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清楚。假的地大講完了。
水火亦複然者,釋假水火。此假水火,用顯形色,以之爲體,例同假地,名亦複然。
“水火亦複然者,釋假水火”,假的水火跟地一樣,“亦複然”就是跟地一樣,都是顯形色。“以之爲體”,(15A)顯色、行色爲體,“例同假地,名亦複然”,跟假地一樣。這就不講了,因爲很好懂。我們說水,綠的,顯色;一條河是長的,形色。海,藍顔色的,顯色;無邊際的,很廣大,那是形色。火,我們說看到的,紅紅的,是顯色;那麼火的焰上面尖尖的、下面圓圓的,那是形色。所以顯色、形色沒有詳細講了,很容易懂的。
風即界亦爾者,釋假風。風即界者,此一師釋,無有假風,風即是界。界者,體也,體即是動;世間于動,立風名。故立動爲風,即是實風。故無假風。言亦爾者,此一師釋,許有假風,如前假地水火,依顯形色立;風亦如此,依顯形色,故言亦然。如世間說黑風團風,黑即是顯,團即是形。此用顯形,表示風故。
“風即界亦爾者,釋假風”,風有點爭論,有兩個說法。“風即界者,此一師釋,無有假風,風即是界”,一派的論師說假風沒有的,風當下就是風界。風就是界。“界者,體也”,風就是動,就是動性。“世間于動,立風名”,反正世間所有的風就是動,就是運動。“故立動爲風,即是實風,故無假風”,就是實風。這是一派的論師這麼講。還有一些就不是了。
“亦爾”,跟假地一樣,也是顯形色。“此一師釋”,這一個論師他的解釋,“許有假風,如前假地水火,依顯形色立,風亦如此”,風同樣如此,也是有假風的。“依顯形色,故言亦然”,怎麼打比喻呢?風怎麼看得出有顯色、形色呢?也有。“如世間說黑風、團風”,“黑風”就是顯色,黑黑的、灰溜溜的,這個顔色看了怕人的。海上起臺風,那些龍卷風就是有點黑黑的顔色。“團風”就是龍卷風,圓的 ,那就是圓形,團就是形狀了。“此用顯形,表示風故”,這也是用顯色、形色來表示這個風,也是有假風。
這裏就是說,地水火風,真的是堅濕暖動,是觸處,是身的境。那麼假的地水火風,都是顯形色。就是風界裏面有辯論,一個是假的風,就是真風,沒有其他的東西。一個說假風也有顯形色,龍卷風、團風了,有顯色,也有形狀,也是顯形色表示的。這裏就把假的地水火風也講了。
下邊來個總結,本來想把下邊講完。下邊一段文,是辯論了,不太好懂,那麼你們回去要仔細看看。把總結的文先說一說。這裏可以劃個段落,假地水火風講完了,色蘊講完了。到底什麼叫色蘊?什麼叫色?來個總結。
問:始自眼根,終于無表,世尊何故說爲色耶?
“始自眼根,終于無表”,從眼根開始到無表。就是我們說的五根、五境,眼耳鼻舌身、色聲香味觸,一直到無表色。爲什麼叫色?“世尊何故說爲色耶?”從眼根起一直到無表色,這十一法,爲什麼佛叫它色法?因爲它們各自都不同,我們說眼睛看的叫色就可以了,爲什麼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乃至色聲香味觸,乃至無表,都叫色,無表根本看不到,爲什麼叫色?
答:論有兩釋。第一釋雲:可變壞故名爲色蘊。變者顯剎那無常,壞者顯衆同分無常也。誰能變壞?問也。謂手觸故,即便變壞,廣說乃至蚊虻等觸。此變壞者,即是可惱壞義。答前問也,下文引證。
《俱舍論》裏邊有兩個解釋。第一個解釋“可變壞故”叫色,可以變壞的,它要變的、要壞的,叫色蘊。“變者顯剎那無常,壞者顯衆同分無常也”,“剎那無常”,一剎那,一剎那變;“衆同分無常”,一期的生死變。就是說它有變有壞,第一個剎那剎那的改變,最後呢一生完了就要死掉,這個變壞掉了,有這樣子變壞的叫色蘊。
“誰能變壞?問也”,那麼哪個把它變壞呢?“謂手觸故,即便變壞”,有東西用手一觸就變壞了。我們說螞蟻,你去捏一下,它就死掉了,或者是受傷了。“廣說乃至蚊虻等觸”,那變壞的方法多得很。乃至蚊子咬一口,也會壞,也會變。“此變壞者,即是可惱壞義。答前問也,下文引證”,所謂“變壞者”,可以使它壞的意思。它裏邊打一個比喻,什麼叫惱壞了,用一個具體的例來說。
故大德法救集義品中,作如是說:趣求諸欲人,常起于希望,諸欲若不遂,惱壞如箭中。此頌是釋迦菩薩爲多求王說也。此王性貪,欲采海寶,魔變爲臣,來白于王:我能采寶。遂與王期。及至期日,魔不爲來,其王憂苦,如箭在身。佛爲彼王,說此頌矣。今引意證色可惱壞也。
