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6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所法四十六。

  

  还有不相应行,十四个。得,第一个得就来了;非得,我们前面说的,现法没有非得;同分,无想天,无想定,灭尽定,命根,生,住,异,灭,名身,句身,文身,这十四个不相应行。

  

  最后,三个无为法,虚空无为,择灭无为,非择灭无为,这个也学过了。

  

  总的来说五个位,就是五个大类,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应行、无为。其中:色十一,心王是一个,就是意识,心所四十六,不相应行十四,再加无为是三个,那么一共加起来七十五个。这个知道以后,我们再来一道行蕴心里就有个底了。

  

  五位七十五法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七十五法与三科对照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“四余名行蕴者”,“四”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识,这四个蕴之外,其余的心所法四十四个。为什么只有四十四个,我们说四十六个心所,怎么四十四个?受、想两个心所,各安一个蕴,受心所、想心所除开,所以心所法里边就是四十四个,十四个不相应行,全的,这五十八个法。“是四蕴余,总名行蕴”,就是说七十五法里边有五十八个在行蕴里边,这个行的法最多,行的意义特别强,这个蕴叫行蕴。其他的都是迁流造作,能不能叫行蕴?因为少,用其他的特征来表示。

  

  “色”固然也有迁流造作,但是色有变碍为性。“受”也是迁流造作的,但是它有领纳为性,所以不叫迁流造作。那么“想”当然也是迁流造作,它取相为性,从它特殊的那个特征来表达。这个迁流造作是通一切有为法的。这五十八个法没有一个特别的特征,也没有那么多特征归纳到一个题目来说,所以只有用总的迁流造作。五十八法,各是各的,把它的特征写起来那就不胜其烦,而最大的特征,就是迁流造作,而这个行蕴就以迁流造作来作它的名字。后边的识蕴,当然也是迁流造作,“了别为性”,它的了别的意义特别强,它就可以用了别来代替,了别叫识。这里边五蕴讲了四个,十八界讲了十一个,十二处也讲了十一个。留下一个识蕴,七个界跟一个处,就补完了。

  

  它们的关系表上有,这个表很有价值。其他地方讲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各了各的,是平面的 ,没有关系的,而这里讲是立体的,是把它关系构起来的。所以这个表你们要是把它弄熟了,以后学法相有大便宜。

  

  

  

  

  蕴处界三科相摄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七页里边五蕴,十二处,十八界三个东西的对照 ,互相摄。五蕴单摄有为法,十二处、十八界里边有无为法,五蕴不摄无为法。我们说过了,有为法的体就是五蕴,那你是有为法就是五蕴,没有无为法。

  

  五蕴里边的色蕴,五根、五境;相当于十二处里边的十个处,眼处、耳处、鼻处、舌处、身处、色处、声处、香处、味处、触处;也相当于十八界里边的,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色界、声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触界。五蕴里边的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加上无表色,加上无为法,相当于十二处的法处,十八界的法界。五蕴里的识蕴,相当于十二处的意处,十八界的七个心界:眼识界、耳识界、鼻识界、舌识界、身识界、意识界、意界。

  

  这样子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的关系全部在里边了。你们要把这个表搞得很熟的话,讲起哪一蕴就知道是哪个处、哪个界,讲起哪个处就知道是哪个蕴、哪个界。这个弄得很熟之后,看法相书便宜得不得了,有些事情不要查字典,自己心里转一个念头马上就明白了,但是要下点工夫,就是把这些表多看。所谓把它搞熟也就是多看,如果下点功夫背,当然更好,实际上多看多看,背也背下来了,经常地去看,经常地去研究它们的关系,然后你碰到书上,讲这个就知道那两个,讲那个就知道这两个,活的,立体的,不是死板板的。这样子的学法,有一定的收获,有一定的帮助,看其他书,容易懂。好,今天时间差不多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第十五讲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受、想、行三个蕴讲完了。讨论中间提了一个问题,就是无表色的问题。无表色有没有质碍?这讲得很清楚了。就是因为无表色没有质碍,所以产生了一连串的大辩论,无表色是怎么一个色,在“业品”里边要讲。

  

  这个色是不是有部随便安立的?不是,经上有依据。经上的色有三种,有见有对,无见有对,还有无见无对。有见有对,就是色处,看得到的,对就是有质碍的。另外一种就是无见有对,看是看不到的,但是有质碍的,声、香、味、触这些。最后一种无见无对,经上说有这么一种色。那么有部认为无见无对的色就是无表色。无对,就是没有质碍的,无见,看不到的。既然经上说有这么一种色,那除了无表色,还有什么呢?所以他们安立无表色就是这个。另外经上有说,法处所摄色。法处——意的对象,意的对象里边还包含一种色,这个色当然也是无见无对的,不是外边的色处那个色,那么他们就安立法处所摄色就是无表色。经上共有八个依据,他们来安立无表色的。

