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后。佛入了涅槃之后,“邪徒纷糾”(这个字“糾”是纠察的纠、纠纷的纠一样的,它是古体字)。佛涅槃以后,“邪徒”就是外道,他们到处扰乱我们的佛法。“正法陵迟”,正法就慢慢、慢慢衰退下去,“陵”就是小的山,“迟”就是慢慢地平下去了,佛法慢慢衰败下去了。
“雨众三德之谈,米斋六句之说”,这是讲外道了,主要是《成唯识论》里讲了很多,这里只是提了一下。当时最厉害的外道,一个是数论,一个是胜论师,主要是这两种,先谈他们两个。
第一种是数论外道,劫比罗是头子,他的弟子里边,最上首的弟子叫筏里沙,筏里沙是印度的话,叫雨。为什么叫雨?他下雨的时候生的,父母就给他取个名字叫雨。他是这个外道下面的上首弟子,很聪明,很有威信。就是因为他叫雨,他的徒子徒孙就叫雨众外道。他造一个《金七十论》,列了二十五个谛,总略有三,总的说有三个。一个是变易,一个是自性,一个是我知。变易是一切法能变的;自性有三个自性;我知就是有知觉的我,就是神我、大我。自性有三个德,一是萨垛,勇健之德,二是刺阇,尘坌之德,三是答摩,暗钝之德,通常呼之为喜忧暗——这跟佛教的贪瞋痴差不多。他们说自性有这三个,这三个东西,产生了种种的世间上的善的恶的,好的丑的法,都从这个自性变化出来的。神我,本来是一个大我,后来因为这三个德把它捆起来了,成了个小我。他们修行就是解放小我,回复大我。把那些烦恼去掉,很像佛教。因为他们是采取佛教的教义,把他们自己编了一套,所以比以前的婆罗门教要高明的多,这个力量也很大。当时的时候,佛教很多辩不赢,都受了他们的损害,这是雨众外道,就是数论师。
米斋是胜论外道,也是当时比较厉害的二个外道之一。胜论外道,鸺鹠,为什么叫鸺鹠呢?“先为夜游,惊他妊妇,遂收场碾糠秕之中,米斋食之,故以为名也”,他是晚上出去的,好象猫头鹰一样的。他们是外道,外道也不是就是做坏事,他也是修他的道。有一次晚上出去,这个外道瘦得很,黑黑的那个样子,一个怀孕的女人看到之后就吓了一跳,把孕妇吓坏了,大概堕了胎。他也感到这个不好,于是不去乞食了。他们晚上乞食去的。那么就怎么样,他吃东西怎么吃呢?“场碾糠秕之中”,把打谷场里边,剩下的糠这些里边捡些米来吃。拿来吃,“米斋食之”,故叫米斋仙人,这么人家说他米斋仙人。胜论师造了一部《六句论》,哪六句呢?实、德、业、有、异同、和合,这些《成唯识论》里要广讲、广破,这里介绍一下好了。
这两个外道在当时是最厉害的两个。“雨众三德之谈,米斋六句之说”,他们外道的论说,“残我华苑,汩我清流”,把我们佛教的花苑摧残了,把我们佛教清净的法流搞乱了,搞浑浊了,那么这是破坏佛教了。“论主方欲扫彼邪云,光斯佛日,制论之意,其在兹乎!”世亲论主,主要是要把他们的邪云扫掉,使佛的太阳重新显出来。造论的意思就是要弘持正法,破除那些邪魔外道。邪的那些论颂,破掉它,造论的意思就就是第三个,弘持正法。这个话是不是圆晖上人自己说的?不是。 《俱舍论》里边自己也有,“故下文云”,下面有说这个话:“上来所说种种法门,皆为弘持世尊教法”,这是流通序里边。下边所说的各式各样的法门,目的都是为了弘持佛的教法,教证二法,这在后边有。
(05A)这里圆晖上人总结一下,世亲菩萨造这个论,三个目的:第一个是断烦恼,使大家学了这个论之后可以断除烦恼;第二个,学了这个论之后可以开发智慧;第三个,造这个论是为了弘持正法。也就是断、智、悲三个功德,这是世亲菩萨造论的意思。圆晖法师就把它总结起来,都有依据,根据《俱舍论》的本文,有这个意思的。
三藏教兴皆有四意
又三藏教兴,皆有四意。故《婆沙》云:说素怛缆藏,依力等流:一、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。二、为众生种种杂说故。三、令众生种善根故。四、为众生未入正法,令入正法故。
“又三藏教兴,皆有四意”,不管是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它要兴这个教,总的来说,都有四个意思。这是根据《大毗婆沙》的文来的,“故《婆沙》云”。三藏,经藏有四个意思,论藏有四个意思,律藏也有四个意思。根据《毗婆沙》的原文,一个一个地来讲。
“说素怛缆藏,依力等流”,佛说经藏,根据佛的十八不共法里边十力功德等流出来的,就是素怛缆藏是根据佛的十力而等流说这个藏的。为什么要说呢?
