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6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故名爲各”,各是各的了別,不是混的。“謂初眼識了色,乃至意識了法”,最初眼識了別的是色境,耳識了別的是聲境,至意識了別的法境,各是各的不同,不能混淆,所以說“各了別”。那麼下邊就是配十二處、十八界。

  

  在十二處裏邊“此即名意處”,在十八界裏邊,七個心界。“此即名意處,及七界者,立處界門”,這個識蘊在十二處中,就是意處,十八界裏邊就是七個心界。七心界是專門名詞,要記住。這七個界屬于心理狀態的,叫七心界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再加個意界,是屬于心理的。不是只有六個心嗎?怎麼說七心界呢?第七個哪裏來的?“于六識外,更加意界,名七心界”,下邊馬上給你解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這個七心界哪裏來的呢?是“六識轉爲意”,前面六個識滅掉了,馬上轉變成一個意界。“明有意界,應知六識轉謝過去”,現行的六識,當它一剎那過去之後,馬上轉個名詞,就叫意界。它有什麼功能?“能與後識,爲所依邊,名爲意界”,後邊的識生起來要依靠它的。我們前面在辯論無表色是不是色法的時候,說眼識依的是淨色根,但是也要依意根,就指這個東西,就是無間滅意。這個不是色法,不是物質的東西。所以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個識,它既依是色的淨色根,又依不是色的意根,跟無表色依大種不能同樣看待。那是不能以此而例來破無表色是色法。意就是這個東西。“能于後識,爲所依邊”,能夠給後邊的識做生起來的依靠,就這一方面來說叫意界。所以說意界就是六識的轉謝過去了,馬上改個名字叫意,它的作用是給後面的識做個依——依這個意來生起後面的識。

  

  “故知六識,居現在世名識”,這六個識在“現在世”——正在現行的時候,叫識;當它過去了,改個名叫意,作用也不一樣了。現在世時,眼識了別色,乃至意識了別法。過去了,了別的作用沒有了。我們講叁世的時候說,作用謝掉了,法不起作用了,就成過去法了。但是它另外起個作用,可以生起後面的識,依它爲意。在唯識裏邊,就是等無間緣。等無間緣——前面這個識過去了,後面這個識才上來。等無間緣等于說在一個很狹的走廊,或者買票,你前面那個人票買了,後邊的人排隊的才上來,如果前邊沒有走開的話,後邊的上不來。就是前面那個識沒有謝掉,沒有讓開的話,後邊那個識生不起,前邊那個識謝掉了,那麼作一個依靠,後面識能上來。這個就是意界的作用。那麼這裏把十八界、十二處、五蘊講完了。下邊是妨難,妨難就是他們提一些難了,要解釋這些難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釋妨難

  

  次下釋妨,于中有二:一、別立意界妨,二、十八界不成妨。

  

  爲什麼要立個意界?這一個問難。十八界不成立,什麼意思下邊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一 別立意難

  

  且初第一,別立意界妨者。論雲:若爾六識,即是意界。異此說何,複爲意界?頌曰:

  

   由即六識身  無間滅爲意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身者體也。此六識身,初謝過去,名無間滅。謂于中間,無間隔故。即此六識,無間滅已,爲後識依,即名意界。意者,所依義故,過去識得名爲意,由與現識爲所依故。

  

  照你這麼說,六識謝掉了就是意,那麼六識就是意界,那麼你說什麼叫意界?它沒有東西的。這個意界是什麼呢?離開了六識什麼叫意界呢?他馬上解釋這個問題。“六識身”,身就是六個識的體,這六個識的體滅掉了,“無間”就是還沒有隔開,一下滅掉,馬上就轉意,爲後識生起的意。就是這個東西,只是時間不同,一個是現在世,一個是無間滅。

  

  “釋曰:身者體也”,六識身,六識這個六個的體。這六個識身“初謝過去”,就是才謝過去——無間,還沒隔很長的時間,一下子、一剎那才過去,“名無間滅”。“謂于中間,無間隔故”,就是從它現行到滅掉,中間沒有隔開其他的時間,叫無間——無間的滅,才滅掉。就是這六個識無間滅掉以後,馬上給後面的識作生起的依靠——後邊的識就靠它生起來的。這個就叫意。“意者,所依義故”,所依是意的意思,這是印度的文法。我們漢地的文字,意沒有所依的意思;印度,意有所依的意思。“故過去識得名爲意”,所以過去的識叫意,因爲它能夠做現在識生起的依靠,“由與現識爲所依故”。現行的識要以它爲所依才能生起來。這裏一個問難,“六識就是意,爲什麼要說個意界呢?”不一樣,一個是現行的叫六識,一個是無間滅叫意。作用也不一樣,現行的識,眼了色,耳了聲,乃至意了法。但是無間滅意,是爲後面的識生起做依靠,而自己不了別什麼東西。因爲了別的作用,已經過去了,但是它可以做依,後面的識依它而生,所以要安立個意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庚二 十八界不成妨

