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思,只有佛教有,這個叁學外道是沒有的。另外一個就是“所趣”的意思,每一個戒、定、慧都是向上面進趣的,不是停留在它本身那個地方。那麼這個叁學的意思這樣子。
下面講經藏,經藏是依佛的力等流下來的。我們說佛有十八個不共法,不共于聲聞、緣覺,當然不同凡夫,外道更不用說,這十八個法是最殊勝的法,只有佛的身上才能有,其他的不能有,這就是十力、四無畏、大悲、叁念住,一共十八個,十個力,四個無畏,一個大悲,一個叁念住,這個後面都有,我們“智品”中會講。依佛的十力,十力的力量等流下來的,說這個經藏的。
十力是什麼?“智品”詳細要講,我們這裏略略地說一下6。十個力,十個智慧的力量,這個智慧的力量在所緣的境裏邊無礙,都能夠遍知,一切地、徹底地、圓滿地知道,這個叫力。智慧在所緣境中沒有妨礙,全部可以把它知道的完整的、圓滿的、透徹的,這個力量就叫力,這個智慧的力量。這個十力,只有佛才有。第一個是“處非處智力”,這個是對的,那個是錯的,佛馬上可以講出來。一般人就搞錯了。一般人,假使外道,他要生天,就持牛戒、狗戒。那就錯了。他認爲持牛戒能生天,但是佛就說了,持牛戒不能生天,持牛戒你持得清淨了,下輩子滿你的願,做個牛,如果不清淨的話,還得下叁惡道,這就是處非處智力。這個東西一般人搞不清楚,只有佛才能知道。第二個是“業異熟智力”,什麼業感什麼果?這個佛清清楚楚,一點不含糊地知道。第叁個是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”,關于定方面,四禅八定的。第四個是“根上下智力”,知道衆生身上的善根,就是五根,有上品、下品的等等。第五個是“種種勝解智力”,衆生的種種的意樂、勝解,他能完全知道。第六個是“種種界智力”,衆生的各式各樣的種性,他可以知道。那麼根據他的種性,就給他說什麼法。第七是“遍趣行智力”,一切行,都會趣向它的果,適當的果,相應的果,這個智慧。第八是“宿住隨念智力”,宿命通,過去的事情都可以馬上就知道。第九,“宿住死生智力”。第十個是“漏盡智力”,煩惱斷盡的智慧,得到擇滅涅槃。這個十個力,智慧的力量,等流出來講這個素怛纜藏。
講的目的:“一爲衆生得增上心學論道故”,使衆生得到增上心學。什麼叫“論道”,這個我們有注解的7。論道就是說“能诠教”,使衆生得到增上心學要說的那些教法,“以言論道理成于教故”,以語言,各式各樣的道理而成立的,使衆生得這樣的教,叫論道。簡單地說,使衆生得到增上心學,可以得到定方面的一些知識。第二,“爲衆生種種雜說故”,衆生哪一類的根機說哪一個法。哪個情況,他要的什麼,給他說什麼,這是雜說,不是有系統的、整個的、圓頓的說;因爲對機說法——“雜說”。第叁,“令衆生種善根故”,對衆生使他種個善根,對初機來說,先使他種個善根。第四,“爲衆生未入正法,令入正法故”,還沒有進入佛的正法的,使他進來,這是進門的一個方法。
這是講經藏,有這四個意思。是分層次的。經藏是最初的;律藏是第二的,中等的;第叁最高的論藏。所以說前面的是種善根,入正法。
說毗奈耶藏,依悲等流。一、爲衆生得增上戒學論道故。二、爲衆生說諸學處故。叁、爲衆生已種善根者,令相續成就故。四、令已入正法者,受持正法故。
講毗奈耶藏,毗奈耶是調伏,我們已經講過了,就是律藏。這個律藏根據佛的大悲等流下來的,就是佛的十八個不共法裏邊的十力、四無畏、大悲中的大悲心,所以說戒是佛的悲心出發而講的。說戒了之後就是保護我們,使我們不犯錯誤,可以不受惡道,不受苦。所以說,我們的八供裏邊,別解脫戒以塗香來象征的,來表明這個戒,塗香什麼意思呢?就是印度這個熱帶地方,蟲很多,尤其是毒蟲,叮了人身上,要害瘡的,很厲害,甚至要害病的。但是你把皮膚上塗一點帶油料的香,這個蟲就不敢叮了,它聞到這個味道要跑的。這個象征是說,衆生持了戒之後,那些煩惱就不能侵犯了。煩惱不侵犯,那就是惡業也不會有了,所以說這個就是佛的悲心出發說的。
現在偏偏有些人,感到戒束縛人性的,好象是不慈悲,叫我們這個做不得,那麼做不得。不要說現在,在佛才涅槃的時候,就有這麼的癡比丘就會有。他說佛在世的時候說很多的法,這個做不得,那個又要去做,那個又做不得,捆綁得我們很不舒服;佛涅槃了,那自在了,沒人管了。這樣愚癡的人,佛涅槃的時候就出現了。到現在末法時期,當然更不足爲奇。很多人希望沖破戒律的那個禁戒,要得到他們所謂的自由,要改動戒,這些我們認爲是錯誤的。戒是佛製的,等覺菩薩尚且不能改動,何況你一個博地凡夫,哪能改變我們佛的戒律呢?這個是笑話,不能聽從那些話。我們記得在八幾年,還是哪一年?總是文革以後開始幾年,就是宗教政策開放後幾年,* * *第一批學生裏邊就有唱這個調子的,其他的佛學院也有響應的。就是說要向日本學習,要學日本的佛法,帶妻子的僧人。這完全是錯誤的。日本帶妻的不是僧人,是在家的,眞正僧人也是要獨身的。
