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5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這從從屬的關系來說,叫取蘊,這是什麼釋?屬于取的蘊,依主釋,很簡單。

  

  第叁種,“或蘊生取”,反過來了。十二因緣我們都知道了:煩惱造業,業生果,這個果是從煩惱生的。但反過來,果事也能生煩惱,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入、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,從事也能生煩惱。那麼受緣愛,就是從事生煩惱,這個反映事也能生煩惱,就是從蘊生取。反過來也可以。這個十二因緣學過了,我們都看得很清楚,所以不要細講了。那麼從蘊生取,叫取蘊,“如華果樹”。這個能生華果的樹,叫華果樹。這個“從果爲名”,什麼釋?有財釋。這個有財釋是一部份的有財釋,就是分取它們,一分的有財。它因爲蘊自身的名字還在,取是它的果,是它的財。也可以做依主釋——能夠生取的蘊。有的人說是有財釋,不能通依主釋;也有的地方講依主釋。過去有兩種講法。這裏把取蘊的問題解決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言有诤者。煩惱名诤,觸動善品,損害自他,故名爲诤。此有漏法,诤隨增故,名爲有诤,有彼诤故;猶如前說,有彼漏故,名爲有漏。

  

  下邊“有诤”,煩惱就叫诤。“觸動善品,損害自他”,你起煩惱了,“觸動”就是把你心裏的“善品”、善法損壞了。不但自己起了煩惱,還要“損害自他”。什麼叫損害自他呢?最近有浙江大學的一個學生,他自己不曉得什麼事情,思想想不通,切脈自殺。把脈管割破了,血流了一地。哎呀,那個居士,一個房間的,他嚇得不得了。後來趕快搶救,總算沒有死掉。這就是害自己。那麼害他,起了煩惱了,那就是要害人了。偷東西、搶東西,甚至殺人放火,等等都是害他了。所以煩惱這個東西就是有诤了,“損害自他,觸動善品,故名爲诤”。

  

  “此有漏法,诤隨增故,名爲有诤”,這個有漏法,它是“诤隨增”,就是産生诤的,不但是生,而且增長煩惱的。就是有漏的意思,一樣的。有漏是隨增嘛——所緣隨增、相應隨增,那麼這裏也隨增“诤”。那麼這樣子叫有诤。“名爲有诤,有彼诤故;猶如前說,有彼漏故,名爲有漏”,這又是什麼釋?很簡單,有財釋。也是一分的有財釋。因爲它有漏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苦者苦谛。叁界有漏,違聖心故,總名爲苦。非是苦受,逼迫之苦,以彼苦受,唯欲界故。 

  

  下邊“苦”。“苦者苦谛”,苦就是指苦谛,就是叁有的果。“叁界有漏,違聖心故,總名爲苦。非是苦受,逼迫之苦,以彼苦受,唯欲界故”,我們說這個苦是叁界的苦。叁界有漏法,“違聖心故”,對聖者來說都是違逆的、不順的。不順于聖心,這個叫苦,並不是苦受的苦。苦有叁種,苦苦、行苦、壞苦。苦苦是苦受——逼迫之苦,只有欲界有,色界、無色界沒有的。色界、無色界什麼苦?行苦、壞苦。欲界呢,苦苦、壞苦、行苦都有。而苦苦在色界、無色界沒有了,行苦、壞苦還有。總的來說,叁有的苦是行苦。

  

  爲什麼叫“違聖心故”呢?行苦,照我們的看法,不苦不樂,好象蠻安逸,沒有什麼關系。但是在聖者的眼睛裏看,這個行苦比阿鼻地獄還要苦。因爲行苦,熾然不息,唯不自在。一切法不斷地生滅,生滅,生滅。它生滅不是聽自己話的,是聽了煩惱、業的指揮在生滅的,你一點也沒有自在權。你想這麼,它偏偏那樣子。我們事情做得疲倦了,坐下來休息一下,啊,很舒服。這個行苦卻不給你休息的,不斷地剎那剎那剎那生滅,你想歇一會都不行的。這個不聽你話的,叫你哪裏去就把你拉去了,你就非去不可。在聖者眼光裏看,這個行苦,比阿鼻地獄還苦。打的比喻就是說,一根毛擺在手上,根本不感覺。凡夫,等于一根毛擺在手上,不感到苦,輕輕的,又不痛,又不癢,又不什麼,根本就不感覺苦,凡夫的行苦是感不到。但是聖者已經證了聖道,聖道的眼光一看,等于把這毛放在眼睛裏。最柔軟的東西放在眼睛裏都是不舒服的,那就是說難過的,一定要去掉才行。那麼聖者等于說毛放在眼睛裏邊,那是苦,不是一個好舒服的事情。以聖者的眼光來看,叁界盡是苦。叁界之苦一定要從行苦來解釋。如果以苦苦來解釋,欲界有苦苦,色界、無色界根本沒有苦苦,那麼沒有苦了?有苦啊!所以說這個苦,就是有漏法。有漏法我們前面一開始就講了,“除道余有爲”。就是苦集二谛,就是有漏。苦是有漏的一個異名。這是什麼釋?有財釋,它根本跟有漏法叁個字不相幹。但有漏法要感苦果的,所以說叫苦。那麼差不多了,六離合釋大概能掌握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集者集谛。有漏諸法,招集苦故,名之爲集。 

  