  

  從此第二,十八界不成妨者。難前問起。論雲:若爾實界,應唯十二,或應十七,六識與意更相攝故,何緣得立十八界耶?頌曰:

  

  成第六依故  十八界應知

  

  

  

  

  “論雲:若爾”,照你這麼說,十八界不能算十八個,只有十二界,或者十七個界,什麼原因呢?“六識與意更相攝故”,它倆就是一個東西。你把六識擺進去,十七個界。六識不要,擺意界的話,十二個界。十八界不成立。“何緣得立十八界耶?”那你爲什麼要立十八界呢?實際上六識就是意界,它兩個是一個東西。你擺了六識,就不能擺意界,擺了意界就不能擺六識。擺了意界進去,六識不要了,少了六個,十八界就成了十二界。如果意界不要,把六識擺進去,那麼就十七個界,少一個意界。總之怎麼擺都沒有十八界,你立十八界不對頭。那麼解釋這個問題。爲什麼要擺十八界?因爲第六意識,它沒有根。我們說眼識,當然也依意根生的,但是眼識還有一個淨色根——眼根。乃至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都有一個淨色根,但是意識沒有根。我們去找嘛,意識的根在哪裏?除了這個意界,其余就沒有了。既然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都有根,爲什麼意識沒有根,也得安立個根。既然要給意識安個根,那意界就要擺進去。所以要十八個,不能少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成第六依故者,立意界所由也。眼等五識,各有別依,謂眼等五根。第六意識,無別所依,爲成此依故立意界。十八界應知者,結成十八界也。既立意界,由此六識各有所依,成十八界。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,成十八界。所依六者,謂眼等六根。能依六者,謂眼等六識。境界六者,謂色等六境。

  

  “釋曰:成第六依故者,立意界所由也”,要安立意界的理由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個識各有各的依。眼識依眼根,乃至身識依身根,都有它的依。但是第六意識沒有依,它依什麼生呢?那麼必定要安個依了,第六意識的依是意界。所以雖然它們的體是同的,一個是現在世,一個是過去世。但是要安立第六意識的依,一定要把它放進去不可,所以要十八界。

  

  

  “十八界應知”,所以,應當知道,要安立十八界,不能少一個。因爲要安立這個意識的根,要立意界。這樣子,滿十八個了。六個識,每一個識都有一個依——六個根、六個識再加上六個境,十八 。“所依能依境界各六故”,所依是根,能依是識,境界是所緣的境,各是六個。“成十八界”,不能少不能多。

  

  這裏就是把蘊處界的問題基本上講完了。這個講的時候,好象並沒有困難,但是用的時候,作用很大。我們其他的書呢,五蘊就講五蘊,十二處就講十二處,十八界就講十八界,各了各的不相幹。要看書,或者自己寫東西的時候,或者自己思考問題的時候,就是割裂的,沒有聯系的。這裏把它配起來了,你這樣子把它搞熟悉之後,以後看書也好,思考問題也好,或者寫文章,說話也好,心裏邊有一個踏踏實實的依據,不會混淆,不會搞錯,所以這個作用很大。我們經常說這是立體觀的,普通的是平面的、孤立的、靜止的,這是辯證的、立體的、互相聯系的,所以這個關系很重要。

  

  這個表我們也畫了。這個表很多,有一個表是蘊處界的關系,還有叁個表,七十五法跟五蘊的關系,七十五法跟十二處的關系,七十五法跟十八界的關系。這個表上都有,你們回去看看,這些東西,要閉著眼睛,心裏邊曆曆分明,都能夠很快地把那些都知道。你看書或者解決問題的時候,不要思考,心裏一想,那些東西就現出來了,這樣子才行。如果你看了半天,要去查書,那就不行了,如果這本書沒有帶,你就搞不下來了。那麼下邊是一些其他的問題。

  

  丁二 明總攝

  

  從此第二,明總攝者。頌曰:

  

  總攝一切法  由一蘊處界

  

   攝自性非余  以離他性故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總攝一切法,由一蘊處界者,正明相攝。攝一切法,由一色蘊、由一意處、由一法界,所以者何?且一切法不過五位:一色,二心,叁心所,四心不相應,五無爲法。一切色法,一色蘊攝盡。一切心法,一意處攝盡。一切心所及不相應,並無爲法,一法界攝盡。故舉此叁,攝法總盡。

  

  (16B)他提什麼問題呢?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裏邊,五蘊攝一切有爲法,十二處、十八界攝一切法。如果要在這裏邊,蘊裏邊取一個蘊,處裏邊取一個處,界裏邊取一界,要把所有七十五法包完。七十五法,就是宇宙的萬法總納爲七十五個東西了。如果要在蘊處界裏邊各取一個,要把所有的法包完,怎麼樣子攝?這等于一個智力遊戲,也是考驗我們對蘊處界的關系熟不熟悉?這樣一個題。自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