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5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漏法,前面讲过了。“是三有摄”,有漏法是三有所摄的,就是不出三界的,是三界所包含的。这个三个意思叫三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等者等取有染。如是等类,是有漏法差别众名。

  

  “等者等取有染”,还有其他的一些名词,这里没全部说完。“如是等类,是有漏法,差别众名”,这些都是有漏法差别的各式各样的名字。以后我们碰到这些名字,就可以知道是有漏法。这些名字《佛学大词典》恐怕也查不出来。没有学过《俱舍论》你就不知道。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下,有漏法叫三有是什么释?有财释。三有跟有漏法是两个东西。不管你是三有因也好,三有所依也好,三有摄也好,都是有财释。这是全分的有财释,没有自己的名字,没有其它的代进去的,全部是跟它不相干的名字。关系是有了,就名字上看,是两个名字了。(13B)有漏法的异名讲完了。下边要出体了。我们把有为法、有漏法,它的具体的东西,跟它的异名都讲了。那么有为法包含什么些法呢?那就是一个个仔细打开别讲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 正明诸法体性

  

  从此第二,正明体性。就中有三:一总辨体性,二别释名义,三诸门分别。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正明体性”。前面说的有为法,它的体具体说是五蕴。五蕴到底是什么东西?这里就打开说了。 《俱舍论》很有条理,前面说的东西,马上跟着就给你解释,所以不要着急。你说五蕴什么?不知道啊。色蕴是什么?受蕴是什么?色蕴里边是什么东西啊?受蕴里包含哪些东西啊?不要着急,马上就来了。

  

  “就中有三:一总辨体性,二别释名义,三诸门分别”。这个我们给你们一个科判,慢慢去看好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丙一 总辨体性

  

  就总辨体中分三:一正出体,二明总摄,三显开合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一 正出体

  

  就第一正出体中分三:一明色蕴,二明三蕴,三明识蕴。

  

  “就第一正出体”里边又分三科,“明色蕴”,“明三蕴”,这个三蕴,就是色除开,后边的识蕴除开,中间的受想行,受想行三个合了一起讲。第三,“明识蕴”,了别的识。五蕴分三个科来讲。第一科是“明色蕴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一 明色蕴

  

  就明色蕴中分二:一正立蕴,二立处界。

  

  “分二:一正立蕴,二立界处”。一,从蕴来说。二,从界处来说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已一 正立蕴

  

  就立蕴中分二:一开章,二别释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一 开章

  

  且初开章者。论云:前言色等五蕴谓有为法,色蕴者何?颂曰:

  

   色者唯五根  五境及无表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五根,眼耳鼻舌身;五境,色声香味触;及无表色。此十一种,名为色蕴。

  

  “且初开章者,论云:前言色等五蕴谓有为法,色蕴者何?”接了前面讲。我们一开始讲有为法,“又诸有为法,谓色等五蕴”,有为法是什么东西啊?色等五蕴,对了。什么叫色等五蕴?开不了腔了,为什么?没有讲了,这里马上讲了。什么叫色等五蕴?色受想行识五个蕴。还要问下去,色蕴是什么呢?这个颂也是很要紧,“色者唯五根,五境及无表”。色蕴里边包含的色法,十一个:五根,五境,无表色。“释曰:五根,眼耳鼻舌身;五境,色声香味触”,一般认为色蕴就是这十个东西,有部还加一个“无表色”。“此十一种,名为色蕴”,这是先把名字告诉你,色蕴里边有十一个东西。这个无表色,经部、其他部有看法,这个先从有部的教义来说是十一个,包含有无表色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 依章别释

  

  从此已下,依章别释。就此有三:一释五根,二释五境,三释无表。

  

  “从此已下,依章别释”,什么叫眼耳鼻舌身?什么叫色声香味触?什么叫无表色?还得要慢慢地一个一个来讲了。“就此有三,一释五根,二释五境,三释无表”,第一个讲五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一 释五根

  

  且初释五根者。颂曰:

  

   彼识依净色  名眼等五根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彼者,彼前眼等五根也。识者,即眼耳鼻舌身识也;眼识等五,依止眼等五根,从依得名,名眼识等。颂言彼识,彼能依识故名彼识。依净色者,彼识所依,五种净色,名眼等五根。眼等五根,体清净故,如珠宝光,故名净色。

  

