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6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故名为各”,各是各的了别,不是混的。“谓初眼识了色,乃至意识了法”,最初眼识了别的是色境,耳识了别的是声境,至意识了别的法境,各是各的不同,不能混淆,所以说“各了别”。那么下边就是配十二处、十八界。

  

  在十二处里边“此即名意处”,在十八界里边,七个心界。“此即名意处,及七界者,立处界门”,这个识蕴在十二处中,就是意处,十八界里边就是七个心界。七心界是专门名词,要记住。这七个界属于心理状态的,叫七心界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再加个意界,是属于心理的。不是只有六个心吗?怎么说七心界呢?第七个哪里来的?“于六识外,更加意界,名七心界”,下边马上给你解释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这个七心界哪里来的呢?是“六识转为意”,前面六个识灭掉了,马上转变成一个意界。“明有意界,应知六识转谢过去”,现行的六识,当它一剎那过去之后,马上转个名词,就叫意界。它有什么功能?“能与后识,为所依边,名为意界”,后边的识生起来要依靠它的。我们前面在辩论无表色是不是色法的时候,说眼识依的是净色根,但是也要依意根,就指这个东西,就是无间灭意。这个不是色法,不是物质的东西。所以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个识,它既依是色的净色根,又依不是色的意根,跟无表色依大种不能同样看待。那是不能以此而例来破无表色是色法。意就是这个东西。“能于后识,为所依边”,能够给后边的识做生起来的依靠,就这一方面来说叫意界。所以说意界就是六识的转谢过去了,马上改个名字叫意,它的作用是给后面的识做个依——依这个意来生起后面的识。

  

  “故知六识,居现在世名识”,这六个识在“现在世”——正在现行的时候,叫识;当它过去了,改个名叫意,作用也不一样了。现在世时,眼识了别色,乃至意识了别法。过去了,了别的作用没有了。我们讲三世的时候说,作用谢掉了,法不起作用了,就成过去法了。但是它另外起个作用,可以生起后面的识,依它为意。在唯识里边,就是等无间缘。等无间缘——前面这个识过去了,后面这个识才上来。等无间缘等于说在一个很狭的走廊,或者买票,你前面那个人票买了,后边的人排队的才上来,如果前边没有走开的话,后边的上不来。就是前面那个识没有谢掉,没有让开的话,后边那个识生不起,前边那个识谢掉了,那么作一个依靠,后面识能上来。这个就是意界的作用。那么这里把十八界、十二处、五蕴讲完了。下边是妨难,妨难就是他们提一些难了,要解释这些难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释妨难

  

  次下释妨,于中有二:一、别立意界妨,二、十八界不成妨。

  

  为什么要立个意界?这一个问难。十八界不成立,什么意思下边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一 别立意难

  

  且初第一,别立意界妨者。论云:若尔六识,即是意界。异此说何,复为意界?颂曰:

  

   由即六识身  无间灭为意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身者体也。此六识身,初谢过去,名无间灭。谓于中间,无间隔故。即此六识,无间灭已,为后识依,即名意界。意者,所依义故,过去识得名为意,由与现识为所依故。

  

  照你这么说,六识谢掉了就是意,那么六识就是意界,那么你说什么叫意界?它没有东西的。这个意界是什么呢?离开了六识什么叫意界呢?他马上解释这个问题。“六识身”,身就是六个识的体,这六个识的体灭掉了,“无间”就是还没有隔开,一下灭掉,马上就转意,为后识生起的意。就是这个东西,只是时间不同,一个是现在世,一个是无间灭。

  

  “释曰:身者体也”,六识身,六识这个六个的体。这六个识身“初谢过去”,就是才谢过去——无间,还没隔很长的时间,一下子、一剎那才过去,“名无间灭”。“谓于中间,无间隔故”,就是从它现行到灭掉,中间没有隔开其他的时间,叫无间——无间的灭,才灭掉。就是这六个识无间灭掉以后,马上给后面的识作生起的依靠——后边的识就靠它生起来的。这个就叫意。“意者,所依义故”,所依是意的意思,这是印度的文法。我们汉地的文字,意没有所依的意思;印度,意有所依的意思。“故过去识得名为意”,所以过去的识叫意,因为它能够做现在识生起的依靠,“由与现识为所依故”。现行的识要以它为所依才能生起来。这里一个问难,“六识就是意,为什么要说个意界呢?”不一样,一个是现行的叫六识,一个是无间灭叫意。作用也不一样,现行的识,眼了色,耳了声,乃至意了法。但是无间灭意,是为后面的识生起做依靠,而自己不了别什么东西。因为了别的作用,已经过去了,但是它可以做依,后面的识依它而生,所以要安立个意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 十八界不成妨

