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考过,流转生死是哪个在流转?没有我,就是五蕴——纯粹是五蕴,没有一个我。无始无终,你不修行的话,不但是无始,终了也没有。无始无终,受快乐还好,却是受“大苦蕴集”,那流转生死的苦不得了,所以说整个的缘起就是那么回事情。这样子的苦是怎么来的,就是烦恼。假使你要出离三界的话,一定要断烦恼,所以把烦恼要断掉。为什么烦恼叫缘呢?我们说业是因,眞正感果的是业,烦恼是疏一点、远一点,这个业是烦恼推动造的。所以烦恼对果来说是个缘。
“断惑正因,所谓净慧”,那么你要断烦恼,断烦恼的眞正的针对它的一个因——断惑的因是什么?“净慧”——无漏慧,我们说这就是般若,以世间上的智慧,或者是我们闻、思、修慧——有漏的慧,只能压烦恼,把它压下去。我们孔夫子也讲仁义道德,也主张要把烦恼息下去。当然他的范围是小,但是总是也讲一点,要息伏烦恼,但是断不了。那么外道修定,世间的四禅八定只能伏烦恼,把烦恼伏下去,单是不现行。这个手腕更高了,并不是硬把它压下去,可以使它伏下去,在定里的力量下边,烦恼可以显不出来,不出头。但是根子还在,那你定力失去了,烦恼又显了。
佛教的闻慧、思慧、修慧,也是有漏,也只能伏,也不能断。一直要到无漏的慧出来之后,才能断。无漏慧什么时候出来?见道的时候开始出来。那么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,不断地增长无漏智慧,慢慢地把烦恼断完。见道的时候,八十八使——八十八种烦恼,断掉,很快。那就是我们以前讲的,跟轮子一样一上一下、一上一下的,十五个剎那把这八十八烦恼全部断完。那是很短的时间,十五个剎那里边,把见道所断的烦恼,八十八使全部断完。这个是很快,所以用轮比喻。
“论正诠慧”,那我们说断烦恼的眞正的因素是净慧,净慧怎么来的?净慧要靠有漏的慧:闻慧、思慧、修慧慢慢地上去。那么阿毗达磨这个论正是讲慧的。我们说律藏讲的是戒,经藏主要讲的是定,而论藏主要讲慧。慧是断烦恼的因,所以说这一部论正是讲慧的,所以造这部论的目的,是断烦恼的。所以我们再再给大家说,我们学法如果不从断烦恼下手,单是以这个法的一些道理、名相来庄严自己的知识,那个全部是错掉了。你要眞正地把法学好,一定要从断烦恼下手,不要是做一个装饰品,把自己庄严起来:“哦,我学了多少法,能说什么法,能写多少多少文章”,烦恼还是那么多,没有用的。这个是名利观点,为了自己的名利学一些法,这个不是我们的目的,眞正目的是断烦恼第一。
这有什么证明?用《俱舍论》本文来证明。“故下文云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有这个话:“何因说彼阿毗达磨”,为什么要说阿毗达磨呢?《俱舍》里举个颂答曰,他举了一个颂来回答:“由惑世间飘有海,因此传佛说对法。故知造论为断烦恼”,为什么造阿毗达磨?论自己拿个颂回答,它说因为惑和烦恼,这个世间就漂流在三有大海之中,就是前面说的,沉沦生死主要是烦恼没有断。为了要断烦恼,“因此传佛说对法”,因此要说对法。这个对法是哪个来的,“传佛说”,是从佛那里传过来的。所以说我们说对法,主要就是要对治烦恼。这个对法也不是论主自己或其他祖师自己想出来的,是佛那里传过来的,那是有依据的。
第一个,造论的目的是断烦恼。我们一定要记住,我们学法的人如果不从断烦恼下手,跟气功师一样,气功师不断烦恼的,他主要讲功能,有什么通,什么什么通,看到什么什么的,给人家治病等等——不是佛教,外道!