  下面是集,“集者集谛”。前面說了,什麼叫有漏呢?“除道余有爲”,一個是苦,一個是集,現在擺出來了。講有漏的時候,還是把它們請過來。“集者集谛,有漏諸法,招集苦故”,從因上來說,有漏法都會招苦果,所以叫集。這也沒什麼說了,什麼釋?跟苦一樣的,有財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世間者,是可毀壞義。有漏諸法,有二種壞:一四相壞、二對治壞,故名世間。無漏道谛,雖四相壞,阙第二對治壞,故不名世間。

  

  “世間”,有漏法叫世間。反過來說,無漏法出世間的。兩邊一看就比出來了。什麼叫世間?“可毀壞義”。“有漏諸法,有兩種壞:一四相壞,一對治壞,故名世間”,有漏法,兩種方法可以破壞的。一種是四相壞,有爲法都有的,生、住、異、滅這四個相的壞。一切法你才生,馬上住、異、滅跟上來了,一刻也不得停下來,剎那剎那生滅。第二個壞,對治壞,用對治道破壞它,消滅它,就是擇滅,名爲世間。那麼這就是有漏法,有漏法可以擇滅,用對治道可以把它破壞。

  

  所以“無漏道谛,雖四相壞,阙第二對治壞,不名世間”,無漏道谛也是有爲法,生住異滅是有的,但是不要對治的。無漏道沒有過失的,你去對治它幹什麼?就像警察抓壞人的,好好的一個人,而且是一個得力的幹部,你把他抓起來了,你這個國家還搞得好了?人家正是要用的人,你把他抓起來了,這個不行的。所以無漏道谛沒有對治壞的,不要對治它,所以它不叫世間。雖然有四相壞,而沒有對治壞,不能叫世間。這個我們要知道,道谛是出世間的。

  

  我們以前在南普陀考過一次,什麼叫兩種壞?一個同學說了一種壞,第二個答不出來。後來考好了,跟他講了,一輩子他忘不了。這是考試的好處。他考的時候,拼命動腦筋,想來想去想不出來,考好了給他一指,哦,這個一下了,他吸收力強得不得了。那個考的時候,想了半天,去追求,那個什麼壞?想不起來,求的力量很強了。一下子考好了,給他一說,哦,那個吸收力強得不得了,那就是終身不忘。他跟我說,一輩子忘不了了。你們學法也是這樣子,要求強的人,他學法快,爲什麼?他吸收力強。如果馬馬虎虎,道學不學的,甚至于說你叫我學,我沒辦法,我只好學,這樣子學出來,根本不行的。我們現在這些人沒有了,自己不想學,勉勉強強坐在這裏的人都走完了,現在基本上都是想學的人,吸受力相對的說要比他們要強得多了。吸收力強了,那效果也大得多。這個效果要看你們自己努力的。但是努力是要努力,不要身體不顧了,又要照顧到身體。一天到完拿了書看起來,睡覺也不睡了,弄得昏頭昏腦,學法的效果也不見得太好。身體搞垮了更麻煩。我們學法的,身體還是要緊的。

  

  “世間”也是有漏法的異名,什麼釋?有財釋。世間跟有漏法兩個概念是各不相幹的,用世間來解釋有漏法,有財釋。因爲有漏法有那個財,什麼財?毀壞的財。兩種壞叫世間。道谛雖然有四相壞,沒有第二種對治壞,不能叫世間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亦名見處者。見謂五見: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禁取;此有漏法,見所住處,故名見處。 

  

  還有一個名字叫“見處”。“見”,五個見: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、戒禁取。這個後邊隨眠品要講。身見就是薩迦耶見,執著有我、我所。邊見執斷、執常。邪見,撥無因果。見取,認爲自己的見解最高,人家的都不行。戒禁取,非道謂道,就是印度過去的外道,他持狗戒、牛戒,或者現在的其他宗教持什麼戒什麼戒,那些都是非道謂道,不能證聖果的,這是戒禁取。

  

  有漏法是“見所住處,故名見處”。有漏法是五種不正見住的地方,不正見就在有漏法裏生出來,所以叫見處。現在不說有漏法,見處這兩個字什麼釋?一個是見——五見,一個概念;處是它住的地方,就是有漏法。合起來叫什麼釋?依主釋——見所住的地方。那麼見處一個概念,有漏法叫見處,什麼釋?想想看,一個持業釋,一個有財釋,還有什麼釋?我們說處本身就是有漏法,見住的地方,把見的名字拉過來了,見是從處生出來的,是財,有財釋。這個不是全部的有財釋,一部份的,叫一分有財釋。從見處,見跟處,有漏法來說呢,是依主釋,是見的住處。但是見處與有漏法兩個名字來對看呢,那就是一分有財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名叁有者: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。諸有漏法有叁種義,得名叁有。一叁有因,因即集谛;二叁有依,依即苦谛;叁是叁有攝。具此叁義,故名叁有。

  

  “叁有”。什麼叫叁有?欲有、色有、無色有,就是叁界了。什麼叫有?就是生死的有因有果了。叁有就是叁界的生死,叁界裏邊都有生死,有因有果的,叫叁有,實際上就是指叁界。欲有就是欲界。色有就是色界。無色有,無色界。界是叁個界限。而有呢,叁個界裏面都有因有果,有生死的因果。

  

  有漏法也叫叁有,什麼原因?叁種解釋。“有叁種義:得名叁有”,有漏法有叁個意思叫叁有。“一叁有因”,是叁有的因。因就是集谛,有漏法就是集谛了。叁有因叫叁有。第二個,“叁有依,依即苦谛”,叁有就是依托在有漏法上,這個就是苦谛。苦谛、集谛就是有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