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家的,我什麼都有部就是對的,也不是說他對經部感興趣,經部什麼都對的。其它的部派一樣,只要他認爲符合佛的意思的,他都采取,那麼當然經部的采取的最多。他經常以自己的宗派,自己立的宗,主要是經部的宗,來破他們的有部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時有羅漢被诘莫通,即衆賢師悟入是也。悟入怪異,遂入定觀,知是世親,私告之曰:“此部衆中未離欲者,知長老破,必相致害,長老可速歸還本國。”

  

  那個時候,在辯論的時候,有個阿羅漢,他經常把他問的沒話說,“被诘莫通”。這個阿羅漢什麼人呢?就是衆賢論師的師父,悟入羅漢。悟入阿羅漢感到很奇怪,這個人怎麼聰明智慧那麼大,經常把一向被認爲最高的有部的觀點攻破。他就入定去觀察一下。我們前面講過,阿羅漢的神通要入定以後才能得到。他入定一觀察,知道他就是世親菩薩,就私下告訴他,他說我們這裏的部衆,就是有部裏邊了,並不是每個都是聖者。聖者當然不會害人的,沒有那些惡心,煩惱心沒有。但是裏邊還有一些沒有離欲的,沒有離欲就是沒有證道的。那麼這些人有煩惱的。既然這些人是沒有離欲,要是知道你長老把他們有部的宗旨破掉之後,他們心裏不高興,可能要害你,因爲他沒有離欲。離了欲的,當然是不會了。

  

  我們說離欲,一般就是證了叁果以上,欲界的男女欲沒有了,瞋恚心也沒有了,就是得了初禅,定是初禅以上,果是叁果以上。在沒有證到叁果之前,還沒有全部離欲,欲界的欲還有一點點;瞋心還有一點點。當然聖者是不會害人了,但是主要是凡夫,那些凡夫比丘,他知道你破了,可能要害你。那麼長老你可以趕快回去吧,還是回本國算了。世親菩薩反正也學好了,迦濕彌羅的《大毗婆沙》基本全部掌握了,他也聽他的話回去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時世親至本國已,講《毗婆沙》 。若一日講便造一偈,攝一日中所講之義,刻赤銅葉,書寫此偈。如是次第,成六百頌,攝《大婆沙》,其義周盡。標頌香象,擊鼓宣令雲:誰能破者,吾當謝之。竟無一人,能破斯偈。 

  

  “于時世親至本國已”,回到本國,“講《毗婆沙》”,他回到本國之後,就給大家講《毗婆沙》的教義,“若一日講便造一偈,攝一日中所講之義”,他講一天,把一天所講的內容全部總結起來,用一個偈子來包含,那就是這個偈造得很巧妙了。一天講的,我們說至少有幾個小時,一偈、四句話把它包完。講好之後,“刻赤銅葉,書寫此偈”,一天講好之後,用一個頌來總結,總括它,這個頌就寫了赤銅葉——銅片片上。這樣按照次第,一共講了六百個頌,《俱舍頌》有六百個頌,“攝《大婆沙》,其義周盡”,他講了六百個頌,把《大毗婆沙》十萬頌的意思講完了,攝十萬頌。這個世親菩薩的巧妙可想而知,把它道理全部攝完。

  

  “標頌香象,擊鼓宣令雲:誰能破者,吾當謝之”,他造好之後,就把標寫好的這個頌,背在香象的上面。我們說印度的象最大、最好的象叫香象,就是最優種的象。把香象上面背了那個頌,到處打鼓、“宣令”——宣傳,他說:哪個人來破,“我當謝之”,這個“謝”在印度就是砍頭了,或者做他的弟子。那就是到處找人家辯論,看你能不能破他的《俱舍頌》 。“竟無一人,能破斯偈”,這樣子到處宣傳,到處打鼓的宣揚,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破他一個字。所以這個裏邊,確實是不可破的,完全正確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將此偈頌,使人赍往迦濕彌羅。時彼國王及諸僧衆,聞皆歡喜,嚴幢幡蓋,出境來迎,標頌香象。至國尋讀,謂弘己宗。

  

  他既然感到沒有人破了。“將此偈頌,使人赍往迦濕彌羅”,那就是世親菩薩派人,找一個人把頌拿到迦濕彌羅去。這時候國王呢,世親菩薩很有名氣,世親菩薩把他的《俱舍頌》送來了,是解釋《大毗婆沙》的,把《大毗婆沙》的意義總括在這六百個頌裏面。這個六百頌,我們說一下,正文六百頌是俱舍頌,加上序頌、流通的,一共加起來,六百零七個頌,正宗分六百個頌。

  

  這個國王,跟他們國家裏邊迦濕彌羅國的那些僧人,聽到這個世親菩薩來做《俱舍頌》來弘揚他們的《大毗婆沙》,當然很高興,“聞皆歡喜”,因爲世親菩薩名氣很大,他來弘揚有部的《大毗婆沙》,那當然極高興的。那是有部的影響很大——世親菩薩都來贊歎,來弘揚。歡喜之下,“嚴幢幡蓋,出境來迎”,儀仗隊,幢,幡,蓋,弄得很莊嚴的,親自跑出國境,跑出迦濕彌羅國來迎接這個標頌香象,那是很重視這個事情了。“至國尋讀,謂弘己宗”,請到他們國家去之後,馬上去看,以爲世親菩薩來弘揚他們的《大毗婆沙》,高興至極。

  

  

  

  

  悟入知非,告衆人曰:“此頌非是專弘我宗,頌置傳說之言,似相調耳,如其不信,請釋即知。”于是國王及諸僧衆,發使往請,奉百斤金,以申敬請。論主受請,爲釋本文,凡八千頌。寄往果如悟入所言。此是第一明本緣起也。