“說毗奈耶藏,依悲等流。一、爲衆生得增上戒學論道故”,前一個是定學,增上心就是定。這個說毗奈耶藏,使衆生得到殊勝的戒學,那些說的話。“二、爲衆生說諸學處故”,學處就是戒,戒是我們要學的地方,爲衆生說這個該學的,那個該學的,應當學,這個戒裏邊有。“叁、爲衆生已種善根者,令相續成就故”,中等的衆生,已經有善根種下的,使他的善根相續下去,甚至于慢慢發展、成就。“四、令已入正法者,受持正法故”,開始沒有進門,使他進門,進入正法。已經進來的,要受持了。所以我們學法一樣的,對居士才進門的,條件是比較寬大,給他講的東西也比較膚淺。但是你進了門了,成了眞的佛弟子,甚至于剃了頭了,出了家了,那要求就高了,要受持。該背的要背,該修的要修,那些慢慢地要加緊了。
說阿毗達磨藏,依無畏等流。一、爲衆生得增上慧學論道故。二、爲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故。叁、爲已成就者,令得正解脫故。四、爲已受持學處者,通達諸法眞實相故。
第叁個,“說阿毗達磨藏”——論藏,“依無畏等流”。這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四無畏8。“四無畏”,佛就是在一切大衆面前,不管你沙門、婆羅門、衆生、居士、國王、大臣,他就是自己站出來說,我是一切智者,說這個話,沒有畏懼。哪個說你不是一切智,有什麼東西還不知道,駁不了他。他確實一切智。
第二個佛是“漏永盡無畏”,煩惱習氣斷完了,沒有人可以指出他,你還什麼煩惱習氣沒有斷的,說不出來的,可以說這個話,無畏,心裏沒有畏懼。
第叁個“說障道法無畏”,說哪些是障道的,說這個話,無畏,就是不會說錯的。假使我們要修行,哪些是對修行是有障礙的,一個一個給你清清楚楚說出來。人家說這個不障道,不會,駁不了他。佛的話不會錯,那是障道就是障道。我們說這個男女的事情障道,是佛親口說,所以這個事情一定要把它去掉,如果你不去掉的話,你進不了道。那你拼命地往前進,結果你自己把自己往後退。你這個樣子,你怎麼跑得過去呢?我們說有個公案,終南山,據說有一個出家人,他看見一個梅花鹿,它拼命往前跑,但是它的身體拼命往後退,這個奇怪了。怎麼它拼命地跑,身體反而往後退呢?結果就是什麼原因呢?他說這個山洞裏邊有一條大的蟒蛇,這個蟒蛇是不能出來的,出來是不曉得幾裏長,很大很大的,人看到它一定要弄死它的。那麼它躲在山洞裏邊,但是它吃東西怎麼辦呢?它用吸氣的方法吃,它看見東西就盡量吸氣,就把它吸進來,吸到洞裏邊吞下去。那麼這個鹿被它看到之後,吸它,所以這個鹿也知道,人家在吸它,拼命跑,但是跑不過,這個吸的力量強。
我們說,假使修行的人,如果他拼命想修行,也感到這個佛法好,但是後邊的貪、瞋、癡斷不了,這個貪、瞋、癡的力量把你吸過去了,你再怎麼地努力的話,你還是在往後退,沒有往前跑。這個,很嚴重啊!不要看輕了。你好象是在努力修行,實際上你是在往後退。貪、瞋、癡不斷,修行是沒有辦法的。佛說淫欲是障道法,這個話是一點不錯的。你這個不斷掉的話,永遠對道是有障礙。爲什麼在家菩薩他修行慢,就是這個道理。他沒有斷完,他是五戒,把所有女人都斷掉了,但還留下一個他的妻子,這個修行要慢得多了。出家人就幹脆,一下子給你全部斷掉,斷了之後,你心還放不下的話,你還不是跟梅花鹿一樣?你雖然拼命地往前跑,你還是往後退,因爲貪、瞋、癡的力量把你一吸的話,你還是完蛋了。結果還要吞下去,不是往後就完了,退到裏邊,把你吞到肚子裏去了,叁惡道哎。
最後一個,“說盡苦道無畏”。一個是障道法說了,這個是盡苦道。我們說生死是苦,怎樣把它斷掉,超出這個叁有流轉的生死呢?他有方法。假使有人出來:“你這個方法不行,出不了生死”,不會,佛不害怕。
所以說這四個法,佛在一切大衆面前當衆宣布,沒有畏懼,因爲任何人駁不倒他。佛是一切智者,什麼都搞得清清楚楚的,就是四無畏。從這個四無畏等流出來的,講的就是阿毗達磨。阿毗達磨講的目的有幾個呢?
“一、爲衆生得增上慧學論道故”,使衆生得增上叁學裏邊的慧學,慧學是高的。我們看到大概是《臺州佛學》,有一篇文章說,戒、定、慧次第,按照他搞起來,好象是不太行,他還是從慧下手,學了慧之後慢慢得定,跟那個戒,就能受戒,也能得定。他也依他的講了一套道理,這個文章,可能你們也看到了。這個實際上是凡夫說的,可能他自己的根器,因爲以前戒、定、慧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