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後。佛入了涅槃之後,“邪徒紛糾”(這個字“糾”是糾察的糾、糾紛的糾一樣的,它是古體字)。佛涅槃以後,“邪徒”就是外道,他們到處擾亂我們的佛法。“正法陵遲”,正法就慢慢、慢慢衰退下去,“陵”就是小的山,“遲”就是慢慢地平下去了,佛法慢慢衰敗下去了。

  

  “雨衆叁德之談,米齋六句之說”,這是講外道了,主要是《成唯識論》裏講了很多,這裏只是提了一下。當時最厲害的外道,一個是數論,一個是勝論師,主要是這兩種,先談他們兩個。

  

  第一種是數論外道,劫比羅是頭子,他的弟子裏邊,最上首的弟子叫筏裏沙,筏裏沙是印度的話,叫雨。爲什麼叫雨?他下雨的時候生的,父母就給他取個名字叫雨。他是這個外道下面的上首弟子,很聰明,很有威信。就是因爲他叫雨,他的徒子徒孫就叫雨衆外道。他造一個《金七十論》,列了二十五個谛,總略有叁,總的說有叁個。一個是變易,一個是自性,一個是我知。變易是一切法能變的;自性有叁個自性;我知就是有知覺的我,就是神我、大我。自性有叁個德,一是薩垛,勇健之德,二是刺阇,塵坌之德,叁是答摩,暗鈍之德,通常呼之爲喜憂暗——這跟佛教的貪瞋癡差不多。他們說自性有這叁個,這叁個東西,産生了種種的世間上的善的惡的,好的醜的法,都從這個自性變化出來的。神我,本來是一個大我,後來因爲這叁個德把它捆起來了,成了個小我。他們修行就是解放小我,回複大我。把那些煩惱去掉,很像佛教。因爲他們是采取佛教的教義,把他們自己編了一套,所以比以前的婆羅門教要高明的多,這個力量也很大。當時的時候,佛教很多辯不贏,都受了他們的損害,這是雨衆外道,就是數論師。

  

  米齋是勝論外道,也是當時比較厲害的二個外道之一。勝論外道,鸺鹠,爲什麼叫鸺鹠呢?“先爲夜遊,驚他妊婦,遂收場碾糠秕之中,米齋食之,故以爲名也”,他是晚上出去的,好象貓頭鷹一樣的。他們是外道,外道也不是就是做壞事,他也是修他的道。有一次晚上出去,這個外道瘦得很,黑黑的那個樣子,一個懷孕的女人看到之後就嚇了一跳,把孕婦嚇壞了,大概墮了胎。他也感到這個不好,于是不去乞食了。他們晚上乞食去的。那麼就怎麼樣,他吃東西怎麼吃呢?“場碾糠秕之中”,把打谷場裏邊,剩下的糠這些裏邊撿些米來吃。拿來吃,“米齋食之”,故叫米齋仙人,這麼人家說他米齋仙人。勝論師造了一部《六句論》,哪六句呢?實、德、業、有、異同、和合,這些《成唯識論》裏要廣講、廣破,這裏介紹一下好了。

  

  這兩個外道在當時是最厲害的兩個。“雨衆叁德之談,米齋六句之說”,他們外道的論說,“殘我華苑,汩我清流”,把我們佛教的花苑摧殘了,把我們佛教清淨的法流搞亂了,搞渾濁了,那麼這是破壞佛教了。“論主方欲掃彼邪雲,光斯佛日,製論之意,其在茲乎!”世親論主,主要是要把他們的邪雲掃掉,使佛的太陽重新顯出來。造論的意思就是要弘持正法,破除那些邪魔外道。邪的那些論頌,破掉它,造論的意思就就是第叁個,弘持正法。這個話是不是圓晖上人自己說的?不是。 《俱舍論》裏邊自己也有,“故下文雲”,下面有說這個話:“上來所說種種法門,皆爲弘持世尊教法”,這是流通序裏邊。下邊所說的各式各樣的法門,目的都是爲了弘持佛的教法,教證二法,這在後邊有。

  

  (05A)這裏圓晖上人總結一下,世親菩薩造這個論,叁個目的:第一個是斷煩惱,使大家學了這個論之後可以斷除煩惱;第二個,學了這個論之後可以開發智慧;第叁個,造這個論是爲了弘持正法。也就是斷、智、悲叁個功德,這是世親菩薩造論的意思。圓晖法師就把它總結起來,都有依據,根據《俱舍論》的本文,有這個意思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叁藏教興皆有四意

  

  又叁藏教興,皆有四意。故《婆沙》雲:說素怛纜藏,依力等流:一、爲衆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。二、爲衆生種種雜說故。叁、令衆生種善根故。四、爲衆生未入正法,令入正法故。

  

  “又叁藏教興,皆有四意”,不管是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它要興這個教,總的來說,都有四個意思。這是根據《大毗婆沙》的文來的,“故《婆沙》雲”。叁藏,經藏有四個意思,論藏有四個意思,律藏也有四個意思。根據《毗婆沙》的原文,一個一個地來講。

  

  “說素怛纜藏,依力等流”,佛說經藏,根據佛的十八不共法裏邊十力功德等流出來的,就是素怛纜藏是根據佛的十力而等流說這個藏的。爲什麼要說呢?

