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同彼依也。依既不同,为喻不成也。
“此影依树光依珠宝言,且非符顺毗婆沙宗;彼宗影等,显色极微,各自依止四大种故”,那就是再破它,他说你打的比喻,影依树,光依宝珠,这个本身就违背了你自己宗派的道理了。因为你们宗派里边,影子依它自己的大种,它的依树是间接的;光有它自己的大种,它依珠宝也是间接的。所以说,影依树,光依珠宝,这个话,本身就不符合,不顺你们毗婆沙自己的宗,就是自己相违了,跟你自己的宗派都违背了,你的话已经超出你宗派的范围了。“彼宗”就是有宗了,有宗里边,“影等显色极微,各自依止四大种故”,影也好,光也好,它们的极微都依止自己的四大种,影子有影子的四大种,光有光的四大种,并不是直接依树,直接依珠宝。
“解云:此是论主破古师”,破有部的古师,你的话违背自宗,自己违背自宗了,自语相违了。你自己宗派里边,影跟光自己都有大种的,是亲因。你说影子依树是亲因,光依宝珠是亲因,你自己违背自己宗了。这个就是自己体系搞不清楚了,说话说到一边去了。为了要驳倒对方,把自己的主张都违背掉了,那是自语相违,这是犯了因明的过失,所以你这个还是不成立的。
“设许影光依止树宝”,让一步,就算你说的,影依树,光依宝。“而无表色不同彼依。彼许所依大种随灭,而无表色不随灭故”,就照你这么说,影子依树,光依宝。无表色依四大种与前不同。影子依树,树灭了,影子也灭了;光依宝,宝灭了,光也没有了。无表色依四大种不一样的,四大种灭掉了,无表色不灭的,所以你这个比喻还是不对,你救了半天还没救好。“解云:此文是论主纵破古师”,“纵破”就是即使照你这么说,还是有毛病。“故言设许”,就是允许你这么说。但是树灭掉了,影子也没有了;宝灭掉了,光也没有了,所以“树宝若灭影光必灭”。我们的无表色呢,四大种灭掉了,无表色并不灭,这个后面要讲。那么你这样救,还是没有解决问题。“故言无表色不同彼依也”,无表色的依大种,跟影依树,光依宝还是不一样,那么你这个救,白白救,救不了。“依既不同,为喻不成”,这个依既然不相同,你打的比喻没有用。
那僵掉了,“色,变碍为性”能不能成立呢?世亲菩萨提自己的主张来成立这个。另外还有一个解释,他自己解释。
复有别释。彼所难言,眼识等五所依不定。或有变碍,谓眼等五根;或无变碍,谓无间灭意。无表所依,则不如是。故前所难,定为不齐。变碍名色,理得成就。解云:此是第三,论主为正释也。无表依大种,但是变碍依,不同五识通有二依。故无表依大种得名色也。上来正明色蕴。
可以成就!怎么救出来的?怎么解决问题的?他说你的问难,就是说,五识依五根,五根是色,那么五识也叫色。你说无表色依大种,大种是色,无表也叫色,那么五识依五根的,五根是色,五识也该变物质的色了?
这个有道理的。为什么?五识依五根,所依不定。五识依有二个,一个是依五根,另外还要依意根,一个是色法,一个不是色法,无间灭意将来要讲,这个意识灭掉了,第二个识才能生起来,那简单说,就是意根。眼识要生的时候,不但需要物质的眼根,也须靠一个非物质的,就是心理状态的意根。那么现在既然眼识要依意根,也依眼根,那就跟无表色依四大种就不一样了。眼识是依两个根,其中一个不是色,那它也不叫色。无表色依四大种却是一个依,四大种是色,它也叫色。这个问难解决了。所以说,“变碍名色,理得成就”,决定可以成立的。“解云:此是第三,论主为正释也。无表依大种,但是变碍依,不同五识通有二依”,五识有两个依:一个是有质碍的五根;一个是没有质碍的意根。那么你拿五识难无表色,不行的,破不了的。既然破不了呢,“变碍名色,理得成就”。
好了,这个辩论呢,到这里已经得到结论了,中间的弯子很多。这么说,那么说,辩来辩去的。如果你们的讨论能辩成这个样子了,那就好了,那法师马上就出来了,都有很充足的理由,也有依据把对方驳倒。不晓得你们辩论是不是这样辩的?(师笑)恐怕达不到这样的高度,要向这个看齐,慢慢学习这个辩论的方法。这样的辩论,自己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。若你乱辩,辩到一边去了,那就浪费时间了,不要扯到一边去了,离开正题了,谈一些不相干的话去了。掌握的人一定要给他拉回来,时间很宝贵,不要去谈空话,要在点子上讨论问题。这个问题解决了,不晓的你们听得怎么样?回去看一看,已经看过的,恐怕没问题,如果在上课之前没有看,云里雾里不知说啥东西,四处抓不到,云里翻跟头。仔细看几遍也不是很难。我说,难度高的还在后头,这个有点难度,也不是挺难。
