要性,它说一切都是由他来主宰,由他决定哪些是对的,哪些是不对的。在《大毗婆沙》的文里边,有四大评家,法救尊者、妙音尊者等等,世友也是其中的一位。“马鸣采翰”,马鸣他是执笔,把它写下来。采翰,翰就是笔,马鸣拿了个笔。这都是那些名家,为主的是世友,马鸣是执笔的,拿笔的。“备释三藏,悬诸千古”,他把三藏都解释了。因为这是三个,解释素怛缆的,解释毗奈耶的,解释阿毗达磨的,都解释的。但是我们留下的只有论藏,经藏、律藏这是我们福报不够已经没有了,没有传下来了。总算论藏还在。书写好之后,它就是“悬诸千古”,古代的著书,他是特别强调,他说个法结下来之后,是千古所希有的——古代一千年之前,千古之前,没有这么样子的,这好象是有点过分强调。我们采取的意思,就是悬诸千古,就是流传于千古后代,过去当然是很多好的还有了,对后来世确实很名贵的,不容易再有这样的著作出来了。

  

  “法云重布于遐方”,佛的法的云,云是比喻,佛的法,就是重新遍布于很远的地方。因为佛在世的时候,或者以前的大菩萨在世的时候,整个的佛教很盛,到处弘扬,这个传得很远。后来,我们的佛教史里看到了,后来的一些婆罗门教就兴了,佛教衰败,很多的寺院,因为辩论的失败,而归于他们去了,很多的信徒改信他们的,这个就是佛教衰败的现象。这个时候,经过迦湿弥罗三藏的结集,把这个法完全整理完备了,这样“法云重布于遐方”,重新地四方流布,就是说这个法盛的情况。“佛日再晖于沙界”,娑婆世界,佛的太阳再重新地放光明,本来这个外道的侵犯,佛的光明慢慢地减弱下去了,这一次整顿了三藏,佛法重新再放大光明。“传灯之盛,斯之谓焉”,传法的盛就像这样啊。那是尽量地赞叹当时迦湿弥罗结集的效果,影响之大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五百罗汉,既结集已,刻石立誓,唯听自国,不许外方。敕药叉神,守护城门,不令散出。

  

  五百个阿罗汉结集之后,这是很名贵,他就刻在石头上,立个誓,发什么誓呢?就是只能允许本国的人学习,不能带出外方去,不能传到外面去。这个有什么原因?就是怕外道偷,并不是小气。当时的阿罗汉因为外道很盛,就怕他们拿去这个东西之后,破坏佛教。

  

  因为我们知道,过去的婆罗门教,后来就改成印度教。这个婆罗门教,佛在世的时候,把它辩输了,就是失败了,一蹶不振。但是后来的婆罗门里边有许多有学问的,采取了佛教的教义,重新把他们的婆罗门教的教义修改一下,又重新兴起来了。就是他们把佛教的现成的教义充实到他们的里边去,那他们的号召力就大了,甚至于他们把释迦牟尼佛认为是他们第七位,还是第几位圣者,把佛教包在他们里边去了。这样子,印度教的势力就很大。就怕那些人再把这个名贵的三藏偷了去,又来破坏佛教,所以说只许本国的自己学,不准外面的人拿出去。当然要来学是可以的,不准带出去就是,来学的当然是要经过考核了,是佛教徒,要眞正的佛教的。

  

  “敕药叉神,守护城门”,因为他们阿罗汉有神通啰,就命令那些药叉,守护这个门,不准人家带出去,“不令散出”。我们在讲佛教史的时候,就说过一个公案,在世亲菩萨的传里,好象有这么一个事情,因为时间久了,我也不一定记得很清楚。就是当时有一个出家人,他为了把《大毗婆沙》流诸四方,就是里边学了好几年,学好之后,他要回来,他当然书不能带出来,他是背的,全部背了,这样出来。他跑到门口,药叉就大吵大闹就叫起来了,大家听了药叉的声音,大家就跑出来,看有人要出去,那不准,把他拉回来。拉回来呢,他就装疯,人家问了半天你干啥,他就是疯头疯脑,人家看到个疯子就算了,不去追究了。这样子,过了一段时间,他又偷偷地要出去,那守门的药叉又大叫,惊动了那些国内的人,他们又把他抓住。抓住之后,他又装疯,他们搞了半天,看是个疯子,也就随他去了,放掉了。第三次他又偷跑了,药叉神不叫了。他说我叫了几次,你们都放掉他了,我也不高兴叫。就偷跑去了。跑出去之后,他年纪很大了,他就赶快叫他的弟子把笔拿来,我背下来,你们赶快写,趁他没有圆寂之前,把这个东西背完,要把它写完。这样子,结集的三藏,已经在迦湿弥罗之外已经学过一些了,已经传出去一点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造论缘起

  

  然世亲尊者,旧习有宗,后学经部,将为当理,于有宗义,怀取舍心。欲定是非,恐畏彼师,情怀忌惮,潜名重往。时经四载,屡以自宗,频破他部。

  

  世亲菩萨可能也接受过那些学说的影响,也大概学过一点。所以说世亲重往,后来又进去。“重往”这个意思,并不是说他已经去过了,他外边可能学过一点,再到里边,他们里边正规的、严格的,到底怎么回事,他再要去看一看,再去学一下。世亲菩萨,我们知道,健驮罗国,西方有部出家的。西方有部是比较自由的开放的,那里经部的学说,其他各派的学说都有讲学的,所以他虽然是有部出家,后来对经部学说学了很多,认为经部确实有道理,对有部宗派的意思,他感到有的地方是可取的,有的地方不如经部,应当要舍的,“怀取舍心”——就是要把有部宗义过分执着的那些要把它改掉,要比较最合理、恰当地把它建立起来。那么他要做这个工作呢,不是草率从事可以成就。到底是怎么回事?“欲定是非”,到底他们迦湿弥罗里边,他们是怎么讲的,到底对不对,还是要亲自去一下。但是他的名声很大,因为他也学过经部,不但是经部,其他的大众部什么的都学的,而认为经部的道理最好。世亲菩萨亲自去的话,那人家肯定要震动了,这个人来了,决定不是眞正地忠实于有部的。恐怕迦湿弥罗的那些人,“情怀忌惮”,恐怕有顾忌,有顾虑,所以“潜名重往”,他改了名字去。这“重往”不是以前去过了,他就是以前学过,这一次,再去仔细地学一下。

  

  去了之后,“时经四载”,学了四年。世亲菩萨本来学了很多了,这四年里边,把他们里边的那些细节全部学透了。当然了,我们说印度的学法跟西藏一样要辩论的。在四年里边,“屡以自宗,频破他部”,他经常“以自宗”——他自己立的宗,来“破他部”——破有部。他自己的宗一般就是以经部的依据为多。世亲菩萨是以理为宗,那一个地方讲的他认为符合佛的原意的,就是以它为宗,那就是说没有偏见了。不是说我有部出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