  

  “一、爲衆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”,要使得衆生得到增上心學,就是定學。爲什麼叫增上?我們現在也寫的有,增上叁學,這是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邊摘下來5。我們在莆田講課那時候條件好,參考的書很多,這裏現在我們暫時還沒有,所以只好依據以前的資料。 《瑜伽師地論》二十八卷裏邊有一個,爲什麼叫增上?增上的意思,“所趣義故,最勝義故”,叫增上,兩個意思。

  

  什麼叫“所趣義”?就是上面還要上去的,並不是到此爲止。“爲趣增上心而修淨戒,名增上戒學”,你學戒爲了是要趣向將來的定,所以說,修淨戒的目的,要趣向增上心——就是定的,所以這個戒,叫增上戒學,因爲它還要上去的。“爲趣增上慧而修定心”,修這個定也有往上的,並不是以此爲止,滿足了。修定的目的是修慧的,要趨向于慧的,所以心學也是有所增上,它將來的目的是往上要達到那個慧。那麼慧學,還有沒有呢?“爲趣斷煩惱而修知見,名增上慧”,你得到慧學,戒定慧上面不是再沒有東西了嗎?慧還有它的目的的,慧要去斷煩惱的,要得到正知的,這個慧還有所趣向的,得了慧之後並不是以此爲止了,要斷煩惱,圓滿正知見,增上。這叁個學都是增上。這是第一個意思。就是這叁個學前面都還有它的趣向的目的的,叫增上叁學。

  

  另外一個意思,“最勝義”,這個增上叁學,增上戒也好,增上定也好,增上慧也好,只有聖教有,只有佛教才有,其他的地方沒有,所以說不共外道,也不共世間法。在外道裏邊他們也講修定,他們的定不是從戒生的定,所以說我們盡管看了人家婆羅門也好,氣功師也好,氣功師的定根本不是自己的定,那都是鬼神加持的定,神通。他們總的一個出發點不是從戒而來的,佛教必定要從戒生定。如果你不從戒生的定,不是增上戒,不是增上定學,那就是外道的定一樣的。

  

  所以我們強調要持戒,有的人很不理解。我們前一次講了沙彌戒,他說啰嗦;叫他背一下頌,哎,這個東西好象很難爲情,背這樣的東西。這個你不要這個東西,你定怎麼來,你沒有定的話,你慧又怎麼開呢?你沒有慧,你如何斷煩惱、證涅槃、得佛的無上菩提啊?所以最根本的東西不要,而偏偏要抓最高的東西,現在的人盡犯這個毛病。看到高的東西都要,但是你怎麼得到它呢?方法不要,你就得不到了。到處跑,到處跑的目的去追求高的果,高的果呢,他根又不要。離開了樹根,離開了樹枝,離開了樹幹,去求哪個果?你去求吧,什麼地方去求?所以說我們學法的人一定要把這些看清楚。你想離開了戒要得佛法的什麼,修密法的什麼生圓次第,你戒都沒有,你想這些怎麼想得到呢?所以不要眼睛生在頂上,把眼睛看在地下。我們說出家人到外面去遊行、乞食也好什麼,眼睛看前面五尺地,當然不看地,只看你那個腳,前面這個路有個坎坎,有什麼東西,一條大河,或者有什麼東西,你不看,就翻筋鬥,或者掉河裏去了,那也不行的。看五尺,不看遠。看遠了,就東看西看的,心要亂掉的。我們說修行的人也是,從腳下下手。當然前面的路、目的要看清楚,要知道,但是腳下一步一步地卻是最重要的,一定要踏踏實實地上去。

  

  在昂旺堪布的《略論釋》裏邊,他說有個西藏人要到印度去,他很講究,從他家鄉出去,要經過哪些路,經過哪些站口,中間有哪些危險的森林,什麼地方,哪裏有吃的,哪裏有住的,搞得一清二楚,一直到目的地,全部搞清楚了,而且弄得很熟悉。那麼好趕路了,但是就是門前,他的這個屋子前面有個坑,他就沒有估計到,不知道,跨出門口就翻進坑裏了,死掉了。那麼後面的就白白的,根本沒有離開西藏,也沒有離開他的家,就在門口就翻下去,沒有了。境看得太遠了,不是遠的不要看,看你的眼睛看的是將來的趣向、目的地,你當下下腳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的。下腳的地方沒搞清楚,盡是擡頭往前看,好了,一下子翻到坑裏沒有了。這是一個譬喻,也是個公案,值得我們警惕的。

  

  今天時間也到了,我們就講到這裏吧。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第五講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講《大毗婆沙》說叁藏的各有四個。我們現在要說一個話,就是說講《俱舍》,我們不要看輕了,是一個大法,是一個佛的根本法,所以魔障是不小的。演培法師,他講《俱舍》講過好幾次,大陸上講過四次,都沒有講完,每次都是中斷的。到了海外去之後也講過,也沒有講完。所以這個障相當大,我們昨天有點小魔障,希望大家這段時間裏邊,多多地求加持。我們念經之前,念《心經》就是驅魔障的,下邊那個《菩提道次第求加持文》,求曆代的祖師加持,自己平時要注意戒行。戒清淨的,加持力就大。要是自己戒不清淨,魔障就會來。那麼希望大家好好地注意這個事情。同時,在念誦的時候,要認眞念,這都是求叁寶護法加持的一個殊勝的緣,不要放棄。

  

  昨天,我們說的這個“叁藏教興”,是說叁藏,經藏、律藏、論藏,每一個藏都有四個意思。昨天講了第一個,說經藏,“素怛纜藏,依力等流,一爲衆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”。昨天我們把增上心學,跟連帶的增上戒學、增上慧學都講了。什麼叫增上?一個是“殊勝”的意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