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。这从从属的关系来说,叫取蕴,这是什么释?属于取的蕴,依主释,很简单。
第三种,“或蕴生取”,反过来了。十二因缘我们都知道了:烦恼造业,业生果,这个果是从烦恼生的。但反过来,果事也能生烦恼,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入、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,从事也能生烦恼。那么受缘爱,就是从事生烦恼,这个反映事也能生烦恼,就是从蕴生取。反过来也可以。这个十二因缘学过了,我们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不要细讲了。那么从蕴生取,叫取蕴,“如华果树”。这个能生华果的树,叫华果树。这个“从果为名”,什么释?有财释。这个有财释是一部份的有财释,就是分取它们,一分的有财。它因为蕴自身的名字还在,取是它的果,是它的财。也可以做依主释——能够生取的蕴。有的人说是有财释,不能通依主释;也有的地方讲依主释。过去有两种讲法。这里把取蕴的问题解决了。
言有诤者。烦恼名诤,触动善品,损害自他,故名为诤。此有漏法,诤随增故,名为有诤,有彼诤故;犹如前说,有彼漏故,名为有漏。
下边“有诤”,烦恼就叫诤。“触动善品,损害自他”,你起烦恼了,“触动”就是把你心里的“善品”、善法损坏了。不但自己起了烦恼,还要“损害自他”。什么叫损害自他呢?最近有浙江大学的一个学生,他自己不晓得什么事情,思想想不通,切脉自杀。把脉管割破了,血流了一地。哎呀,那个居士,一个房间的,他吓得不得了。后来赶快抢救,总算没有死掉。这就是害自己。那么害他,起了烦恼了,那就是要害人了。偷东西、抢东西,甚至杀人放火,等等都是害他了。所以烦恼这个东西就是有诤了,“损害自他,触动善品,故名为诤”。
“此有漏法,诤随增故,名为有诤”,这个有漏法,它是“诤随增”,就是产生诤的,不但是生,而且增长烦恼的。就是有漏的意思,一样的。有漏是随增嘛——所缘随增、相应随增,那么这里也随增“诤”。那么这样子叫有诤。“名为有诤,有彼诤故;犹如前说,有彼漏故,名为有漏”,这又是什么释?很简单,有财释。也是一分的有财释。因为它有漏。
苦者苦谛。三界有漏,违圣心故,总名为苦。非是苦受,逼迫之苦,以彼苦受,唯欲界故。
下边“苦”。“苦者苦谛”,苦就是指苦谛,就是三有的果。“三界有漏,违圣心故,总名为苦。非是苦受,逼迫之苦,以彼苦受,唯欲界故”,我们说这个苦是三界的苦。三界有漏法,“违圣心故”,对圣者来说都是违逆的、不顺的。不顺于圣心,这个叫苦,并不是苦受的苦。苦有三种,苦苦、行苦、坏苦。苦苦是苦受——逼迫之苦,只有欲界有,色界、无色界没有的。色界、无色界什么苦?行苦、坏苦。欲界呢,苦苦、坏苦、行苦都有。而苦苦在色界、无色界没有了,行苦、坏苦还有。总的来说,三有的苦是行苦。
为什么叫“违圣心故”呢?行苦,照我们的看法,不苦不乐,好象蛮安逸,没有什么关系。但是在圣者的眼睛里看,这个行苦比阿鼻地狱还要苦。因为行苦,炽然不息,唯不自在。一切法不断地生灭,生灭,生灭。它生灭不是听自己话的,是听了烦恼、业的指挥在生灭的,你一点也没有自在权。你想这么,它偏偏那样子。我们事情做得疲倦了,坐下来休息一下,啊,很舒服。这个行苦却不给你休息的,不断地剎那剎那剎那生灭,你想歇一会都不行的。这个不听你话的,叫你哪里去就把你拉去了,你就非去不可。在圣者眼光里看,这个行苦,比阿鼻地狱还苦。打的比喻就是说,一根毛摆在手上,根本不感觉。凡夫,等于一根毛摆在手上,不感到苦,轻轻的,又不痛,又不痒,又不什么,根本就不感觉苦,凡夫的行苦是感不到。但是圣者已经证了圣道,圣道的眼光一看,等于把这毛放在眼睛里。最柔软的东西放在眼睛里都是不舒服的,那就是说难过的,一定要去掉才行。那么圣者等于说毛放在眼睛里边,那是苦,不是一个好舒服的事情。以圣者的眼光来看,三界尽是苦。三界之苦一定要从行苦来解释。如果以苦苦来解释,欲界有苦苦,色界、无色界根本没有苦苦,那么没有苦了?有苦啊!所以说这个苦,就是有漏法。有漏法我们前面一开始就讲了,“除道余有为”。就是苦集二谛,就是有漏。苦是有漏的一个异名。这是什么释?有财释,它根本跟有漏法三个字不相干。但有漏法要感苦果的,所以说叫苦。那么差不多了,六离合释大概能掌握了。
集者集谛。有漏诸法,招集苦故,名之为集。
下面是集,“集者集谛”。前面说了,什么叫有漏呢?“除道余有为”,一个是苦,一个是集,现在摆出来了。讲有漏的时候,还是把它们请过来。“集者集谛,有漏诸法,招集苦故”,从因上来说,有漏法都会招苦果,所以叫集。这也没什么说了,什么释?跟苦一样的,有财释。
