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5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他當時要幹這個工作的時候,發的心也很強,能産生惡律儀。無表色怎麼生起的?就是這麼生起的。從表業生起的,從定心生起的,從無漏心生起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四位指什麼?

  

  就是“亂心無心等”,亂心、不亂心、無心、有心。亂心、不亂心,沒有入定的散心的一對;有心、無心是定裏的一對,什麼是無心?無想定、滅盡定,是沒有心的,其他的四禅八定是有心的。這個四位很簡單。

  

  

  

  

  無表色是什麼?

  

  這個問題值得探討。我們說表業,有部來說是剎那生滅的。假使殺人,這個人殺好了,你的動作停下來了,這個殺業,將來感報,寄托在哪裏?就寄托在無表色上,成就一個無表色,那就是不好的東西,你將來感報。你假使做了好事,受了律儀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等等,這個好的事情,它的功德存在那裏,它也存在無表色裏邊,將來可以感好報。這無表色相當于正量部的不失法,表業是生滅的,表業不存在了,這個業寄托在哪裏呢?他們寄托在不失法。有部是寄托在無表色。唯識就寄托在阿賴耶識裏邊。各個部派不同。

  

  當然,每一個部派都有它一整套系統的說法,所以前面說的,依哪一部修行都能證道。前面說的,金杖斷了五段,就是分了五部,但是每一部都是金。爭衣,十八個人爭衣,衣還沒有破,十八部依之修行都能證道,但是要有體系,不能這一個扯一點,那一個扯一點。所以很多人修行,不但是部派的,甚至密法的,這裏拿一點,那裏拿一點,紅教的兜一點,黃教的兜一點,花教的、白教的,各修一點,想成就很困難,你自己兜不成一套了,有問題了。你要一門深入,淨土的就淨土,黃密的就黃密,乃至天臺的就天臺,這樣子整個的系統裏邊修呢,成了一套,也容易成就。那我們經常打這個比喻,收錄機的集成電路,每一個有它一套線路的,如果你把這個線路跟那個線路,扯起來,亂七八糟兜一個,你沒有科學知識,亂兜一個,會不會響呢?不但是響不了,錄音也錄不進去,那沒有用了,白辛苦。所以修行也不要白辛苦,要有系統的。完整的系統的,我們介紹過了,格魯的教派。無表業就是這個東西,無表色。

  

  

  

  

  “得”的具體含義是什麼?它通四位,行相相似,相續,流轉。

  

  這個“得”還沒學過。得,就是一個法要生起來了,就有個得,跟它一起起來,這個得,具體地普通地說就是,你得到一個什麼東西,什麼叫得到東西呢?打個比喻,你登了比丘壇,你得到什麼?得到戒體。這個戒體你得到了之後,“得”就跟這個戒體同時生起來了,這麼一個東西。當然它通四位的,它無心、亂心、有心、不亂心,它都能存在。它是相似相續,這個得跟戒體同時生起,不能說今天“得”起來,明天“得”沒有了,得沒有戒體也沒有了 ,那不會的。戒體是善,得也是善的。這裏說“得”跟無表色有很多地方是同的。但是無表色是“大種所造性”,色法。這個“得”,不相應行,不是四大種所造,就要加一個“大種所造性”,可以簡別它不是“得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五個問題,依亂心的時候,善無表還存在不存在?

  

  那個是沒話說,就是說存在的。“無心亂心等”這四個位裏邊,它都存在。無表色在亂心,就是惡心、無記心中間也可以存在,在同樣的不亂心——善心裏邊當然存在。就因爲它有這個特征,所以有部就歸于色法裏邊了,色法跟那個心不相幹的,你起善心也好,起惡心也好,色法是不動的,不會改變的,那麼這個無表色也不改變,它總是存在。這個沒有什麼問題。

  

  總的說來,得的問題,因爲你們還沒學,將來講不相應行要講。無表色的位,書上講得很清楚了,不能混淆了。無表色是什麼?將來業品裏要廣講,無表色怎麼生起的?業品裏邊廣講。那麼大概我們要知道:無表色就是業寄托的地方,你造了表業了,這個表業是剎那生滅的。那你感報的時候,依什麼依據來感報呢?就是寄托在無表色上,將來能感報,善的無表感善報,惡的無表感惡報。

  

  問題講好了。那麼回到我們昨天的,真四大,假四大。學過《印度佛學分期》的,可以回憶一下。大衆部有個案達派,他們認爲四大是眼睛看得到的,是物質,是有實體的,可以分到極微的。那跟有部的說法就不一樣了,有部認爲不是眼睛看的,是身體碰到的,“堅濕暖動性”,不是顯形色,顯形色是眼睛看的,是假四大,所以說有部的辯論,就是跟這個有關的。它爲什麼來個真四大假四大?正因爲有些部派認爲四大是物質,可見的,是眼睛的對象,顯形色。有部認爲那不對,這是假四大,真正的四大,就是身的對象,觸處,“堅濕暖動性”,它以堅濕暖動爲它的體,爲它的性,那是不可分析的。但是也有極微,這個極微不是物質的分,這是用心來分的,這個暖、堅可以分得很細很細,具體的東西沒有的,依假安立的分析,這個裏邊有差別。我們學過部派佛學,好處就在這裏。爲什麼《俱舍》要提這個問題,正因爲其他部派有這個思想存在,就要提這個真四大,假四大。

