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6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触”。“余心所法”,除了受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心所法,触、想、思、欲、胜解、作意等等,这些心所法也能领纳,但是领纳的是境,前面所缘的境,不能领纳触,这个叫境界受。唯受一个心所法,它“偏能领触”,单单它能领纳触,叫自性受。

  

  现在有两个法相名词。一个叫境界受,一个叫自性受。自性受就是领纳触的受心所,境界受是领纳境界的其余的心所。这个要分清楚,一个自性受,一个境界受。境界受是其他心所法,自性受——自性就是受,本身就是受,领纳触的,功能不一样。这是一个解释,“受领纳随触”。

  

  这个解释不晓得你们明确了没有?我是讲了好多遍了,对我说没问题,不晓得你们第一次听怎么样?即使还有模糊的,回去好好消化一下,像牛吃草一样的,先把它吞下去,吞在里边,空了之后,吐出来再嚼一下,那么嚼出味道来了,营养也得到了。要再嚼一嚼,不要吞下去了,就任它消化了,跑出来了,那就没大意思了。还要把他营养吸进去,回去好好的细嚼一下,研究一番。这是受的第一个解释。

  

  又解:此随触声,为显前境,随顺触境,故名随触。受能领纳,余心所法,虽俱领境,唯受偏强,以自性是受故,独得受名。如有十人同一处坐,一人是贼。傍忽有一人叫唤呼贼,十人虽复俱闻贼声,实是贼者领则偏强。心心所法虽同领境,实是受者,领亦偏强,故独名受。

  

  第二个解释。“此随触声,为显前境”,他这里“随触”,都是境。啥东西随触呢?境随顺触。本来是说触随顺受,现在是前面这个境随顺触的,那么这个意思不一样了,故名随触。这是“随触”另外一个意思 。

  

  “受能领纳,余心所法,虽俱领境,唯受偏强,以自性是受故,独得受名”,境是随顺触的,受领纳这个境了。其他的心所也领纳境,但是领纳的力量不强,受的领纳力量特别强,所以受叫自性受。为什么其他的心所法领纳不强,而受心所领纳强呢?打个比喻就很简单了。假使有十个人坐在一个房间里,有一个是贼,那么十个人之中九个是不相干的。正坐在一起,忽然有人叫起来了,抓贼抓贼!这十个人里边,同样听到抓贼的声音,九个人不是贼,心里坦然,无动于衷。是贼的那个人听到这个声音,却是提心吊胆,坐立不安,那就是感觉不一样。这个比喻什么意思?就是所有的心所法都领纳这个境,但是受领纳的敏感性特别强,它能够知道这个触,其他的心所法也领境,同样听到那个抓贼的声音,但是漠然,没有什么大的反应。那就是受心所领纳的能力特别强,所以这个叫受,其他的心所法,不叫受。

  

  这是两个解释,都可以用。那就看你们自己,两个解释都能解下来的最好,如果一个不懂,懂一个的勉强,两个都不懂,那不行了。受蕴的意思,你根本就是理解不了了。“受领纳随触”有两个解释,两个解释都能把它领会,最好,领会一个勉强,一个也不领会,那就还要学。下边就是受的分别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此有三种,谓苦乐舍。

  

  总的来说三种,谓苦、乐、舍,一种是苦受,一种是乐受,一种是舍受——就是不苦不乐受。那么下边讲心所法的时候,还分五种,苦、乐里边,还分身苦、心苦,身乐、心乐——身叫乐、心叫喜,身的不舒服叫苦,心的不舒服叫忧。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,又分了五个受,这是法相名词。你假使对讲法相的人说:“我心里很快乐”,不对。心不能叫乐的,身才叫乐。你要说:“我心里很欢喜”。所以真正讲法相,你说:“我这个心很苦恼”,又不对了,心不能苦的,只有忧,只能是忧恼。所以真正讲法相,你说话不能随便说了。你说:“电灯光亮得很”,错掉了,太阳叫光,电灯只能叫明。你跟法相家说话,你处处要犯错误的。那么你学了法相之后有好处,就是说话里面,用名词都不会犯错误。这些名词很要紧,解佛的经就是要靠这样子的严格的界限去解,你马马虎虎的去解的话,那就差不多先生了,大概意思抓住就对了。大概意思抓住,有的时候抓错了 ,你也不知道。所以说,真正做法师,不好做的,尤其是《俱舍》没有学好,很容易犯错误。做法师犯错误,不是个人的事情,大家都带了,那就是因果很大。所以法师不要随便,还是要好好地学。做法师的,上座,不要高兴得很,到处乱说,这个都是因果,提心吊胆的,说错一句话,因果就很厉害的。这是受蕴讲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想取像为体者,明想蕴。想能执取苦乐怨亲男女等像,故名想蕴。

  

  想蕴容易了。“想取像为体”,这是讲想蕴。“想能执取苦乐怨亲男女等像,故名想蕴”,把外境的像摆到心上来,心上把它拿过来。苦、乐、怨、亲、男、女的像,简单地说,就是一切法的自相、共相,把这个像拿到自己心里上来,这就是取像为性。我们以前学法相的时候,范老居士是法相家,他说中国人写这个“想”,很有意思,相下边一个心,相是外相,客观的相,它在心里显出那个相来,就是想。这与法相名词的意思配和的,把外面的苦、乐、怨、亲、男、女等等自相、共相,摆在心里上,心里取那个像,这就叫取像为性,这是想蕴。