“大德法救”,法救尊者我們前面說過的,他把佛經裏同樣的意義,把它結成一部部的書。它裏邊有這麼一個說法:“趣求諸欲人,常起于希望,諸欲若不遂,惱壞如箭中”,假使那些多求的,“趣求諸欲”,心裏追求各式各樣欲望的人,常常在心裏起個希望,要求這個,要求那個,因爲他要追求各式各樣的欲,希望滿足那個欲了 。起那個希望心,假使這個欲不滿足的話,“惱壞如箭中”,心裏難過得不得了,好象中了箭一樣得不舒服,痛苦得很。
這個頌是釋迦菩薩,釋迦佛因地的時候,爲一個王,叫多求王說的一個頌。這個怎麼樣的緣起呢?這個多求王心很貪,他想采海裏的寶。魔呢,你歡喜什麼,就變個什麼東西來滿你的願,他就變一個大臣,很能幹的,他說我會采寶的。“來白于王,我能采寶,遂與王期”,跟王約好了,什麼什麼時候,跟你采寶去 ,那麼王就等在那裏了,天天地等。“及至期日,魔不爲來”,等了半天,好容易等到了那一天了,不來了,糟糕,心裏難過得不得了。“其王憂苦,如箭在身,佛爲彼王,說此頌矣”,好象中箭一樣,渾身難過,不舒服。那麼佛就給他說這個頌。
現在引這個頌幹啥呢?惱壞的意思,就是心裏願達不到,也起惱壞的作用,不但是蚊虻,不但是手碰,就是心裏沒有滿願,也會惱壞。多欲的人,這是經常有的。年輕人講戀愛,跟一個女人約好了,等等等,等了半天,這個女人不來,就急死了。一個女人跟其他人在……這是上海有的,跟其他的男青年在逛馬路。啊,氣得不得了,回去簡直人都不要做了,這個是幹什麼?這個就是愚癡了。他就是不了解一切法的緣起。這都是惱壞的意思。這是第一個意思,“變壞”。那就是說,這個變壞不但是手觸、蚊虻等等,拿刀砍更不要說,就是心裏邊滿不了願,也會惱壞,這個身體還是要變壞。我們說發脾氣,身上要死掉很多細胞,現在醫學上就有這個說法,也是惱壞的意思。
又論雲:有說變礙,故名爲色。第二師釋色義也,變謂變壞,礙謂質礙也。
那第二個意思,變礙故。“又論雲:有說變礙,故名爲色”,那麼有一個說法,“變礙”,一方面要改變,要變化,剎那剎那變;一方面“礙”,就是說過去它給你頂住的,把你擋住的。有這樣子作用的,變礙性的,叫色法。論主是采取後邊那個。有質礙爲色,裏邊卻起了一大套的辯論。那麼這個辯論當然今天來不及講了,你們回去自己看看,看得懂最好,看不懂,那第二天來聽,至少求解的心要強得多。那麼你這個求解心強了,你接受力也會強了。如果你根本沒有看,講過了聽在耳朵裏,就像聽一個外國人說話,不曉得你說啥東西,糊裏糊塗的,打瞌睡都會。因爲這個比較深了。有人說前面好象難得很,難得很,前面根本不難,難的東西還在後頭。這個也不是頂難的,但是比前面你們所學過的要難一點了,就是要動腦筋了。希望你們回去先把這一段看看。今天就講這裏。
《俱舍論頌疏》第十四講
昨天講了色法的總結。什麼叫色?一個是“變壞”叫色,一個是“變礙”叫色。第一個變壞叫色講好了。第二個變礙叫色,有很多辯論,今天講之前,昨天他們討論的問題,我們先解釋一下,提上來的一共五個問題。
第一個無表色是怎樣生的?
無表色有幾種。一種是律儀的無表,就是戒。律儀無表有善的,惡律儀無表就是不好的,這是昨天我們講的,殺豬殺羊的家裏的孩子,他一輩子操這個職業了,起的惡誓願力很強,就産生惡無表。律儀無表裏邊的別解脫無表,要從師受的。大家都知道,凡是受叁歸五戒、八戒,乃至比丘具足戒,一定要師承,師承裏邊,有的要僧伽,十個、五個,或者是一個、二個,決定要有人受, 經過一定的儀式才能生起無表色。另外一種律儀是靜慮律儀,是跟定心俱起的。得了定以後,有一個定共戒,這個不要受。還有一個道共戒,無漏律儀,得了無漏心,見道以上,就有無漏戒,那個也不要受,它自己會生起。一個是跟定心同時生起的,一個是跟無漏心同時生起的。定心跟無漏心,是定中了,沒有定,無漏生不起來。這個定心力量強,不要外面的人授,也不要經過儀式。
別解脫戒,在沒有得定之前的,決定要從師受,你發了出離心還不夠。我們經常給大家授叁歸、五戒,叁歸,你先要有皈依叁寶的心,要認識到宇宙間一切可依靠的,除了叁寶以外沒有了,都不能作最後的、究竟的皈依,究竟的依靠。他們說的道理都是相似的,不是究竟的真理。那麼真正要達到究竟真理,依靠它能夠真正解脫苦難的,只有佛法僧叁寶。這個心生起之後夠不夠?不行,還得要如法的儀式,一定的如量的戒師,這樣才能夠在壇場作羯磨,自己發願發誓,這樣子強烈的心生起之後,無表色就起了。
所以說律儀無表裏邊,散心的別解脫無表一定要從他得,由師授。定心的定共戒,無漏的道共戒,那是心力強了,可以自己發起。惡律儀是一輩子操殺生的業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