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他当时要干这个工作的时候,发的心也很强,能产生恶律仪。无表色怎么生起的?就是这么生起的。从表业生起的,从定心生起的,从无漏心生起的。
四位指什么?
就是“乱心无心等”,乱心、不乱心、无心、有心。乱心、不乱心,没有入定的散心的一对;有心、无心是定里的一对,什么是无心?无想定、灭尽定,是没有心的,其他的四禅八定是有心的。这个四位很简单。
无表色是什么?
这个问题值得探讨。我们说表业,有部来说是剎那生灭的。假使杀人,这个人杀好了,你的动作停下来了,这个杀业,将来感报,寄托在哪里?就寄托在无表色上,成就一个无表色,那就是不好的东西,你将来感报。你假使做了好事,受了律仪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等等,这个好的事情,它的功德存在那里,它也存在无表色里边,将来可以感好报。这无表色相当于正量部的不失法,表业是生灭的,表业不存在了,这个业寄托在哪里呢?他们寄托在不失法。有部是寄托在无表色。唯识就寄托在阿赖耶识里边。各个部派不同。
当然,每一个部派都有它一整套系统的说法,所以前面说的,依哪一部修行都能证道。前面说的,金杖断了五段,就是分了五部,但是每一部都是金。争衣,十八个人争衣,衣还没有破,十八部依之修行都能证道,但是要有体系,不能这一个扯一点,那一个扯一点。所以很多人修行,不但是部派的,甚至密法的,这里拿一点,那里拿一点,红教的兜一点,黄教的兜一点,花教的、白教的,各修一点,想成就很困难,你自己兜不成一套了,有问题了。你要一门深入,净土的就净土,黄密的就黄密,乃至天台的就天台,这样子整个的系统里边修呢,成了一套,也容易成就。那我们经常打这个比喻,收录机的集成电路,每一个有它一套线路的,如果你把这个线路跟那个线路,扯起来,乱七八糟兜一个,你没有科学知识,乱兜一个,会不会响呢?不但是响不了,录音也录不进去,那没有用了,白辛苦。所以修行也不要白辛苦,要有系统的。完整的系统的,我们介绍过了,格鲁的教派。无表业就是这个东西,无表色。
“得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?它通四位,行相相似,相续,流转。
这个“得”还没学过。得,就是一个法要生起来了,就有个得,跟它一起起来,这个得,具体地普通地说就是,你得到一个什么东西,什么叫得到东西呢?打个比喻,你登了比丘坛,你得到什么?得到戒体。这个戒体你得到了之后,“得”就跟这个戒体同时生起来了,这么一个东西。当然它通四位的,它无心、乱心、有心、不乱心,它都能存在。它是相似相续,这个得跟戒体同时生起,不能说今天“得”起来,明天“得”没有了,得没有戒体也没有了 ,那不会的。戒体是善,得也是善的。这里说“得”跟无表色有很多地方是同的。但是无表色是“大种所造性”,色法。这个“得”,不相应行,不是四大种所造,就要加一个“大种所造性”,可以简别它不是“得”。
第五个问题,依乱心的时候,善无表还存在不存在?
那个是没话说,就是说存在的。“无心乱心等”这四个位里边,它都存在。无表色在乱心,就是恶心、无记心中间也可以存在,在同样的不乱心——善心里边当然存在。就因为它有这个特征,所以有部就归于色法里边了,色法跟那个心不相干的,你起善心也好,起恶心也好,色法是不动的,不会改变的,那么这个无表色也不改变,它总是存在。这个没有什么问题。
总的说来,得的问题,因为你们还没学,将来讲不相应行要讲。无表色的位,书上讲得很清楚了,不能混淆了。无表色是什么?将来业品里要广讲,无表色怎么生起的?业品里边广讲。那么大概我们要知道:无表色就是业寄托的地方,你造了表业了,这个表业是剎那生灭的。那你感报的时候,依什么依据来感报呢?就是寄托在无表色上,将来能感报,善的无表感善报,恶的无表感恶报。
问题讲好了。那么回到我们昨天的,真四大,假四大。学过《印度佛学分期》的,可以回忆一下。大众部有个案达派,他们认为四大是眼睛看得到的,是物质,是有实体的,可以分到极微的。那跟有部的说法就不一样了,有部认为不是眼睛看的,是身体碰到的,“坚湿暖动性”,不是显形色,显形色是眼睛看的,是假四大,所以说有部的辩论,就是跟这个有关的。它为什么来个真四大假四大?正因为有些部派认为四大是物质,可见的,是眼睛的对象,显形色。有部认为那不对,这是假四大,真正的四大,就是身的对象,触处,“坚湿暖动性”,它以坚湿暖动为它的体,为它的性,那是不可分析的。但是也有极微,这个极微不是物质的分,这是用心来分的,这个暖、坚可以分得很细很细,具体的东西没有的,依假安立的分析,这个里边有差别。我们学过部派佛学,好处就在这里。为什么《俱舍》要提这个问题,正因为其他部派有这个思想存在,就要提这个真四大,假四大。
