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考過,流轉生死是哪個在流轉?沒有我,就是五蘊——純粹是五蘊,沒有一個我。無始無終,你不修行的話,不但是無始,終了也沒有。無始無終,受快樂還好,卻是受“大苦蘊集”,那流轉生死的苦不得了,所以說整個的緣起就是那麼回事情。這樣子的苦是怎麼來的,就是煩惱。假使你要出離叁界的話,一定要斷煩惱,所以把煩惱要斷掉。爲什麼煩惱叫緣呢?我們說業是因,眞正感果的是業,煩惱是疏一點、遠一點,這個業是煩惱推動造的。所以煩惱對果來說是個緣。

  

  “斷惑正因,所謂淨慧”,那麼你要斷煩惱,斷煩惱的眞正的針對它的一個因——斷惑的因是什麼?“淨慧”——無漏慧,我們說這就是般若,以世間上的智慧,或者是我們聞、思、修慧——有漏的慧,只能壓煩惱,把它壓下去。我們孔夫子也講仁義道德,也主張要把煩惱息下去。當然他的範圍是小,但是總是也講一點,要息伏煩惱,但是斷不了。那麼外道修定,世間的四禅八定只能伏煩惱,把煩惱伏下去,單是不現行。這個手腕更高了,並不是硬把它壓下去,可以使它伏下去,在定裏的力量下邊,煩惱可以顯不出來,不出頭。但是根子還在,那你定力失去了,煩惱又顯了。

  

  佛教的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也是有漏,也只能伏,也不能斷。一直要到無漏的慧出來之後,才能斷。無漏慧什麼時候出來?見道的時候開始出來。那麼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,不斷地增長無漏智慧,慢慢地把煩惱斷完。見道的時候,八十八使——八十八種煩惱,斷掉,很快。那就是我們以前講的,跟輪子一樣一上一下、一上一下的,十五個剎那把這八十八煩惱全部斷完。那是很短的時間,十五個剎那裏邊,把見道所斷的煩惱,八十八使全部斷完。這個是很快,所以用輪比喻。

  

  “論正诠慧”,那我們說斷煩惱的眞正的因素是淨慧,淨慧怎麼來的?淨慧要靠有漏的慧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慢慢地上去。那麼阿毗達磨這個論正是講慧的。我們說律藏講的是戒,經藏主要講的是定,而論藏主要講慧。慧是斷煩惱的因,所以說這一部論正是講慧的,所以造這部論的目的,是斷煩惱的。所以我們再再給大家說,我們學法如果不從斷煩惱下手,單是以這個法的一些道理、名相來莊嚴自己的知識,那個全部是錯掉了。你要眞正地把法學好,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,不要是做一個裝飾品,把自己莊嚴起來:“哦,我學了多少法,能說什麼法,能寫多少多少文章”,煩惱還是那麼多,沒有用的。這個是名利觀點,爲了自己的名利學一些法,這個不是我們的目的,眞正目的是斷煩惱第一。

  

  這有什麼證明?用《俱舍論》本文來證明。“故下文雲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有這個話:“何因說彼阿毗達磨”,爲什麼要說阿毗達磨呢?《俱舍》裏舉個頌答曰,他舉了一個頌來回答:“由惑世間飄有海,因此傳佛說對法。故知造論爲斷煩惱”,爲什麼造阿毗達磨?論自己拿個頌回答,它說因爲惑和煩惱,這個世間就漂流在叁有大海之中,就是前面說的,沈淪生死主要是煩惱沒有斷。爲了要斷煩惱,“因此傳佛說對法”,因此要說對法。這個對法是哪個來的,“傳佛說”,是從佛那裏傳過來的。所以說我們說對法,主要就是要對治煩惱。這個對法也不是論主自己或其他祖師自己想出來的,是佛那裏傳過來的,那是有依據的。

  

  第一個,造論的目的是斷煩惱。我們一定要記住,我們學法的人如果不從斷煩惱下手,跟氣功師一樣,氣功師不斷煩惱的,他主要講功能,有什麼通,什麼什麼通,看到什麼什麼的,給人家治病等等——不是佛教,外道!

  

  

  

  

  (二)欲令智者慧解深故

  

  第二生慧解者。斯論乃四含幽鍵,六足玄關,法相川源,義門江海。文清清兮玉潤,理明明兮月華。啓學人之昧心,發智者之明慧。故下文雲:我于方隅已略說,爲開智者慧毒門。

  

  什麼叫“生慧解”?這部論有那麼多東西,什麼東西啊?我們一個一個看。

  

  “四含幽鍵,六足玄關”,我們先說關鍵,關鍵是一個主要的東西,閉門的橫木,加鎖的木闩,是門戶之要,是關鍵的地方,最要緊的地方。這個論是顯出“四阿含”跟“六足論”的關鍵,重要的地方,這裏都講了。

  

  四阿含,我們也講一下。有經四阿含、律四阿含。這裏講的是經四阿含,大家都知道的, 《長阿含》、 《中阿含》、 《雜阿含》、 《增壹阿含》 。還有律四阿含,《辨識阿含》、 《根本阿含》、 《雜細阿含》、 《正宗阿含》 ,這四個大家可能不一定知道。我們講戒的部份,就是《辨識阿含》;講二十犍度的就是《根本阿含》;講的它的裏邊的仔細內容的,《雜細阿含》;律的宗旨在那裏?《正宗阿含》 。這個我們將來講律藏的時候要講。海公上師把《辨識阿含》跟《根本阿含》都編了書,後邊兩個《雜細》跟《正宗》,沒有來得及編。這部論把四阿含要緊的道理,乃至六足論重要的意義,全部都包在裏邊了。六足論,我們以前念過了,就不念了。