“一、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”,要使得众生得到增上心学,就是定学。为什么叫增上?我们现在也写的有,增上三学,这是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摘下来5。我们在莆田讲课那时候条件好,参考的书很多,这里现在我们暂时还没有,所以只好依据以前的资料。 《瑜伽师地论》二十八卷里边有一个,为什么叫增上?增上的意思,“所趣义故,最胜义故”,叫增上,两个意思。
什么叫“所趣义”?就是上面还要上去的,并不是到此为止。“为趣增上心而修净戒,名增上戒学”,你学戒为了是要趣向将来的定,所以说,修净戒的目的,要趣向增上心——就是定的,所以这个戒,叫增上戒学,因为它还要上去的。“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”,修这个定也有往上的,并不是以此为止,满足了。修定的目的是修慧的,要趋向于慧的,所以心学也是有所增上,它将来的目的是往上要达到那个慧。那么慧学,还有没有呢?“为趣断烦恼而修知见,名增上慧”,你得到慧学,戒定慧上面不是再没有东西了吗?慧还有它的目的的,慧要去断烦恼的,要得到正知的,这个慧还有所趣向的,得了慧之后并不是以此为止了,要断烦恼,圆满正知见,增上。这三个学都是增上。这是第一个意思。就是这三个学前面都还有它的趣向的目的的,叫增上三学。
另外一个意思,“最胜义”,这个增上三学,增上戒也好,增上定也好,增上慧也好,只有圣教有,只有佛教才有,其他的地方没有,所以说不共外道,也不共世间法。在外道里边他们也讲修定,他们的定不是从戒生的定,所以说我们尽管看了人家婆罗门也好,气功师也好,气功师的定根本不是自己的定,那都是鬼神加持的定,神通。他们总的一个出发点不是从戒而来的,佛教必定要从戒生定。如果你不从戒生的定,不是增上戒,不是增上定学,那就是外道的定一样的。
所以我们强调要持戒,有的人很不理解。我们前一次讲了沙弥戒,他说啰嗦;叫他背一下颂,哎,这个东西好象很难为情,背这样的东西。这个你不要这个东西,你定怎么来,你没有定的话,你慧又怎么开呢?你没有慧,你如何断烦恼、证涅槃、得佛的无上菩提啊?所以最根本的东西不要,而偏偏要抓最高的东西,现在的人尽犯这个毛病。看到高的东西都要,但是你怎么得到它呢?方法不要,你就得不到了。到处跑,到处跑的目的去追求高的果,高的果呢,他根又不要。离开了树根,离开了树枝,离开了树干,去求哪个果?你去求吧,什么地方去求?所以说我们学法的人一定要把这些看清楚。你想离开了戒要得佛法的什么,修密法的什么生圆次第,你戒都没有,你想这些怎么想得到呢?所以不要眼睛生在顶上,把眼睛看在地下。我们说出家人到外面去游行、乞食也好什么,眼睛看前面五尺地,当然不看地,只看你那个脚,前面这个路有个坎坎,有什么东西,一条大河,或者有什么东西,你不看,就翻筋斗,或者掉河里去了,那也不行的。看五尺,不看远。看远了,就东看西看的,心要乱掉的。我们说修行的人也是,从脚下下手。当然前面的路、目的要看清楚,要知道,但是脚下一步一步地却是最重要的,一定要踏踏实实地上去。
在昂旺堪布的《略论释》里边,他说有个西藏人要到印度去,他很讲究,从他家乡出去,要经过哪些路,经过哪些站口,中间有哪些危险的森林,什么地方,哪里有吃的,哪里有住的,搞得一清二楚,一直到目的地,全部搞清楚了,而且弄得很熟悉。那么好赶路了,但是就是门前,他的这个屋子前面有个坑,他就没有估计到,不知道,跨出门口就翻进坑里了,死掉了。那么后面的就白白的,根本没有离开西藏,也没有离开他的家,就在门口就翻下去,没有了。境看得太远了,不是远的不要看,看你的眼睛看的是将来的趣向、目的地,你当下下脚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的。下脚的地方没搞清楚,尽是抬头往前看,好了,一下子翻到坑里没有了。这是一个譬喻,也是个公案,值得我们警惕的。
今天时间也到了,我们就讲到这里吧。
《俱舍论颂疏》第五讲
昨天讲《大毗婆沙》说三藏的各有四个。我们现在要说一个话,就是说讲《俱舍》,我们不要看轻了,是一个大法,是一个佛的根本法,所以魔障是不小的。演培法师,他讲《俱舍》讲过好几次,大陆上讲过四次,都没有讲完,每次都是中断的。到了海外去之后也讲过,也没有讲完。所以这个障相当大,我们昨天有点小魔障,希望大家这段时间里边,多多地求加持。我们念经之前,念《心经》就是驱魔障的,下边那个《菩提道次第求加持文》,求历代的祖师加持,自己平时要注意戒行。戒清净的,加持力就大。要是自己戒不清净,魔障就会来。那么希望大家好好地注意这个事情。同时,在念诵的时候,要认眞念,这都是求三宝护法加持的一个殊胜的缘,不要放弃。
昨天,我们说的这个“三藏教兴”,是说三藏,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每一个藏都有四个意思。昨天讲了第一个,说经藏,“素怛缆藏,依力等流,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”。昨天我们把增上心学,跟连带的增上戒学、增上慧学都讲了。什么叫增上?一个是“殊胜”的意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