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漏法,前面講過了。“是叁有攝”,有漏法是叁有所攝的,就是不出叁界的,是叁界所包含的。這個叁個意思叫叁有。
等者等取有染。如是等類,是有漏法差別衆名。
“等者等取有染”,還有其他的一些名詞,這裏沒全部說完。“如是等類,是有漏法,差別衆名”,這些都是有漏法差別的各式各樣的名字。以後我們碰到這些名字,就可以知道是有漏法。這些名字《佛學大詞典》恐怕也查不出來。沒有學過《俱舍論》你就不知道。這裏我們再補充一下,有漏法叫叁有是什麼釋?有財釋。叁有跟有漏法是兩個東西。不管你是叁有因也好,叁有所依也好,叁有攝也好,都是有財釋。這是全分的有財釋,沒有自己的名字,沒有其它的代進去的,全部是跟它不相幹的名字。關系是有了,就名字上看,是兩個名字了。(13B)有漏法的異名講完了。下邊要出體了。我們把有爲法、有漏法,它的具體的東西,跟它的異名都講了。那麼有爲法包含什麼些法呢?那就是一個個仔細打開別講了。
乙二 正明諸法體性
從此第二,正明體性。就中有叁:一總辨體性,二別釋名義,叁諸門分別。
“從此第二,正明體性”。前面說的有爲法,它的體具體說是五蘊。五蘊到底是什麼東西?這裏就打開說了。 《俱舍論》很有條理,前面說的東西,馬上跟著就給你解釋,所以不要著急。你說五蘊什麼?不知道啊。色蘊是什麼?受蘊是什麼?色蘊裏邊是什麼東西啊?受蘊裏包含哪些東西啊?不要著急,馬上就來了。
“就中有叁:一總辨體性,二別釋名義,叁諸門分別”。這個我們給你們一個科判,慢慢去看好了。
丙一 總辨體性
就總辨體中分叁:一正出體,二明總攝,叁顯開合。
丁一 正出體
就第一正出體中分叁:一明色蘊,二明叁蘊,叁明識蘊。
“就第一正出體”裏邊又分叁科,“明色蘊”,“明叁蘊”,這個叁蘊,就是色除開,後邊的識蘊除開,中間的受想行,受想行叁個合了一起講。第叁,“明識蘊”,了別的識。五蘊分叁個科來講。第一科是“明色蘊”。
戊一 明色蘊
就明色蘊中分二:一正立蘊,二立處界。
“分二:一正立蘊,二立界處”。一,從蘊來說。二,從界處來說。
已一 正立蘊
就立蘊中分二:一開章,二別釋。
庚一 開章
且初開章者。論雲:前言色等五蘊謂有爲法,色蘊者何?頌曰:
色者唯五根 五境及無表
釋曰:五根,眼耳鼻舌身;五境,色聲香味觸;及無表色。此十一種,名爲色蘊。
“且初開章者,論雲:前言色等五蘊謂有爲法,色蘊者何?”接了前面講。我們一開始講有爲法,“又諸有爲法,謂色等五蘊”,有爲法是什麼東西啊?色等五蘊,對了。什麼叫色等五蘊?開不了腔了,爲什麼?沒有講了,這裏馬上講了。什麼叫色等五蘊?色受想行識五個蘊。還要問下去,色蘊是什麼呢?這個頌也是很要緊,“色者唯五根,五境及無表”。色蘊裏邊包含的色法,十一個:五根,五境,無表色。“釋曰:五根,眼耳鼻舌身;五境,色聲香味觸”,一般認爲色蘊就是這十個東西,有部還加一個“無表色”。“此十一種,名爲色蘊”,這是先把名字告訴你,色蘊裏邊有十一個東西。這個無表色,經部、其他部有看法,這個先從有部的教義來說是十一個,包含有無表色。
庚二 依章別釋
從此已下,依章別釋。就此有叁:一釋五根,二釋五境,叁釋無表。
“從此已下,依章別釋”,什麼叫眼耳鼻舌身?什麼叫色聲香味觸?什麼叫無表色?還得要慢慢地一個一個來講了。“就此有叁,一釋五根,二釋五境,叁釋無表”,第一個講五根。
辛一 釋五根
且初釋五根者。頌曰:
彼識依淨色 名眼等五根
釋曰:彼者,彼前眼等五根也。識者,即眼耳鼻舌身識也;眼識等五,依止眼等五根,從依得名,名眼識等。頌言彼識,彼能依識故名彼識。依淨色者,彼識所依,五種淨色,名眼等五根。眼等五根,體清淨故,如珠寶光,故名淨色。
什麼叫五根?“頌曰:彼識依淨色,名眼等五根”,“彼”——前面說的五根:眼耳鼻舌身;“彼識”——五根生的識叫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。這個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“依”靠的“淨色”根,這個淨色,不是一般粗的色,清淨的色,是肉眼看不到的,天眼才能見的色。它的體是光明一樣的。這個淨色就是眼等五根。眼識依的淨色叫眼根,耳識依的淨色叫耳根,鼻識依的淨色叫鼻根,乃至身識依的淨色叫身根。學過《八識規矩頌》的都知道,它說眼睛是葡萄一樣的,這個是浮塵根,不是淨色根。真正發眼識的,不是葡萄那麼一個東西。它是包在裏邊的一個淨色根。這個淨色,肉眼看不到的。它說耳朵像蒲扇那麼一個。鼻子像垂瓜,一個挂下來的瓜一樣。這都是浮塵根。我們看到的是浮塵根,不是發識的根,真正發識的根是含在裏邊的淨色根。眼等五根我們不要誤會。我們看到的五官,這是浮塵根,表面上的,是幫助我們聽、看的。那麼耳朵有沒有聽的作用?耳朵這麼招起,把聲音都集中在一起了;然後淨色根聽起來更清楚。如果你耳朵沒有,你聽聲音要差一點。所以耳朵有用的。但是這個招風的耳朵並不是耳根,真正耳根是淨色根。所以說,“彼識依淨色,名眼等五根”。
