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思,只有佛教有,这个三学外道是没有的。另外一个就是“所趣”的意思,每一个戒、定、慧都是向上面进趣的,不是停留在它本身那个地方。那么这个三学的意思这样子。
下面讲经藏,经藏是依佛的力等流下来的。我们说佛有十八个不共法,不共于声闻、缘觉,当然不同凡夫,外道更不用说,这十八个法是最殊胜的法,只有佛的身上才能有,其他的不能有,这就是十力、四无畏、大悲、三念住,一共十八个,十个力,四个无畏,一个大悲,一个三念住,这个后面都有,我们“智品”中会讲。依佛的十力,十力的力量等流下来的,说这个经藏的。
十力是什么?“智品”详细要讲,我们这里略略地说一下6。十个力,十个智慧的力量,这个智慧的力量在所缘的境里边无碍,都能够遍知,一切地、彻底地、圆满地知道,这个叫力。智慧在所缘境中没有妨碍,全部可以把它知道的完整的、圆满的、透彻的,这个力量就叫力,这个智慧的力量。这个十力,只有佛才有。第一个是“处非处智力”,这个是对的,那个是错的,佛马上可以讲出来。一般人就搞错了。一般人,假使外道,他要生天,就持牛戒、狗戒。那就错了。他认为持牛戒能生天,但是佛就说了,持牛戒不能生天,持牛戒你持得清净了,下辈子满你的愿,做个牛,如果不清净的话,还得下三恶道,这就是处非处智力。这个东西一般人搞不清楚,只有佛才能知道。第二个是“业异熟智力”,什么业感什么果?这个佛清清楚楚,一点不含糊地知道。第三个是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”,关于定方面,四禅八定的。第四个是“根上下智力”,知道众生身上的善根,就是五根,有上品、下品的等等。第五个是“种种胜解智力”,众生的种种的意乐、胜解,他能完全知道。第六个是“种种界智力”,众生的各式各样的种性,他可以知道。那么根据他的种性,就给他说什么法。第七是“遍趣行智力”,一切行,都会趣向它的果,适当的果,相应的果,这个智慧。第八是“宿住随念智力”,宿命通,过去的事情都可以马上就知道。第九,“宿住死生智力”。第十个是“漏尽智力”,烦恼断尽的智慧,得到择灭涅槃。这个十个力,智慧的力量,等流出来讲这个素怛缆藏。
讲的目的:“一为众生得增上心学论道故”,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。什么叫“论道”,这个我们有注解的7。论道就是说“能诠教”,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要说的那些教法,“以言论道理成于教故”,以语言,各式各样的道理而成立的,使众生得这样的教,叫论道。简单地说,使众生得到增上心学,可以得到定方面的一些知识。第二,“为众生种种杂说故”,众生哪一类的根机说哪一个法。哪个情况,他要的什么,给他说什么,这是杂说,不是有系统的、整个的、圆顿的说;因为对机说法——“杂说”。第三,“令众生种善根故”,对众生使他种个善根,对初机来说,先使他种个善根。第四,“为众生未入正法,令入正法故”,还没有进入佛的正法的,使他进来,这是进门的一个方法。
这是讲经藏,有这四个意思。是分层次的。经藏是最初的;律藏是第二的,中等的;第三最高的论藏。所以说前面的是种善根,入正法。
说毗奈耶藏,依悲等流。一、为众生得增上戒学论道故。二、为众生说诸学处故。三、为众生已种善根者,令相续成就故。四、令已入正法者,受持正法故。
讲毗奈耶藏,毗奈耶是调伏,我们已经讲过了,就是律藏。这个律藏根据佛的大悲等流下来的,就是佛的十八个不共法里边的十力、四无畏、大悲中的大悲心,所以说戒是佛的悲心出发而讲的。说戒了之后就是保护我们,使我们不犯错误,可以不受恶道,不受苦。所以说,我们的八供里边,别解脱戒以涂香来象征的,来表明这个戒,涂香什么意思呢?就是印度这个热带地方,虫很多,尤其是毒虫,叮了人身上,要害疮的,很厉害,甚至要害病的。但是你把皮肤上涂一点带油料的香,这个虫就不敢叮了,它闻到这个味道要跑的。这个象征是说,众生持了戒之后,那些烦恼就不能侵犯了。烦恼不侵犯,那就是恶业也不会有了,所以说这个就是佛的悲心出发说的。
现在偏偏有些人,感到戒束缚人性的,好象是不慈悲,叫我们这个做不得,那么做不得。不要说现在,在佛才涅槃的时候,就有这么的痴比丘就会有。他说佛在世的时候说很多的法,这个做不得,那个又要去做,那个又做不得,捆绑得我们很不舒服;佛涅槃了,那自在了,没人管了。这样愚痴的人,佛涅槃的时候就出现了。到现在末法时期,当然更不足为奇。很多人希望冲破戒律的那个禁戒,要得到他们所谓的自由,要改动戒,这些我们认为是错误的。戒是佛制的,等觉菩萨尚且不能改动,何况你一个博地凡夫,哪能改变我们佛的戒律呢?这个是笑话,不能听从那些话。我们记得在八几年,还是哪一年?总是文革以后开始几年,就是宗教政策开放后几年,* * *第一批学生里边就有唱这个调子的,其他的佛学院也有响应的。就是说要向日本学习,要学日本的佛法,带妻子的僧人。这完全是错误的。日本带妻的不是僧人,是在家的,眞正僧人也是要独身的。