世间者,是可毁坏义。有漏诸法,有二种坏:一四相坏、二对治坏,故名世间。无漏道谛,虽四相坏,阙第二对治坏,故不名世间。
“世间”,有漏法叫世间。反过来说,无漏法出世间的。两边一看就比出来了。什么叫世间?“可毁坏义”。“有漏诸法,有两种坏:一四相坏,一对治坏,故名世间”,有漏法,两种方法可以破坏的。一种是四相坏,有为法都有的,生、住、异、灭这四个相的坏。一切法你才生,马上住、异、灭跟上来了,一刻也不得停下来,剎那剎那生灭。第二个坏,对治坏,用对治道破坏它,消灭它,就是择灭,名为世间。那么这就是有漏法,有漏法可以择灭,用对治道可以把它破坏。
所以“无漏道谛,虽四相坏,阙第二对治坏,不名世间”,无漏道谛也是有为法,生住异灭是有的,但是不要对治的。无漏道没有过失的,你去对治它干什么?就像警察抓坏人的,好好的一个人,而且是一个得力的干部,你把他抓起来了,你这个国家还搞得好了?人家正是要用的人,你把他抓起来了,这个不行的。所以无漏道谛没有对治坏的,不要对治它,所以它不叫世间。虽然有四相坏,而没有对治坏,不能叫世间。这个我们要知道,道谛是出世间的。
我们以前在南普陀考过一次,什么叫两种坏?一个同学说了一种坏,第二个答不出来。后来考好了,跟他讲了,一辈子他忘不了。这是考试的好处。他考的时候,拼命动脑筋,想来想去想不出来,考好了给他一指,哦,这个一下了,他吸收力强得不得了。那个考的时候,想了半天,去追求,那个什么坏?想不起来,求的力量很强了。一下子考好了,给他一说,哦,那个吸收力强得不得了,那就是终身不忘。他跟我说,一辈子忘不了了。你们学法也是这样子,要求强的人,他学法快,为什么?他吸收力强。如果马马虎虎,道学不学的,甚至于说你叫我学,我没办法,我只好学,这样子学出来,根本不行的。我们现在这些人没有了,自己不想学,勉勉强强坐在这里的人都走完了,现在基本上都是想学的人,吸受力相对的说要比他们要强得多了。吸收力强了,那效果也大得多。这个效果要看你们自己努力的。但是努力是要努力,不要身体不顾了,又要照顾到身体。一天到完拿了书看起来,睡觉也不睡了,弄得昏头昏脑,学法的效果也不见得太好。身体搞垮了更麻烦。我们学法的,身体还是要紧的。
“世间”也是有漏法的异名,什么释?有财释。世间跟有漏法两个概念是各不相干的,用世间来解释有漏法,有财释。因为有漏法有那个财,什么财?毁坏的财。两种坏叫世间。道谛虽然有四相坏,没有第二种对治坏,不能叫世间。
亦名见处者。见谓五见: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、戒禁取;此有漏法,见所住处,故名见处。
还有一个名字叫“见处”。“见”,五个见: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、戒禁取。这个后边随眠品要讲。身见就是萨迦耶见,执着有我、我所。边见执断、执常。邪见,拨无因果。见取,认为自己的见解最高,人家的都不行。戒禁取,非道谓道,就是印度过去的外道,他持狗戒、牛戒,或者现在的其他宗教持什么戒什么戒,那些都是非道谓道,不能证圣果的,这是戒禁取。
有漏法是“见所住处,故名见处”。有漏法是五种不正见住的地方,不正见就在有漏法里生出来,所以叫见处。现在不说有漏法,见处这两个字什么释?一个是见——五见,一个概念;处是它住的地方,就是有漏法。合起来叫什么释?依主释——见所住的地方。那么见处一个概念,有漏法叫见处,什么释?想想看,一个持业释,一个有财释,还有什么释?我们说处本身就是有漏法,见住的地方,把见的名字拉过来了,见是从处生出来的,是财,有财释。这个不是全部的有财释,一部份的,叫一分有财释。从见处,见跟处,有漏法来说呢,是依主释,是见的住处。但是见处与有漏法两个名字来对看呢,那就是一分有财释。
名三有者: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。诸有漏法有三种义,得名三有。一三有因,因即集谛;二三有依,依即苦谛;三是三有摄。具此三义,故名三有。
“三有”。什么叫三有?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,就是三界了。什么叫有?就是生死的有因有果了。三有就是三界的生死,三界里边都有生死,有因有果的,叫三有,实际上就是指三界。欲有就是欲界。色有就是色界。无色有,无色界。界是三个界限。而有呢,三个界里面都有因有果,有生死的因果。
有漏法也叫三有,什么原因?三种解释。“有三种义:得名三有”,有漏法有三个意思叫三有。“一三有因”,是三有的因。因就是集谛,有漏法就是集谛了。三有因叫三有。第二个,“三有依,依即苦谛”,三有就是依托在有漏法上,这个就是苦谛。苦谛、集谛就是有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