(二)欲令智者慧解深故
第二生慧解者。斯论乃四含幽键,六足玄关,法相川源,义门江海。文清清兮玉润,理明明兮月华。启学人之昧心,发智者之明慧。故下文云:我于方隅已略说,为开智者慧毒门。
什么叫“生慧解”?这部论有那么多东西,什么东西啊?我们一个一个看。
“四含幽键,六足玄关”,我们先说关键,关键是一个主要的东西,闭门的横木,加锁的木闩,是门户之要,是关键的地方,最要紧的地方。这个论是显出“四阿含”跟“六足论”的关键,重要的地方,这里都讲了。
四阿含,我们也讲一下。有经四阿含、律四阿含。这里讲的是经四阿含,大家都知道的, 《长阿含》、 《中阿含》、 《杂阿含》、 《增壹阿含》 。还有律四阿含,《辨识阿含》、 《根本阿含》、 《杂细阿含》、 《正宗阿含》 ,这四个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。我们讲戒的部份,就是《辨识阿含》;讲二十犍度的就是《根本阿含》;讲的它的里边的仔细内容的,《杂细阿含》;律的宗旨在那里?《正宗阿含》 。这个我们将来讲律藏的时候要讲。海公上师把《辨识阿含》跟《根本阿含》都编了书,后边两个《杂细》跟《正宗》,没有来得及编。这部论把四阿含要紧的道理,乃至六足论重要的意义,全部都包在里边了。六足论,我们以前念过了,就不念了。
“法相川源,义门江海”,“法相”,我们说,讲佛教的一些名词,法的相貌,就是那些法相名字,就是讲法的一些“川源”,它的源头,这么大的河的源头就在这个里边。“义门江海”,我们前面也讲过,义门就是论门。凡是讲阿毗达磨的,或者讲昆勒4的,它就是把一个法,从很多角度来考察它的内容。用有漏无漏这个门来观察,或者有见无见来观察,乃至有寻有伺、无寻唯伺、无寻无伺等等,各式各样的门来观察它,可以把这个法弄得一清二楚,一点也没有怀疑,全部透彻的明白。这个义门,用各式各样的道理、一门一门地来观察它。“江海”,这个义理无穷,如江海那么大,流注。那就是说,这部《俱舍论》里边包含那么多东西:要讲法相的话,它是个源头;要讲义门的话,它讲的象江海一样。
下面是赞叹话。“文清清兮玉润,理明明兮月华”,这个文写得非常清楚,写得清楚之后不说,“文清清兮玉润”,写得又润,跟玉一样,不是干巴巴的,文又清楚又润的。理,讲得很明白,“理明明兮月华”,跟月亮那么的明白,月亮是明白的。这个“华”,什么?月亮旁边一个晕,跟太阳的虹一样的,七彩。不但是讲得清楚,而且又很好看的,跟月亮的晕与华一样,既明又好看——道理。文,清楚又是润。这是赞叹这本书,不但是道理讲得多,讲得要紧,文字也非常好。“启学人之昧心,发智者之明慧 ”,它启发我们学者的昧心,糊涂的、无明的、不清楚的心。开发智者的明慧,就是开慧的。这个道理不是圆晖自己讲的,它本文有证明。他举下边的文:
“故下文云:我于方隅已略说,为开智者慧毒门 ”,这是好象是在后面流通序里讲的。他说我这部书——佛的道理多得很、说不完的——它只不过是一方一隅讲了,你可以以此类推。那就是说,一方一隅是讲了,简单地讲了;讲的是很少,但是作用很大。“为开智者慧毒门”,这个讲了一点点,可以开有智慧的慧毒门,可以把这个门开开。怎么开?下面说:
如身少破,着少毒药,须臾毒气,遍满身中。此论亦然,开少慧门,诸有智人,能深悟入;如似毒门,名慧毒门。聪明论名,因兹起也。
印度以前有这么一个东西,“如身少破”,只要破一点点的皮,把一点药摆上去,没有好久,毒气遍全身,马上要死的。这个我们年轻时候,看莎士比亚的《王子复仇记》,它里边就是,这个王子,人家害怕他,两个人比武,击剑的时候,对方呢,国王就把他剑上安了一点很毒的药。这个毒只要把皮挑破一点点,马上会毒气遍全身要死掉的。那么这个慧毒门也是这个意思。古代印度也有,这个东西,你只要破了一点点,毒气遍全身,马上要死。
这里却不是死了 。《俱舍》里讲的慧,不能全部讲完了,只讲了一方一隅,但是这一方一隅可以类推,这一方一隅的智慧你得到之后,就进入你皮肤了,那你得了一点点的话,这个智慧就会发展,慢慢可以充遍全身,智慧全部会开起来。所以这个作用很大,虽然讲得不多,将来它发展起来,它就可以起大的作用。
“此论亦然”,这个论同样,好象是个毒一样,给你开了一点点,只要你能够学一点学进去的话,那么你有智慧的人,将来会深深地把佛的一切三藏十二部都会悟通,这个就是很重要的问题,所以这部论叫“聪明论”,这个名声也就是这么来的。因为学了这部书会聪明,这是慧毒门。你虽然看了这本书只有六百颂,不多,但是这六百颂一进入你的脑子,八识田中一播下去的话,将来就会充满全身,这个智慧全部开发出来,就跟那个慧毒门一样,所以叫聪明论,他会使人聪明的。那么我们看看,我们这里的人学了,会不会聪明起来?现在才开始,当然还不好说啰。学了,学完了,我看一定要聪明一点,如果你没有聪明起来,那你没有学好。我自己有经验,在过去的时候,我们也学过很多的法相,这个唯识法相,天台的教义也学了一点,但是把《俱舍论》学完之后,就感到不一样了。跟以前的看法、跟以前的知见,都感到进了一层了,这个必然的,因为这是聪明论嘛!你学了之后怎么会不聪明呢?在古代出名的,大家都叫聪明论。
(三)弘持正法令久住故
第三弘持正法者。自青莲罢笑,白毫掩色,邪徒纷糾,正法陵迟。雨众三德之谈,米斋六句之说,残我华苑,汩我清流。论主方欲扫彼邪云,光斯佛日,制论之意,其在兹乎!故下文云:上来所说种种法门,皆为弘持世尊教法。
“自”从“青莲罢笑”,我们说佛的眼睛是青莲花,经常含笑的。青莲花的眼睛不笑了,什么情况?涅槃了。“白毫掩色”,眉间常放白毫光,这个佛佛道同,都是一样的,佛的眉间的毫光经常放光的,这里白毫掩色,光不放了,这也是表示佛涅槃以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