  

  “法相川源,義門江海”,“法相”,我們說,講佛教的一些名詞,法的相貌,就是那些法相名字,就是講法的一些“川源”,它的源頭,這麼大的河的源頭就在這個裏邊。“義門江海”,我們前面也講過,義門就是論門。凡是講阿毗達磨的,或者講昆勒4的,它就是把一個法,從很多角度來考察它的內容。用有漏無漏這個門來觀察,或者有見無見來觀察,乃至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、無尋無伺等等,各式各樣的門來觀察它,可以把這個法弄得一清二楚,一點也沒有懷疑,全部透徹的明白。這個義門,用各式各樣的道理、一門一門地來觀察它。“江海”,這個義理無窮,如江海那麼大,流注。那就是說,這部《俱舍論》裏邊包含那麼多東西:要講法相的話,它是個源頭;要講義門的話,它講的象江海一樣。

  

  下面是贊歎話。“文清清兮玉潤,理明明兮月華”,這個文寫得非常清楚,寫得清楚之後不說,“文清清兮玉潤”,寫得又潤,跟玉一樣,不是幹巴巴的,文又清楚又潤的。理,講得很明白,“理明明兮月華”,跟月亮那麼的明白,月亮是明白的。這個“華”,什麼?月亮旁邊一個暈,跟太陽的虹一樣的,七彩。不但是講得清楚,而且又很好看的,跟月亮的暈與華一樣,既明又好看——道理。文,清楚又是潤。這是贊歎這本書,不但是道理講得多,講得要緊,文字也非常好。“啓學人之昧心,發智者之明慧 ”,它啓發我們學者的昧心,糊塗的、無明的、不清楚的心。開發智者的明慧,就是開慧的。這個道理不是圓晖自己講的,它本文有證明。他舉下邊的文:

  

  “故下文雲:我于方隅已略說,爲開智者慧毒門 ”,這是好象是在後面流通序裏講的。他說我這部書——佛的道理多得很、說不完的——它只不過是一方一隅講了,你可以以此類推。那就是說,一方一隅是講了,簡單地講了;講的是很少,但是作用很大。“爲開智者慧毒門”,這個講了一點點,可以開有智慧的慧毒門,可以把這個門開開。怎麼開?下面說:

  

  

  

  

  如身少破,著少毒藥,須臾毒氣,遍滿身中。此論亦然,開少慧門,諸有智人,能深悟入;如似毒門,名慧毒門。聰明論名,因茲起也。

  

  印度以前有這麼一個東西,“如身少破”,只要破一點點的皮,把一點藥擺上去,沒有好久,毒氣遍全身,馬上要死的。這個我們年輕時候,看莎士比亞的《王子複仇記》,它裏邊就是,這個王子,人家害怕他,兩個人比武,擊劍的時候,對方呢,國王就把他劍上安了一點很毒的藥。這個毒只要把皮挑破一點點,馬上會毒氣遍全身要死掉的。那麼這個慧毒門也是這個意思。古代印度也有,這個東西,你只要破了一點點,毒氣遍全身,馬上要死。

  

  這裏卻不是死了 。《俱舍》裏講的慧,不能全部講完了,只講了一方一隅,但是這一方一隅可以類推,這一方一隅的智慧你得到之後,就進入你皮膚了,那你得了一點點的話,這個智慧就會發展,慢慢可以充遍全身,智慧全部會開起來。所以這個作用很大,雖然講得不多,將來它發展起來,它就可以起大的作用。

  

  “此論亦然”,這個論同樣,好象是個毒一樣,給你開了一點點,只要你能夠學一點學進去的話,那麼你有智慧的人,將來會深深地把佛的一切叁藏十二部都會悟通,這個就是很重要的問題,所以這部論叫“聰明論”,這個名聲也就是這麼來的。因爲學了這部書會聰明,這是慧毒門。你雖然看了這本書只有六百頌,不多,但是這六百頌一進入你的腦子,八識田中一播下去的話,將來就會充滿全身,這個智慧全部開發出來,就跟那個慧毒門一樣,所以叫聰明論,他會使人聰明的。那麼我們看看,我們這裏的人學了,會不會聰明起來?現在才開始,當然還不好說啰。學了,學完了,我看一定要聰明一點,如果你沒有聰明起來,那你沒有學好。我自己有經驗,在過去的時候,我們也學過很多的法相,這個唯識法相,天臺的教義也學了一點,但是把《俱舍論》學完之後,就感到不一樣了。跟以前的看法、跟以前的知見,都感到進了一層了,這個必然的,因爲這是聰明論嘛!你學了之後怎麼會不聰明呢?在古代出名的,大家都叫聰明論。

  

  

  

  

  (叁)弘持正法令久住故  

  

  第叁弘持正法者。自青蓮罷笑,白毫掩色,邪徒紛糾,正法陵遲。雨衆叁德之談,米齋六句之說,殘我華苑,汩我清流。論主方欲掃彼邪雲,光斯佛日,製論之意,其在茲乎!故下文雲:上來所說種種法門,皆爲弘持世尊教法。

  

  “自”從“青蓮罷笑”,我們說佛的眼睛是青蓮花,經常含笑的。青蓮花的眼睛不笑了,什麼情況?涅槃了。“白毫掩色”,眉間常放白毫光,這個佛佛道同,都是一樣的,佛的眉間的毫光經常放光的,這裏白毫掩色,光不放了,這也是表示佛涅槃以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