  

  但是“悟入知非,告衆人曰”,悟入他是心裏有底了,這個世親菩薩他改了名字到迦濕彌羅國來,學了四年,經常辯論的時候,拿經部的意思來破有部的,怎麼會弘揚我們有宗啊,他知道這恐怕不是那麼回事。(04B)他就告訴大家說:“此頌非是專弘我宗,頌置傳說之言,似相調耳”,他說你不要高興了,這個頌並不是專門來弘揚我們有部的,你看看他頌裏邊,經常有“傳說”這個話,這是有部的傳說,並不是佛說的,也不是可靠的,就是“似相調耳”,好象來戲弄我們,並不是眞正弘揚。“如其不信,請釋即知”,你不相信的話,你叫他解釋一下。因爲頌很略,裏邊深、透的意思還不一定顯出來,那麼請他做個解釋,就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。

  

  那麼他們國王他們聽了有道理,“于是國王,及諸僧衆”,國王跟他們國家裏邊的僧人,“發使往請,奉百斤金,以申敬請”,國王跟僧衆,就派個人,去請他造解釋。古代的人對法是很尊重的,請他造一個注解、做個解釋,供養他一百斤的黃金。這個我們想想看,現在一百斤黃金值好多錢,現在拿幾兩都拿不到。“以申敬請”,以表示他恭敬。請他做解釋。

  

  “論主受請,爲釋本文”,這個我們世親菩薩的傳記裏面學過了,他把那些錢都造寺院、供養僧人去了,他自己當然不要錢的。論主就受了請了,爲解釋他的本文,就是解釋頌了,一共有八千個頌。那是解釋要廣一點。原文、頌只有六百頌,加了注解就有八千頌。這八千頌就是我們的《俱舍論 》。在印度是頌,我們翻過來就是長行。“寄往”,把它做好之後,也是送到迦濕彌羅去。“果如悟入所言”,等他們拿去一看,果然跟悟入所說的就是那麼回事,很多地方是以經部來破有部的,並不是完全弘揚有部宗。當然許多地方,他認可有部的也不少,但是很多地方他有懷疑的,就是采取經部的意思。世親菩薩也不是偏于經部,他是以理爲宗,後面要說。不是說跟那個宗派有關系就用那個宗派,他是哪一個宗派合理的就用哪個宗派的。因此說他沒有偏見。這是我們做學問的人應該持的態度。

  

  “此是第一明本緣起也”,造《俱舍論》根本的緣起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 明造論意

  

  第二明造論意者,大意有叁:一爲衆生斷煩惱故,二欲令智者慧解深故,叁弘持正法令久住故。

  

  你造這個論有什麼意思呢?有什麼目的呢?大概有叁個:

  

  第一、“斷煩惱”,這個我們說的,佛教就是以斷煩惱下手的,斷煩惱是主要的一個事情。阿羅漢把煩惱斷完了,成佛把習氣也斷完了。習氣是什麼?就是等于說煩惱的氣分。我們說茶壺,裏面擺茶葉盡泡盡泡,泡茶的,這個茶壺以後就是倒點開水進去,倒出來的水還是有茶的味道。這是什麼原因?因爲茶的味道,很久很久熏在裏面,吸到茶壺的組織裏邊去了。就是開水倒進去,也有茶的味道。你找不到一片茶葉,但是有茶的味道。阿羅漢煩惱斷了,習氣還在。佛呢,煩惱、習氣全部斷完。所以說斷煩惱、斷習氣就是佛教的一個重要的斷德。佛的叁個功德,斷德,就是斷煩惱、習氣的。造這部論也是要使衆生斷煩惱。

  

  第二、“欲令智者慧解深故”,使有智慧的人,能夠正確又深刻的産生他的智慧,那麼是智德。佛的智慧也就是一切種智,所有出世的、世間的事情,一目了然,不要動腦筋,現量能夠知道。這是智德。

  

  第叁、“弘持正法令久住”,我們每一次念經也好、法會也好,都是“法王宗喀巴,聖教日興隆”,爲什麼?正法久住。佛教徒做什麼事情都要存這個心,爲了正法久住,“弘持正法令久住故”。那麼這個正法久住有什麼好處啊?正法久住,那就是衆生得安樂,大家學了正法之後,依正法行持,當然不會受苦果,最起碼人天安樂,最高的——出世的涅槃之果。下面分開講:

  

  

  

  

  (一)爲衆生斷煩惱故

  

  斷煩惱者,欲令衆生出叁有故。有情沈淪,由惑未滅;欲求出離,須斷惑緣;斷惑正因,所謂淨慧;論正诠慧,論主因之,故製斯論。故下文雲:何因說彼阿毗達磨?舉頌答曰:由惑世間飄有海,因此傳佛說對法。故知造論,爲斷煩惱。  

  

  什麼是“斷煩惱”呢?使衆生脫離叁界。叁有就是叁界: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跟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一樣的。

  

  我們說衆生的沈淪,流落叁界主要的原因是什麼?“由惑未滅”,煩惱沒有斷掉。我們講《印度佛學史》的時候,十二支的緣起,總歸說來就是惑、業、果。因爲煩惱推動,造業,造了業之後就感苦果,這樣子不斷地流轉,叁惡道的時間多,人天的機會少,就在那裏不斷的受苦,就是人天也是有苦。那麼這個沈淪,受那個大苦。所以說最後他來個總結,“純大苦蘊集”。整個的流轉是一個“純”——沒有我的。這我們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