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5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清楚。假的地大讲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水火亦复然者,释假水火。此假水火,用显形色,以之为体,例同假地,名亦复然。

  

  “水火亦复然者,释假水火”,假的水火跟地一样,“亦复然”就是跟地一样,都是显形色。“以之为体”,(15A)显色、行色为体,“例同假地,名亦复然”,跟假地一样。这就不讲了,因为很好懂。我们说水,绿的,显色;一条河是长的,形色。海,蓝颜色的,显色;无边际的,很广大,那是形色。火,我们说看到的,红红的,是显色;那么火的焰上面尖尖的、下面圆圆的,那是形色。所以显色、形色没有详细讲了,很容易懂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风即界亦尔者,释假风。风即界者,此一师释,无有假风,风即是界。界者,体也,体即是动;世间于动,立风名。故立动为风,即是实风。故无假风。言亦尔者,此一师释,许有假风,如前假地水火,依显形色立;风亦如此,依显形色,故言亦然。如世间说黑风团风,黑即是显,团即是形。此用显形,表示风故。

  

  “风即界亦尔者,释假风”,风有点争论,有两个说法。“风即界者,此一师释,无有假风,风即是界”,一派的论师说假风没有的,风当下就是风界。风就是界。“界者,体也”,风就是动,就是动性。“世间于动,立风名”,反正世间所有的风就是动,就是运动。“故立动为风,即是实风,故无假风”,就是实风。这是一派的论师这么讲。还有一些就不是了。

  

  “亦尔”,跟假地一样,也是显形色。“此一师释”,这一个论师他的解释,“许有假风,如前假地水火,依显形色立,风亦如此”,风同样如此,也是有假风的。“依显形色,故言亦然”,怎么打比喻呢?风怎么看得出有显色、形色呢?也有。“如世间说黑风、团风”,“黑风”就是显色,黑黑的、灰溜溜的,这个颜色看了怕人的。海上起台风,那些龙卷风就是有点黑黑的颜色。“团风”就是龙卷风,圆的 ,那就是圆形,团就是形状了。“此用显形,表示风故”,这也是用显色、形色来表示这个风,也是有假风。

  

  这里就是说,地水火风,真的是坚湿暖动,是触处,是身的境。那么假的地水火风,都是显形色。就是风界里面有辩论,一个是假的风,就是真风,没有其他的东西。一个说假风也有显形色,龙卷风、团风了,有显色,也有形状,也是显形色表示的。这里就把假的地水火风也讲了。

  

  下边来个总结,本来想把下边讲完。下边一段文,是辩论了,不太好懂,那么你们回去要仔细看看。把总结的文先说一说。这里可以划个段落,假地水火风讲完了,色蕴讲完了。到底什么叫色蕴?什么叫色?来个总结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始自眼根,终于无表,世尊何故说为色耶?

  

  “始自眼根,终于无表”,从眼根开始到无表。就是我们说的五根、五境,眼耳鼻舌身、色声香味触,一直到无表色。为什么叫色?“世尊何故说为色耶?”从眼根起一直到无表色,这十一法,为什么佛叫它色法?因为它们各自都不同,我们说眼睛看的叫色就可以了,为什么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乃至色声香味触,乃至无表,都叫色,无表根本看不到,为什么叫色?

  

  

  

  

  答:论有两释。第一释云:可变坏故名为色蕴。变者显剎那无常,坏者显众同分无常也。谁能变坏?问也。谓手触故,即便变坏,广说乃至蚊虻等触。此变坏者,即是可恼坏义。答前问也,下文引证。

  

  《俱舍论》里边有两个解释。第一个解释“可变坏故”叫色,可以变坏的,它要变的、要坏的,叫色蕴。“变者显剎那无常,坏者显众同分无常也”,“剎那无常”,一剎那,一剎那变;“众同分无常”,一期的生死变。就是说它有变有坏,第一个剎那剎那的改变,最后呢一生完了就要死掉,这个变坏掉了,有这样子变坏的叫色蕴。

  

  “谁能变坏?问也”,那么哪个把它变坏呢?“谓手触故,即便变坏”,有东西用手一触就变坏了。我们说蚂蚁,你去捏一下,它就死掉了,或者是受伤了。“广说乃至蚊虻等触”,那变坏的方法多得很。乃至蚊子咬一口,也会坏,也会变。“此变坏者,即是可恼坏义。答前问也,下文引证”,所谓“变坏者”,可以使它坏的意思。它里边打一个比喻,什么叫恼坏了,用一个具体的例来说。

  

  

  

  

  故大德法救集义品中,作如是说:趣求诸欲人,常起于希望,诸欲若不遂,恼坏如箭中。此颂是释迦菩萨为多求王说也。此王性贪,欲采海宝,魔变为臣,来白于王:我能采宝。遂与王期。及至期日,魔不为来,其王忧苦,如箭在身。佛为彼王,说此颂矣。今引意证色可恼坏也。

  