  什么叫五根?“颂曰:彼识依净色,名眼等五根”,“彼”——前面说的五根:眼耳鼻舌身;“彼识”——五根生的识叫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这个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“依”靠的“净色”根,这个净色,不是一般粗的色,清净的色,是肉眼看不到的,天眼才能见的色。它的体是光明一样的。这个净色就是眼等五根。眼识依的净色叫眼根,耳识依的净色叫耳根,鼻识依的净色叫鼻根,乃至身识依的净色叫身根。学过《八识规矩颂》的都知道,它说眼睛是葡萄一样的,这个是浮尘根,不是净色根。真正发眼识的,不是葡萄那么一个东西。它是包在里边的一个净色根。这个净色,肉眼看不到的。它说耳朵像蒲扇那么一个。鼻子像垂瓜,一个挂下来的瓜一样。这都是浮尘根。我们看到的是浮尘根,不是发识的根,真正发识的根是含在里边的净色根。眼等五根我们不要误会。我们看到的五官,这是浮尘根,表面上的,是帮助我们听、看的。那么耳朵有没有听的作用?耳朵这么招起,把声音都集中在一起了;然后净色根听起来更清楚。如果你耳朵没有,你听声音要差一点。所以耳朵有用的。但是这个招风的耳朵并不是耳根,真正耳根是净色根。所以说,“彼识依净色,名眼等五根”。

  

  “彼者”,“彼前”就是前面那个颂说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根。“识”,五根所生的识,就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那么它们所依的净色,就是它的根。“眼识等五,依止眼等五根,从依得名,名眼识等。颂言彼识,彼能依识故名彼识”。所依是什么?是“依净色”,彼识所依的五种净色,叫眼等五根。“眼等五根,体清净故”,为什么叫净色?它的根的体是清净的。“如珠宝光”,跟珠宝的光一样的,就是光明为体。它不是我们肉眼看到的血肉的体,所以这个叫净色。有的书上说是神经等等,神经是解剖起来看得到的,肉眼能看的,不是净色。那么现在医学认为,能听是耳神经,眼神经能看。实际照佛教的意思说,真正能看的,能听的,还不是神经,是净色,比神经还微细。天眼所见的,肉眼不能见的。那么神经呢,肉眼是外相上见不到,但是解剖之后,还是可以看到。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所依的净色,这个叫五根。那么反过来说,能够看到的那些浮尘根,它只能叫浮尘根,不能叫净色根,不是真正的眼根,耳根。真正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根是净色,不是那个粗的血肉的体,这是讲五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辛二 释五境

  

  次下第二释五境者。颂曰:

  

   色二或二十  声唯有八种

  

   味六香四种  触十一为性

  

  

  

  

  下面是五境。这个我想比较容易,快一点没关系。我们说眼睛所对的是色;耳朵所对的是声。现在把色声香味触讲一下,那就分开讲了。因为根是比较简单了,境比较多了。先说眼睛所对的境——色境。

  

  “色二或二十”,眼睛看到的是色法,它的境它有几个?总的说有两种,分开来说二十种。所以说“二或二十”。那么声有八种,味六种,香四种,触十一种。这一个颂把五境的种类全部说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色二或二十者。色有二种:一显、二形。或二十者,开为二十;显色十二,形色有八,故成二十。显色十二者,青黄赤白影光明暗云烟尘雾。形色八者,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。日焰名光。月星*诸焰名明。障光明生,于中余色可见名影,翻此为暗。谓形平等名之为正,形不平等名为不正。余色易了,故今不释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“色二或二十”,先讲这个问题。总括地说色有二种:显色、形色。显色,青黄赤白黑……形色,长短方圆……一切色,除了这两种之外,另外再找一个色出来,没有了。所以总的来说,显色、形色两种包完了。

  

  那么显色里边还要分,形色里边还要分,再一分的话,二十种。所以说“开为二十”,显色十二个,形色又开了八个,那么合起来二十个。显色十二,哪十二个?“青黄赤白”,四大鲜色。然后,“影光明暗,云烟尘雾”。三个四,一共十二。形色八个,“长短方圆,高下正不正”,八个。青黄赤白是四个基本色,从青黄赤白里边可以变化出各式各样的颜色。咖啡色等等,都是黄了赤了,里边调起来变出来的。那些色就不讲了,基本的色讲了就够了。青黄赤白是基本的显色。

  

  还有“影光明暗”,这个要解释一下,青黄赤白没有什么解释的。影光明暗,“光,日焰名光”,太阳的光叫光。那么月亮的,星的,火的,那么包括现在的电灯的光了,药,有一些药也能出光的。“诸焰”,它们的光明只能叫“明”,不能叫“光”。所以在法相里边,光、明有分别的,太阳的焰,太阳的光明叫光,其他的没有太阳那么大的,只能叫明,不能叫光。那就是光的亮度大了。

  

  “障光明生,于中余色可见,名影,翻此名暗”,影跟暗又有差别。它是“青黄赤白,影光明暗”了。光明讲过去了,有差别的,太阳的光叫光,其他的只能叫明。影跟暗呢,那就是说,“障光明生”,光明照不到的地方,“于中余色可见,名影”。虽然光明照不到,但是里边黑黜黜的东西在动,还是看得到的,这叫影。不是漆黑一片。“翻此为暗”,东西看不到了,伸手不见五指了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