  

  这个色是特殊的色,无见无对,没有质碍的。因为没有质碍,就辩论了。色是有质碍的,无表色是色,该有质碍了。无表色没有质碍,怎么安到色里边呢?那么就来了一套辩论,最后世亲菩萨的意见:无表色虽然没有质碍,但是它所亲依的四大种是色法,是有变碍的色法;那么四大种有变碍,所造的无表色也叫色。我们说汉人亲生的孩子,是汉人的血统,这个无表色是亲依四大种而生的,那么它也是色的一类。虽然是没有质碍,无见无对,但是也属于色的一类,要安在色里边去。世亲菩萨他举了很多辩论,最后结论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我们昨天有一个问题,为什么无表色属于色呢?人家有辩难,如果无表色依四大种,四大种是色法,无表色叫色;那么五识依五根而生的,五根是色法,五个识也叫色法了,那就成笑话了。这里世亲菩萨给他解释了,五识依五根,这是疏缘,只不过是生起识的一个助缘。它不但依有色的 净色根,还依意根,所以说它的依不一定就在这个色法的五根上。而无表色决定是依四大种,这两个依不一样,不能以此为例,所以无表色是色——成就。

  

  这个题我们昨天出了的。你们做的时候,再起码要把我刚才说的话要说完。如果要完整,要把书上的一套辩论都包进去。当然我们说话不要这么啰嗦了,把扼要、重点提一提就可以了。因为懂的人呢,你提两句话他就解决问题了。这本书是讲给没有学过的人听的,所以弄了很多注解,你答题的时候,当然不一定要那么多了。这个问题将来, “业品”还要广讲,现在到这个已经够了。

  

  下边我们接下去,最后一个识蕴。色、受、想、行四个蕴都讲完了,同时这个跟十二处十八界怎么配?怎么安立?也讲完了。现在就留下最后的了别的识蕴。有人问,识蕴怎么是一个法?一个法就是心王,一个心王里边就包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个识。在七十五法里边,单标一个心王,这个心王不是一个,是六个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三 明识蕴

  

  己一 明识蕴

  

  从此已下第三,明识蕴。于中有二:一、明识蕴,二、释妨。

  

  且初第一,明识蕴者。颂曰:

  

  识谓各了别  此即名意处

  

   及七界应知  六识转为意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识谓各了别者,明识蕴也。了别名识,此有六种,了别不同,故名为各。谓初眼识了色,乃至意识了法。此即名意处及七界者,立处界门。此识蕴于十二处中,即名意处;于十八界门,名七心界;于六识外,更加意界,名七心界。应知六识转为意者,明有意界。应知六识转谢过去,能与后识,为所依边,名为意界。故知六识,居现在世名识,在过去名意。

  

  “妨”就是妨难,里边还有一些问题要解释。什么叫识?“识谓各了别”,到这里五蕴的性都有了。识是了别为性,那么第一个物质的色什么为性?哪个说?赶快说,不要犹豫,变碍为性;受,领纳为性;想,取像为性;行呢,造作迁流为性;识,了别为性。这五个蕴的性都要记住,那么人家说起了识蕴,马上心里就浮起“了别”,有了别的功能。(16B)“识谓各了别”,所谓识蕴这个识,“各了别”,眼识了别色,耳识了别声,乃至意识了别法,各个了别对象不同,叫做“各了别”。“此即名意处”,识蕴一句话就讲完了。这个识蕴在十二处里就是意处,十二处都配完了。前面的十个处就是色蕴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十个已经配了。受、想、行,加上无表色,加上无为法,叫法处。识蕴就是意处。十二处配齐了。十八界,开头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十个界有了。加一个法界,就是法处一样的。最后再加上七个界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、意界,这七个界就是识蕴。这样十八个界也全了。

  

  “六识转为意”,意界是哪里来的?这个要交代一下。我们说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,这个就是识蕴的六个识。那么,意界哪里来的?“六识转为意”,就是前面这六个识灭谢之后就转为意,就是意界的意。

  

  “释曰:识谓各了别者,明识蕴也”,“识谓各了别”这句话就是解释识蕴的特性,就是了别为功能,因为它有六种识,所以有六种了别不同。“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