  “大德法救”,法救尊者我们前面说过的,他把佛经里同样的意义,把它结成一部部的书。它里边有这么一个说法:“趣求诸欲人,常起于希望,诸欲若不遂,恼坏如箭中”,假使那些多求的,“趣求诸欲”,心里追求各式各样欲望的人,常常在心里起个希望,要求这个,要求那个,因为他要追求各式各样的欲,希望满足那个欲了 。起那个希望心,假使这个欲不满足的话,“恼坏如箭中”,心里难过得不得了,好象中了箭一样得不舒服,痛苦得很。

  

  这个颂是释迦菩萨,释迦佛因地的时候,为一个王,叫多求王说的一个颂。这个怎么样的缘起呢?这个多求王心很贪,他想采海里的宝。魔呢,你欢喜什么,就变个什么东西来满你的愿,他就变一个大臣,很能干的,他说我会采宝的。“来白于王,我能采宝,遂与王期”,跟王约好了,什么什么时候,跟你采宝去 ,那么王就等在那里了,天天地等。“及至期日,魔不为来”,等了半天,好容易等到了那一天了,不来了,糟糕,心里难过得不得了。“其王忧苦,如箭在身,佛为彼王,说此颂矣”,好象中箭一样,浑身难过,不舒服。那么佛就给他说这个颂。

  

  现在引这个颂干啥呢?恼坏的意思,就是心里愿达不到,也起恼坏的作用,不但是蚊虻,不但是手碰,就是心里没有满愿,也会恼坏。多欲的人,这是经常有的。年轻人讲恋爱,跟一个女人约好了,等等等,等了半天,这个女人不来,就急死了。一个女人跟其他人在……这是上海有的,跟其他的男青年在逛马路。啊,气得不得了,回去简直人都不要做了,这个是干什么?这个就是愚痴了。他就是不了解一切法的缘起。这都是恼坏的意思。这是第一个意思,“变坏”。那就是说,这个变坏不但是手触、蚊虻等等,拿刀砍更不要说,就是心里边满不了愿,也会恼坏,这个身体还是要变坏。我们说发脾气,身上要死掉很多细胞,现在医学上就有这个说法,也是恼坏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又论云:有说变碍,故名为色。第二师释色义也,变谓变坏,碍谓质碍也。

  

  那第二个意思,变碍故。“又论云:有说变碍,故名为色”,那么有一个说法,“变碍”,一方面要改变,要变化,剎那剎那变;一方面“碍”,就是说过去它给你顶住的,把你挡住的。有这样子作用的,变碍性的,叫色法。论主是采取后边那个。有质碍为色,里边却起了一大套的辩论。那么这个辩论当然今天来不及讲了,你们回去自己看看,看得懂最好,看不懂,那第二天来听,至少求解的心要强得多。那么你这个求解心强了,你接受力也会强了。如果你根本没有看,讲过了听在耳朵里,就像听一个外国人说话,不晓得你说啥东西,糊里糊涂的,打瞌睡都会。因为这个比较深了。有人说前面好象难得很,难得很,前面根本不难,难的东西还在后头。这个也不是顶难的,但是比前面你们所学过的要难一点了,就是要动脑筋了。希望你们回去先把这一段看看。今天就讲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第十四讲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讲了色法的总结。什么叫色?一个是“变坏”叫色,一个是“变碍”叫色。第一个变坏叫色讲好了。第二个变碍叫色,有很多辩论,今天讲之前,昨天他们讨论的问题,我们先解释一下,提上来的一共五个问题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一个无表色是怎样生的?

  

  无表色有几种。一种是律仪的无表,就是戒。律仪无表有善的,恶律仪无表就是不好的,这是昨天我们讲的,杀猪杀羊的家里的孩子,他一辈子操这个职业了,起的恶誓愿力很强,就产生恶无表。律仪无表里边的别解脱无表,要从师受的。大家都知道,凡是受三归五戒、八戒,乃至比丘具足戒,一定要师承,师承里边,有的要僧伽,十个、五个,或者是一个、二个,决定要有人受, 经过一定的仪式才能生起无表色。另外一种律仪是静虑律仪,是跟定心俱起的。得了定以后,有一个定共戒,这个不要受。还有一个道共戒,无漏律仪,得了无漏心,见道以上,就有无漏戒,那个也不要受,它自己会生起。一个是跟定心同时生起的,一个是跟无漏心同时生起的。定心跟无漏心,是定中了,没有定,无漏生不起来。这个定心力量强,不要外面的人授,也不要经过仪式。

  

  别解脱戒,在没有得定之前的,决定要从师受,你发了出离心还不够。我们经常给大家授三归、五戒,三归,你先要有皈依三宝的心,要认识到宇宙间一切可依靠的,除了三宝以外没有了,都不能作最后的、究竟的皈依,究竟的依靠。他们说的道理都是相似的,不是究竟的真理。那么真正要达到究竟真理,依靠它能够真正解脱苦难的,只有佛法僧三宝。这个心生起之后够不够?不行,还得要如法的仪式,一定的如量的戒师,这样才能够在坛场作羯磨,自己发愿发誓,这样子强烈的心生起之后,无表色就起了。

  

  所以说律仪无表里边,散心的别解脱无表一定要从他得,由师授。定心的定共戒,无漏的道共戒,那是心力强了,可以自己发起。恶律仪是一辈子操杀生的业,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