“说毗奈耶藏,依悲等流。一、为众生得增上戒学论道故”,前一个是定学,增上心就是定。这个说毗奈耶藏,使众生得到殊胜的戒学,那些说的话。“二、为众生说诸学处故”,学处就是戒,戒是我们要学的地方,为众生说这个该学的,那个该学的,应当学,这个戒里边有。“三、为众生已种善根者,令相续成就故”,中等的众生,已经有善根种下的,使他的善根相续下去,甚至于慢慢发展、成就。“四、令已入正法者,受持正法故”,开始没有进门,使他进门,进入正法。已经进来的,要受持了。所以我们学法一样的,对居士才进门的,条件是比较宽大,给他讲的东西也比较肤浅。但是你进了门了,成了眞的佛弟子,甚至于剃了头了,出了家了,那要求就高了,要受持。该背的要背,该修的要修,那些慢慢地要加紧了。
说阿毗达磨藏,依无畏等流。一、为众生得增上慧学论道故。二、为分别诸法自相共相故。三、为已成就者,令得正解脱故。四、为已受持学处者,通达诸法眞实相故。
第三个,“说阿毗达磨藏”——论藏,“依无畏等流”。这是佛十八不共法的四无畏8。“四无畏”,佛就是在一切大众面前,不管你沙门、婆罗门、众生、居士、国王、大臣,他就是自己站出来说,我是一切智者,说这个话,没有畏惧。哪个说你不是一切智,有什么东西还不知道,驳不了他。他确实一切智。
第二个佛是“漏永尽无畏”,烦恼习气断完了,没有人可以指出他,你还什么烦恼习气没有断的,说不出来的,可以说这个话,无畏,心里没有畏惧。
第三个“说障道法无畏”,说哪些是障道的,说这个话,无畏,就是不会说错的。假使我们要修行,哪些是对修行是有障碍的,一个一个给你清清楚楚说出来。人家说这个不障道,不会,驳不了他。佛的话不会错,那是障道就是障道。我们说这个男女的事情障道,是佛亲口说,所以这个事情一定要把它去掉,如果你不去掉的话,你进不了道。那你拼命地往前进,结果你自己把自己往后退。你这个样子,你怎么跑得过去呢?我们说有个公案,终南山,据说有一个出家人,他看见一个梅花鹿,它拼命往前跑,但是它的身体拼命往后退,这个奇怪了。怎么它拼命地跑,身体反而往后退呢?结果就是什么原因呢?他说这个山洞里边有一条大的蟒蛇,这个蟒蛇是不能出来的,出来是不晓得几里长,很大很大的,人看到它一定要弄死它的。那么它躲在山洞里边,但是它吃东西怎么办呢?它用吸气的方法吃,它看见东西就尽量吸气,就把它吸进来,吸到洞里边吞下去。那么这个鹿被它看到之后,吸它,所以这个鹿也知道,人家在吸它,拼命跑,但是跑不过,这个吸的力量强。
我们说,假使修行的人,如果他拼命想修行,也感到这个佛法好,但是后边的贪、瞋、痴断不了,这个贪、瞋、痴的力量把你吸过去了,你再怎么地努力的话,你还是在往后退,没有往前跑。这个,很严重啊!不要看轻了。你好象是在努力修行,实际上你是在往后退。贪、瞋、痴不断,修行是没有办法的。佛说淫欲是障道法,这个话是一点不错的。你这个不断掉的话,永远对道是有障碍。为什么在家菩萨他修行慢,就是这个道理。他没有断完,他是五戒,把所有女人都断掉了,但还留下一个他的妻子,这个修行要慢得多了。出家人就干脆,一下子给你全部断掉,断了之后,你心还放不下的话,你还不是跟梅花鹿一样?你虽然拼命地往前跑,你还是往后退,因为贪、瞋、痴的力量把你一吸的话,你还是完蛋了。结果还要吞下去,不是往后就完了,退到里边,把你吞到肚子里去了,三恶道哎。
最后一个,“说尽苦道无畏”。一个是障道法说了,这个是尽苦道。我们说生死是苦,怎样把它断掉,超出这个三有流转的生死呢?他有方法。假使有人出来:“你这个方法不行,出不了生死”,不会,佛不害怕。
所以说这四个法,佛在一切大众面前当众宣布,没有畏惧,因为任何人驳不倒他。佛是一切智者,什么都搞得清清楚楚的,就是四无畏。从这个四无畏等流出来的,讲的就是阿毗达磨。阿毗达磨讲的目的有几个呢?
“一、为众生得增上慧学论道故”,使众生得增上三学里边的慧学,慧学是高的。我们看到大概是《台州佛学》,有一篇文章说,戒、定、慧次第,按照他搞起来,好象是不太行,他还是从慧下手,学了慧之后慢慢得定,跟那个戒,就能受戒,也能得定。他也依他的讲了一套道理,这个文章,可能你们也看到了。这个实际上是凡夫说的,可能他自己的根器,因为以前戒、定、慧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