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家的,我什么都有部就是对的,也不是说他对经部感兴趣,经部什么都对的。其它的部派一样,只要他认为符合佛的意思的,他都采取,那么当然经部的采取的最多。他经常以自己的宗派,自己立的宗,主要是经部的宗,来破他们的有部。

  

  

  

  

  时有罗汉被诘莫通,即众贤师悟入是也。悟入怪异,遂入定观,知是世亲,私告之曰:“此部众中未离欲者,知长老破,必相致害,长老可速归还本国。”

  

  那个时候,在辩论的时候,有个阿罗汉,他经常把他问的没话说,“被诘莫通”。这个阿罗汉什么人呢?就是众贤论师的师父,悟入罗汉。悟入阿罗汉感到很奇怪,这个人怎么聪明智慧那么大,经常把一向被认为最高的有部的观点攻破。他就入定去观察一下。我们前面讲过,阿罗汉的神通要入定以后才能得到。他入定一观察,知道他就是世亲菩萨,就私下告诉他,他说我们这里的部众,就是有部里边了,并不是每个都是圣者。圣者当然不会害人的,没有那些恶心,烦恼心没有。但是里边还有一些没有离欲的,没有离欲就是没有证道的。那么这些人有烦恼的。既然这些人是没有离欲,要是知道你长老把他们有部的宗旨破掉之后,他们心里不高兴,可能要害你,因为他没有离欲。离了欲的,当然是不会了。

  

  我们说离欲,一般就是证了三果以上,欲界的男女欲没有了,瞋恚心也没有了,就是得了初禅,定是初禅以上,果是三果以上。在没有证到三果之前,还没有全部离欲,欲界的欲还有一点点;瞋心还有一点点。当然圣者是不会害人了,但是主要是凡夫,那些凡夫比丘,他知道你破了,可能要害你。那么长老你可以赶快回去吧,还是回本国算了。世亲菩萨反正也学好了,迦湿弥罗的《大毗婆沙》基本全部掌握了,他也听他的话回去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时世亲至本国已,讲《毗婆沙》 。若一日讲便造一偈,摄一日中所讲之义,刻赤铜叶,书写此偈。如是次第,成六百颂,摄《大婆沙》,其义周尽。标颂香象,击鼓宣令云:谁能破者,吾当谢之。竟无一人,能破斯偈。 

  

  “于时世亲至本国已”,回到本国,“讲《毗婆沙》”,他回到本国之后,就给大家讲《毗婆沙》的教义,“若一日讲便造一偈,摄一日中所讲之义”,他讲一天,把一天所讲的内容全部总结起来,用一个偈子来包含,那就是这个偈造得很巧妙了。一天讲的,我们说至少有几个小时,一偈、四句话把它包完。讲好之后,“刻赤铜叶,书写此偈”,一天讲好之后,用一个颂来总结,总括它,这个颂就写了赤铜叶——铜片片上。这样按照次第,一共讲了六百个颂,《俱舍颂》有六百个颂,“摄《大婆沙》,其义周尽”,他讲了六百个颂,把《大毗婆沙》十万颂的意思讲完了,摄十万颂。这个世亲菩萨的巧妙可想而知,把它道理全部摄完。

  

  “标颂香象,击鼓宣令云:谁能破者,吾当谢之”,他造好之后,就把标写好的这个颂,背在香象的上面。我们说印度的象最大、最好的象叫香象,就是最优种的象。把香象上面背了那个颂,到处打鼓、“宣令”——宣传,他说:哪个人来破,“我当谢之”,这个“谢”在印度就是砍头了,或者做他的弟子。那就是到处找人家辩论,看你能不能破他的《俱舍颂》 。“竟无一人,能破斯偈”,这样子到处宣传,到处打鼓的宣扬,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破他一个字。所以这个里边,确实是不可破的,完全正确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将此偈颂,使人赍往迦湿弥罗。时彼国王及诸僧众,闻皆欢喜,严幢幡盖,出境来迎,标颂香象。至国寻读,谓弘己宗。

  

  他既然感到没有人破了。“将此偈颂,使人赍往迦湿弥罗”,那就是世亲菩萨派人,找一个人把颂拿到迦湿弥罗去。这时候国王呢,世亲菩萨很有名气,世亲菩萨把他的《俱舍颂》送来了,是解释《大毗婆沙》的,把《大毗婆沙》的意义总括在这六百个颂里面。这个六百颂,我们说一下,正文六百颂是俱舍颂,加上序颂、流通的,一共加起来,六百零七个颂,正宗分六百个颂。

  

  这个国王,跟他们国家里边迦湿弥罗国的那些僧人,听到这个世亲菩萨来做《俱舍颂》来弘扬他们的《大毗婆沙》,当然很高兴,“闻皆欢喜”,因为世亲菩萨名气很大,他来弘扬有部的《大毗婆沙》,那当然极高兴的。那是有部的影响很大——世亲菩萨都来赞叹,来弘扬。欢喜之下,“严幢幡盖,出境来迎”,仪仗队,幢,幡,盖,弄得很庄严的,亲自跑出国境,跑出迦湿弥罗国来迎接这个标颂香象,那是很重视这个事情了。“至国寻读,谓弘己宗”,请到他们国家去之后,马上去看,以为世亲菩萨来弘扬他们的《大毗婆沙》,高兴至极。

  

  

  

  