变碍名色之辩难
现在我们回到昨天说的色的性。我们说五蕴,色受想行识,每个都有它的特征。色,第一个说法是变坏为性,这就跟心法有混淆,心法也要变,也要坏掉。第二个说法,是变碍为性,有质碍的,这个东西摆在这里,其他东西摆不过去了,这是物质的特征。不但有变,而且还要碍,这才是真正表达了色法的特征。世亲菩萨最后也是同意变碍为性,但这里有许多辩论。这个“变碍为性”有很多漏洞,人家就抓这个空子,跟你说不成立,这样子反来复去辩。最后世亲菩萨用他的观点,把一些辩难调和了,把他们都解决了,这些辩难都不能推倒变碍为性。那中间的弯子、转折很多。
这个也可以给你们做个参考。你们学法,第一个是要讨论,第二步就要辩论。辩论不是乱辩,都要依据的,每一个辩论的人,他的思想都有体系的,根据他的体系提出问题来。要驳掉他的,也要有你的体系,如果你前后两个矛盾了,本来是这样主张的,辩到后来自己主张也改变了,另外编了一套讲,那你没有体系,乱的,这样的辩论没有价值的。你本身就没有一个中心思想的,跟了人家的话跑的,那没有意思。所以真正的辩论,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,对方的教理也要知道,然后才辩得起来。你说你的,我说我的,各不相干,搞了半天,哪个对?哪个不对?搞不清楚。我们中国人说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你既要知道自己的,还要知道人家的,把人家缺点找出来,把自己优点打过去,这样你胜了。如果人家的缺点,自己优点都不知道,乱七八糟的,你说你的,他说他的,对不了口的,那个辩论是没有用的。那就是扯了一会子空话,时间浪费了,没有效果。这里的辩论大家可以参考参考。
“又论云:有说变碍故名为色”,第二个说法,有变碍叫色,这是第二师,第二家论师,不一定一个人。这是色的意思,色的性就是变碍,一个是改变,一个是有质碍的,这个看的很正常,但是有人反对了。
若尔极微,应不名色,无变碍故。难第二释也。由一极微不是积集,故无变碍也。此难不然。无一极微各处而住,众微聚集,变碍义成。答也。现在无一极微各处独住也,以五识依缘必应积集也。依谓五根,缘谓五境,依缘极微既必积集,变碍义成也乎。
你说色有变碍的,那不对。照你这么说,极微——色的分到最小不能再分,这个粒子叫极微——极微不能叫色,为什么?因为他们说的极微就是没有变碍的,因为有变碍还可以分,一直分到最后,没有变碍了,跟空相近,这个叫极微。因为极微没有变碍的,那极微不叫色了。你明明说色分到最小的叫极微,照你这么一说,极微就不是色 ,那自相矛盾。这是“难第二释”,难第二个解释。
“由一极微不是积集,故无变碍也。此难不然”,它说一个极微不是积集,故无变碍也。我们看到东西都是积集起来了,一个极微不是积集的东西,它没有变碍,没有问题。这个难,难的没有道理。“无一极微各处而住”,单一的极微,一个个分开来住是没有的。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极微一堆堆合起来,能够成那个物质。一个极微不积集的,单独存在是没有的,所以说你这个问题不成立。
“答也”,我们看下边小字:“现在无一极微各处独住也”,实际上单独的极微单独住的情况是没有的。要存在都是积集起来的,积集起来就是有质碍,所以你这个难没有用。“以五识依缘必应积集也”,五识的依——五根,五识的缘——五境,一定是很多极微积集起来的。单一的极微,既不能做所依,又不能做所缘,单独的极微是没有的。“依谓五根,缘谓五境,依缘极微既必积集,变碍义成也乎”,既然我们所看到的五境,所依的五根,都是极微积集起来的——积集就是变碍的意思了。那么这个变碍为色没有妨碍。前面我们说的有部的极微,四大的极微是假设的,色法的极微是可分的。但是单独的极微是没有的,具体存在的必定是积集起来的,变碍的意思没有妨碍。第一个难解掉了。那么第二个问难。
过去未来应不名色。难也。现在极微聚可得名为色。过未众微散,应不名为色矣。此亦曾当有变碍故,及彼类故,如所烧薪。答也。过去曾变碍,未来生法当变碍故,故名为色。及彼类者,谓未来不生法;此不生法,虽非当变碍,是变碍类故,亦名为色。犹如火薪也。
这是第二个难。第一个难解掉,他又来一个。他说过去的色和未来的色,它已经不存在了。过去谢掉了,未来还没有来,它怎么变碍呢?既不能变,又不能碍,它没有生出来,或是过去了,这个质碍根本不可能。“难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