“彼者”,“彼前”就是前面那個頌說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根。“識”,五根所生的識,就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。那麼它們所依的淨色,就是它的根。“眼識等五,依止眼等五根,從依得名,名眼識等。頌言彼識,彼能依識故名彼識”。所依是什麼?是“依淨色”,彼識所依的五種淨色,叫眼等五根。“眼等五根,體清淨故”,爲什麼叫淨色?它的根的體是清淨的。“如珠寶光”,跟珠寶的光一樣的,就是光明爲體。它不是我們肉眼看到的血肉的體,所以這個叫淨色。有的書上說是神經等等,神經是解剖起來看得到的,肉眼能看的,不是淨色。那麼現在醫學認爲,能聽是耳神經,眼神經能看。實際照佛教的意思說,真正能看的,能聽的,還不是神經,是淨色,比神經還微細。天眼所見的,肉眼不能見的。那麼神經呢,肉眼是外相上見不到,但是解剖之後,還是可以看到。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所依的淨色,這個叫五根。那麼反過來說,能夠看到的那些浮塵根,它只能叫浮塵根,不能叫淨色根,不是真正的眼根,耳根。真正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根是淨色,不是那個粗的血肉的體,這是講五根。
辛二 釋五境
次下第二釋五境者。頌曰:
色二或二十 聲唯有八種
味六香四種 觸十一爲性
下面是五境。這個我想比較容易,快一點沒關系。我們說眼睛所對的是色;耳朵所對的是聲。現在把色聲香味觸講一下,那就分開講了。因爲根是比較簡單了,境比較多了。先說眼睛所對的境——色境。
“色二或二十”,眼睛看到的是色法,它的境它有幾個?總的說有兩種,分開來說二十種。所以說“二或二十”。那麼聲有八種,味六種,香四種,觸十一種。這一個頌把五境的種類全部說完了。
釋曰:色二或二十者。色有二種:一顯、二形。或二十者,開爲二十;顯色十二,形色有八,故成二十。顯色十二者,青黃赤白影光明暗雲煙塵霧。形色八者,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。日焰名光。月星*諸焰名明。障光明生,于中余色可見名影,翻此爲暗。謂形平等名之爲正,形不平等名爲不正。余色易了,故今不釋。
“色二或二十”,先講這個問題。總括地說色有二種:顯色、形色。顯色,青黃赤白黑……形色,長短方圓……一切色,除了這兩種之外,另外再找一個色出來,沒有了。所以總的來說,顯色、形色兩種包完了。
那麼顯色裏邊還要分,形色裏邊還要分,再一分的話,二十種。所以說“開爲二十”,顯色十二個,形色又開了八個,那麼合起來二十個。顯色十二,哪十二個?“青黃赤白”,四大鮮色。然後,“影光明暗,雲煙塵霧”。叁個四,一共十二。形色八個,“長短方圓,高下正不正”,八個。青黃赤白是四個基本色,從青黃赤白裏邊可以變化出各式各樣的顔色。咖啡色等等,都是黃了赤了,裏邊調起來變出來的。那些色就不講了,基本的色講了就夠了。青黃赤白是基本的顯色。
還有“影光明暗”,這個要解釋一下,青黃赤白沒有什麼解釋的。影光明暗,“光,日焰名光”,太陽的光叫光。那麼月亮的,星的,火的,那麼包括現在的電燈的光了,藥,有一些藥也能出光的。“諸焰”,它們的光明只能叫“明”,不能叫“光”。所以在法相裏邊,光、明有分別的,太陽的焰,太陽的光明叫光,其他的沒有太陽那麼大的,只能叫明,不能叫光。那就是光的亮度大了。
“障光明生,于中余色可見,名影,翻此名暗”,影跟暗又有差別。它是“青黃赤白,影光明暗”了。光明講過去了,有差別的,太陽的光叫光,其他的只能叫明。影跟暗呢,那就是說,“障光明生”,光明照不到的地方,“于中余色可見,名影”。雖然光明照不到,但是裏邊黑黜黜的東西在動,還是看得到的,這叫影。不是漆黑一片。“翻此爲暗”,東西看不到了,伸手不見五指了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