  悟入知非,告众人曰:“此颂非是专弘我宗,颂置传说之言,似相调耳,如其不信,请释即知。”于是国王及诸僧众,发使往请,奉百斤金,以申敬请。论主受请,为释本文,凡八千颂。寄往果如悟入所言。此是第一明本缘起也。

  

  但是“悟入知非,告众人曰”,悟入他是心里有底了,这个世亲菩萨他改了名字到迦湿弥罗国来,学了四年,经常辩论的时候,拿经部的意思来破有部的,怎么会弘扬我们有宗啊,他知道这恐怕不是那么回事。(04B)他就告诉大家说:“此颂非是专弘我宗,颂置传说之言,似相调耳”,他说你不要高兴了,这个颂并不是专门来弘扬我们有部的,你看看他颂里边,经常有“传说”这个话,这是有部的传说,并不是佛说的,也不是可靠的,就是“似相调耳”,好象来戏弄我们,并不是眞正弘扬。“如其不信,请释即知”,你不相信的话,你叫他解释一下。因为颂很略,里边深、透的意思还不一定显出来,那么请他做个解释,就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。

  

  那么他们国王他们听了有道理,“于是国王,及诸僧众”,国王跟他们国家里边的僧人,“发使往请,奉百斤金,以申敬请”,国王跟僧众,就派个人,去请他造解释。古代的人对法是很尊重的,请他造一个注解、做个解释,供养他一百斤的黄金。这个我们想想看,现在一百斤黄金值好多钱,现在拿几两都拿不到。“以申敬请”,以表示他恭敬。请他做解释。

  

  “论主受请,为释本文”,这个我们世亲菩萨的传记里面学过了,他把那些钱都造寺院、供养僧人去了,他自己当然不要钱的。论主就受了请了,为解释他的本文,就是解释颂了,一共有八千个颂。那是解释要广一点。原文、颂只有六百颂,加了注解就有八千颂。这八千颂就是我们的《俱舍论 》。在印度是颂,我们翻过来就是长行。“寄往”,把它做好之后,也是送到迦湿弥罗去。“果如悟入所言”,等他们拿去一看,果然跟悟入所说的就是那么回事,很多地方是以经部来破有部的,并不是完全弘扬有部宗。当然许多地方,他认可有部的也不少,但是很多地方他有怀疑的,就是采取经部的意思。世亲菩萨也不是偏于经部,他是以理为宗,后面要说。不是说跟那个宗派有关系就用那个宗派,他是哪一个宗派合理的就用哪个宗派的。因此说他没有偏见。这是我们做学问的人应该持的态度。

  

  “此是第一明本缘起也”,造《俱舍论》根本的缘起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 明造论意

  

  第二明造论意者,大意有三:一为众生断烦恼故,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,三弘持正法令久住故。

  

  你造这个论有什么意思呢?有什么目的呢?大概有三个:

  

  第一、“断烦恼”,这个我们说的,佛教就是以断烦恼下手的,断烦恼是主要的一个事情。阿罗汉把烦恼断完了,成佛把习气也断完了。习气是什么?就是等于说烦恼的气分。我们说茶壶,里面摆茶叶尽泡尽泡,泡茶的,这个茶壶以后就是倒点开水进去,倒出来的水还是有茶的味道。这是什么原因?因为茶的味道,很久很久熏在里面,吸到茶壶的组织里边去了。就是开水倒进去,也有茶的味道。你找不到一片茶叶,但是有茶的味道。阿罗汉烦恼断了,习气还在。佛呢,烦恼、习气全部断完。所以说断烦恼、断习气就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断德。佛的三个功德,断德,就是断烦恼、习气的。造这部论也是要使众生断烦恼。

  

  第二、“欲令智者慧解深故”,使有智慧的人,能够正确又深刻的产生他的智慧,那么是智德。佛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种智,所有出世的、世间的事情,一目了然,不要动脑筋,现量能够知道。这是智德。

  

  第三、“弘持正法令久住”,我们每一次念经也好、法会也好,都是“法王宗喀巴,圣教日兴隆”,为什么?正法久住。佛教徒做什么事情都要存这个心,为了正法久住,“弘持正法令久住故”。那么这个正法久住有什么好处啊?正法久住,那就是众生得安乐,大家学了正法之后,依正法行持,当然不会受苦果,最起码人天安乐,最高的——出世的涅槃之果。下面分开讲:

  

  

  

  

  (一)为众生断烦恼故

  

  断烦恼者,欲令众生出三有故。有情沉沦,由惑未灭;欲求出离,须断惑缘;断惑正因,所谓净慧;论正诠慧,论主因之,故制斯论。故下文云:何因说彼阿毗达磨?举颂答曰:由惑世间飘有海,因此传佛说对法。故知造论,为断烦恼。  

  

  什么是“断烦恼”呢?使众生脱离三界。三有就是三界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跟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一样的。

  

  我们说众生的沉沦,流落三界主要的原因是什么?“由惑未灭”,烦恼没有断掉。我们讲《印度佛学史》的时候,十二支的缘起,总归说来就是惑、业、果。因为烦恼推动,造业,造了业之后就感苦果,这样子不断地流转,三恶道的时间多,人天的机会少,就在那里不断的受苦,就是人天也是有苦。那么这个沉沦,受那个大苦。所以说最后他来个总结,“纯大苦蕴集”。整个的流转是一个“纯”——没有我的。这我们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