  

  

  

  

  變礙名色之辯難

  

  現在我們回到昨天說的色的性。我們說五蘊,色受想行識,每個都有它的特征。色,第一個說法是變壞爲性,這就跟心法有混淆,心法也要變,也要壞掉。第二個說法,是變礙爲性,有質礙的,這個東西擺在這裏,其他東西擺不過去了,這是物質的特征。不但有變,而且還要礙,這才是真正表達了色法的特征。世親菩薩最後也是同意變礙爲性,但這裏有許多辯論。這個“變礙爲性”有很多漏洞,人家就抓這個空子,跟你說不成立,這樣子反來複去辯。最後世親菩薩用他的觀點,把一些辯難調和了,把他們都解決了,這些辯難都不能推倒變礙爲性。那中間的彎子、轉折很多。

  

  

  這個也可以給你們做個參考。你們學法,第一個是要討論,第二步就要辯論。辯論不是亂辯,都要依據的,每一個辯論的人,他的思想都有體系的,根據他的體系提出問題來。要駁掉他的,也要有你的體系,如果你前後兩個矛盾了,本來是這樣主張的,辯到後來自己主張也改變了,另外編了一套講,那你沒有體系,亂的,這樣的辯論沒有價值的。你本身就沒有一個中心思想的,跟了人家的話跑的,那沒有意思。所以真正的辯論,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,對方的教理也要知道,然後才辯得起來。你說你的,我說我的,各不相幹,搞了半天,哪個對?哪個不對?搞不清楚。我們中國人說,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你既要知道自己的,還要知道人家的,把人家缺點找出來,把自己優點打過去,這樣你勝了。如果人家的缺點,自己優點都不知道,亂七八糟的,你說你的,他說他的,對不了口的,那個辯論是沒有用的。那就是扯了一會子空話,時間浪費了,沒有效果。這裏的辯論大家可以參考參考。

  

  

  

  

  “又論雲:有說變礙故名爲色”,第二個說法,有變礙叫色,這是第二師,第二家論師,不一定一個人。這是色的意思,色的性就是變礙,一個是改變,一個是有質礙的,這個看的很正常,但是有人反對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若爾極微,應不名色,無變礙故。難第二釋也。由一極微不是積集,故無變礙也。此難不然。無一極微各處而住,衆微聚集,變礙義成。答也。現在無一極微各處獨住也,以五識依緣必應積集也。依謂五根,緣謂五境,依緣極微既必積集,變礙義成也乎。

  

  你說色有變礙的,那不對。照你這麼說,極微——色的分到最小不能再分,這個粒子叫極微——極微不能叫色,爲什麼?因爲他們說的極微就是沒有變礙的,因爲有變礙還可以分,一直分到最後,沒有變礙了,跟空相近,這個叫極微。因爲極微沒有變礙的,那極微不叫色了。你明明說色分到最小的叫極微,照你這麼一說,極微就不是色 ,那自相矛盾。這是“難第二釋”,難第二個解釋。

  

  “由一極微不是積集,故無變礙也。此難不然”,它說一個極微不是積集,故無變礙也。我們看到東西都是積集起來了,一個極微不是積集的東西,它沒有變礙,沒有問題。這個難,難的沒有道理。“無一極微各處而住”,單一的極微,一個個分開來住是沒有的。我們看到的東西都是極微一堆堆合起來,能夠成那個物質。一個極微不積集的,單獨存在是沒有的,所以說你這個問題不成立。

  

  “答也”,我們看下邊小字:“現在無一極微各處獨住也”,實際上單獨的極微單獨住的情況是沒有的。要存在都是積集起來的,積集起來就是有質礙,所以你這個難沒有用。“以五識依緣必應積集也”,五識的依——五根,五識的緣——五境,一定是很多極微積集起來的。單一的極微,既不能做所依,又不能做所緣,單獨的極微是沒有的。“依謂五根,緣謂五境,依緣極微既必積集,變礙義成也乎”,既然我們所看到的五境,所依的五根,都是極微積集起來的——積集就是變礙的意思了。那麼這個變礙爲色沒有妨礙。前面我們說的有部的極微,四大的極微是假設的,色法的極微是可分的。但是單獨的極微是沒有的,具體存在的必定是積集起來的,變礙的意思沒有妨礙。第一個難解掉了。那麼第二個問難。

  

  

  

  

  過去未來應不名色。難也。現在極微聚可得名爲色。過未衆微散,應不名爲色矣。此亦曾當有變礙故,及彼類故,如所燒薪。答也。過去曾變礙,未來生法當變礙故,故名爲色。及彼類者,謂未來不生法;此不生法,雖非當變礙,是變礙類故,亦名爲色。猶如火薪也。

  

  這是第二個難。第一個難解掉,他又來一個。他說過去的色和未來的色,它已經不存在了。過去謝掉了,未來還沒有來,它怎麼變礙呢?既不能變,又不能礙,它沒有生出來,或是過去了,這個質礙根本不可能。“難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