  

  从此第二,十八界不成妨者。难前问起。论云:若尔实界,应唯十二,或应十七,六识与意更相摄故,何缘得立十八界耶?颂曰:

  

  成第六依故  十八界应知

  

  

  

  

  “论云:若尔”,照你这么说,十八界不能算十八个,只有十二界,或者十七个界,什么原因呢?“六识与意更相摄故”,它俩就是一个东西。你把六识摆进去,十七个界。六识不要,摆意界的话,十二个界。十八界不成立。“何缘得立十八界耶?”那你为什么要立十八界呢?实际上六识就是意界,它两个是一个东西。你摆了六识,就不能摆意界,摆了意界就不能摆六识。摆了意界进去,六识不要了,少了六个,十八界就成了十二界。如果意界不要,把六识摆进去,那么就十七个界,少一个意界。总之怎么摆都没有十八界,你立十八界不对头。那么解释这个问题。为什么要摆十八界?因为第六意识,它没有根。我们说眼识,当然也依意根生的,但是眼识还有一个净色根——眼根。乃至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都有一个净色根,但是意识没有根。我们去找嘛,意识的根在哪里?除了这个意界,其余就没有了。既然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都有根,为什么意识没有根,也得安立个根。既然要给意识安个根,那意界就要摆进去。所以要十八个,不能少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成第六依故者,立意界所由也。眼等五识,各有别依,谓眼等五根。第六意识,无别所依,为成此依故立意界。十八界应知者,结成十八界也。既立意界,由此六识各有所依,成十八界。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,成十八界。所依六者,谓眼等六根。能依六者,谓眼等六识。境界六者,谓色等六境。

  

  “释曰:成第六依故者,立意界所由也”,要安立意界的理由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个识各有各的依。眼识依眼根,乃至身识依身根,都有它的依。但是第六意识没有依,它依什么生呢?那么必定要安个依了,第六意识的依是意界。所以虽然它们的体是同的,一个是现在世,一个是过去世。但是要安立第六意识的依,一定要把它放进去不可,所以要十八界。

  

  

  “十八界应知”,所以,应当知道,要安立十八界,不能少一个。因为要安立这个意识的根,要立意界。这样子,满十八个了。六个识,每一个识都有一个依——六个根、六个识再加上六个境,十八 。“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”,所依是根,能依是识,境界是所缘的境,各是六个。“成十八界”,不能少不能多。

  

  这里就是把蕴处界的问题基本上讲完了。这个讲的时候,好象并没有困难,但是用的时候,作用很大。我们其他的书呢,五蕴就讲五蕴,十二处就讲十二处,十八界就讲十八界,各了各的不相干。要看书,或者自己写东西的时候,或者自己思考问题的时候,就是割裂的,没有联系的。这里把它配起来了,你这样子把它搞熟悉之后,以后看书也好,思考问题也好,或者写文章,说话也好,心里边有一个踏踏实实的依据,不会混淆,不会搞错,所以这个作用很大。我们经常说这是立体观的,普通的是平面的、孤立的、静止的,这是辩证的、立体的、互相联系的,所以这个关系很重要。

  

  这个表我们也画了。这个表很多,有一个表是蕴处界的关系,还有三个表,七十五法跟五蕴的关系,七十五法跟十二处的关系,七十五法跟十八界的关系。这个表上都有,你们回去看看,这些东西,要闭着眼睛,心里边历历分明,都能够很快地把那些都知道。你看书或者解决问题的时候,不要思考,心里一想,那些东西就现出来了,这样子才行。如果你看了半天,要去查书,那就不行了,如果这本书没有带,你就搞不下来了。那么下边是一些其他的问题。

  

  丁二 明总摄

  

  从此第二,明总摄者。颂曰:

  

  总摄一切法  由一蕴处界

  

   摄自性非余  以离他性故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总摄一切法,由一蕴处界者,正明相摄。摄一切法,由一色蕴、由一意处、由一法界,所以者何?且一切法不过五位:一色,二心,三心所,四心不相应,五无为法。一切色法,一色蕴摄尽。一切心法,一意处摄尽。一切心所及不相应,并无为法,一法界摄尽。故举此三,摄法总尽。

  

  (16B)他提什么问题呢?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里边,五蕴摄一切有为法,十二处、十八界摄一切法。如果要在这里边,蕴里边取一个蕴,处里边取一个处,界里边取一界,要把所有七十五法包完。七十五法,就是宇宙的万法总纳为七十五个东西了。如果要在蕴处界里边各取一个,要把所有的法包完,怎么样子摄?这等于一个智力游戏,也是考验我们对蕴处界的关系熟不熟悉?这样一个题。自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