  

  三个蕴讲完了。色蕴讲得最长。受蕴麻烦一点,也不太长。想蕴最简单,取像为体。我们要记住,五蕴的特征,这个很重要。色变碍为性,受蕴,领纳为性,想蕴,取像为体。这个一定要记住,五个蕴学完了,五个性要记住。那么四大的坚、湿、暖、动性要记住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四余名行蕴者,明行蕴也。四者,谓色受想识。除四蕴外,诸余心所有四十四,及十四不相应。此五十八法,是四蕴余,总名行蕴。造作迁流,二义名行。据此义边,色等五蕴,俱合名行。谓由行蕴摄法多故,偏得行名。 

  

  第四行蕴,什么叫行蕴呢?“四余”,四个蕴,色蕴、受蕴、想蕴讲过了,后边那个识蕴没有讲。这四个蕴,余下来的,全部叫行蕴。这里,表里边有个七十五法,我们要看一看。 《俱舍》里边把宇宙的有实体的法分了七十五个,其他的法都是七十五个里边变化出来的,就是假法了,这七十五个都有实体的。这七十五法等一会我们看一看表。“余”,就是这七十五法里边,把色蕴的除开,把受蕴的除开,把想蕴除开,把最后那个识蕴——就是那个没有讲的了别的识蕴——除开。色、受、想、识这四个蕴除开之后,七十五法里还余下的法,都叫行蕴。“明行蕴也,四者,谓色、受、想”,这三讲过了,“识”还没有讲,后边就要讲。这四个蕴除开之外,其余的心所法有四十四个,不相应行有十四个,五十八个法,“是四蕴余,总名行蕴”。

  

  什么叫行蕴呢?“造作迁流”二个意思,叫行;行蕴的特征:造作迁流。“据此义边”,你说行蕴叫造作迁流,照你这么说,“色等五蕴,俱合名行”,色蕴也是造作迁流的,受蕴也是造作迁流的,那么这五个蕴,全部都叫行蕴?“谓由行蕴摄法多故,偏得行名”,为什么单独这个叫行呢?有道理的。还有几个蕴摄的法不多,这个蕴里边摄的法最多,所以叫它行蕴,其他的安旁的名字。

  

  

  

  

  如是受等三,及无表无为,名法处法界者,立处界门。受等三者,等取想行,名三也。并无表成四,及三种无为成七,此等七法,十二处中,名为法处,十八界中名为法界。

  

  “如是受等三,及无表无为,名法处法界”,受想行三个蕴讲完了,跟处跟十八界拉关系。受想行三个蕴,加上色蕴的无表色——无表色前面没有落实了。五根、五境是十二处里的十个处,十八界里十个界,还有个无表色没有地方安,安哪里?安在法处里边。行蕴、受蕴、想蕴三个蕴,加上无表色,再加上三个无为法,这是十二处里边的法处,十八界里的法界。这个关系立好了。

  

  下边“立处界门”,这是讲安立十二处十八界里哪一个处、哪一个界?“受等三者,等取想行”,这三个蕴,“并无表”,加上前面色蕴的无表色,一共四个,再加上三个无为法,七个。这七个法,十二处里边就是法处,十八界里边叫法界。那么十二处,现在十一个处有了;十八界,十一界都有了。还留下一个处,七个界,在识蕴里讲。

  

  现在还有点时间,我们就把表上的七十五法看看。我们的补充在第八页后边:五位七十五法表。我们说最初总结一切法呢,六十四个法;到《俱舍》增加到七十五个法;那世亲菩萨在《百法明门论》里边又增加到一百个法;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边有六百几十个法。这是开合的不同,原则是一样的,就是把宇宙里边的一切法归纳成这七十五个原则性的东西,那就是实在有体的东西,其余的就是从这个里边变化出来的。这七十五个法,学《俱舍》是非要知道不可的。那么讲呢,一个个会讲下去,现在总的名字先看一看。

  

  色法十一:五根——眼耳鼻舌身,五境——色声香味触,无表色,十一个。

  

  心所法有四十六个。大地法——受、想、思、触、欲、慧、念、作意、胜解、三摩地。大善地法,跟善心同时生起的——信、不放逸、轻安、舍、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勤、不害,十个。大烦恼地法六个,一切烦恼都有它们几个——痴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昏沉、掉举。大不善地法——无惭、无愧。小烦恼地法,这是单独起的——忿、覆、悭、嫉、恼、害、恨、谄、诳 、憍,十个。还有不定法——寻、伺、睡眠、恶作、贪、瞋、慢、疑。现在要问,贪、瞋、慢、疑 都是坏东西,怎么是不定的?《俱舍》的不定法跟《百法》的不定法不一样。 《百法》里的不定法,不一定是善,不一定是恶。 《俱舍》的不定法——前面那些心所法都有规律性的,都具有它的辩证关系,在什么时候生起那些法;而这八个法却没有前面的规律性,叫不定——不定哪个心生起的。并不是善恶的不定,是生起的辩证关系的不定,所以叫不定地法。这是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