己二 正立处界
从此大文第二,正立处界者。颂曰:
此中根与境 许即十处界
释曰:此色蕴中,五根五境,于处门中,立为十处。于界门中,立为十界。上来二段不同,总是明色蕴竟。
色蕴讲完了。色蕴里包括着十一个法,要记住:五根、五境、无表色。那么这个五根、五境、无表色,十二处里边是哪几处?十八界里边是那几界?这要把它关系拉一拉。“此中根与境,许即十处界”,“根与境”,五根五境。“许”,这里边有文章,“许”就是有部许,有部认为就是十处界。五根就是五个处:眼处、耳处、鼻处、舌处、身处;五境是另外五个处:色处、声处、香处、味处、触处,就是十个处;十八界里边也是十个界。那么,一个色蕴,十二处里边占了十个,只留下两个;十八界里边也占十个界,大部份都占掉了;而在蕴里边,只有一个色蕴。那么它们的关系如此,这个已经讲好了。下边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三个蕴。
戊二 明受等三蕴
其次,第二明受等三蕴者。颂曰:
受领纳随触 想取像为体
四余名行蕴 如是受等三
及无表无为 名法处法界
释曰:受领纳随触者,释受蕴也。受能领纳随顺触因,故名为受。此随触言,为显因义,因即是触,能生受故,触顺于受,故名为随。受能领纳随顺触因,名领纳随触。
这个受等三蕴里边,受蕴是有点麻烦,不晓得你们预习过没有?照觉你看过没有?看了一下,就好一点,没看的,就有点 麻烦。“颂曰: 受领纳随触”,这一句话把受蕴讲完了。“想取像为体”,又是一句话想蕴讲完了,“四余名行蕴”,这一句把行蕴讲完了。“如是受等三,及无表无为,名法处法界”,这是跟界、处拉关系了。受蕴、想蕴、行蕴,“受等三”三个蕴加上色蕴的无表色,加上无为法,就是十二处里的法处,十八界里的法界。这样子,十二处中的十一处已经落实了,十八界中的十一个界也落实了。那么十二处里边,只剩下一个意处,十八界里边还剩下七心界。跟色蕴配齐了。现在我们讲受蕴。
“释曰:受领纳随触”,这话要转个弯弯的。“受领纳随触”这句话解释受蕴的。受,领纳为性,领纳什么东西?“随顺触因”,触是受的因,受领纳这个触。十二缘起里边,触缘受,触能生受,所以触是因,受是果。“触因”,触本身就是受的因。“触因”什么释?依主释?持业释——触本身就是因。触因又是“随顺”的,随顺什么?随顺受的。苦的触生苦受,乐的触生乐受,不苦不乐的触生不苦不乐的受,所以受又是随顺触因的。领纳触的叫受。
“此随触言”, “受领纳随触”的“随触”,“为显因义”,是受的因,因是什么?就是触,触“能生受故”,这是因。但是这个触呢,又“顺于受”的,“故名为随”,触因随顺受的。这句话怎么说呢?就是说,我们说苦、乐受,苦的因素、乐的因素、不苦不乐的因素,已经含在触里边了。受不过把触里的因素明朗化,感觉这个感受。触里边的因素苦的,就感到苦受;触的因素乐的,就感到乐受;不苦不乐的因素,就感到不苦不乐受。触里边,受的因素已经存在了,受不过把它领下来,把它明朗化,就这么回事,叫随触,随顺这个触因。触是因,触又是随顺那个受的。下边,“受能领纳随顺触因,名领纳随触”,受能够领纳、随顺这个触因,叫“领纳随触”,就是颂里那个话。
问:何故受能领触?答:受从触生,行相似触,领似触边,说受能领。如世间说子能领父,子之媚好,皆似于父,故名为领。余心所法唯领前境,不能领触,名境界受。唯受一个,偏能领触,名自性受。
那句话还不清楚,再举个喻。下边他问:“何故受能领触?”
“答:受从触生”,为什么原因受能够领纳触呢?他说,受从触生的,它的行相跟触是相似的,它领纳跟它相似的触,就这一方面来说,说受能够领,什么叫领?下边解释。“如世间说子能领父,子之媚好,皆似于父,故名为领”,(16A)这个领就是这个意思,这是印度话了。世间上说,儿子能够领父亲的相貌。这个啥意思呢?就是说儿子的相貌跟父亲相像的,这个叫领,就是继承的意思。孩子的相貌能够继承他父亲的样子,跟他的父亲差不多的,相像的。受就是继承了触的因素。触是苦的因素,产生的受也是苦的受;触含有乐的因素的,产生的受也是乐受,受跟触行相是相像的,受能够继承触里边的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的因素,叫“领纳随触”。这个话说起来弯弯多一点,实际上领会了也不难。
受有这个功能,叫“领纳”。其他的心所法,能不能领啊?其余的心所法也能领,领什么?领境,不能领触,领触的功能只有受有。其他的心所法也能接受外境,但是不能接受触的那些因素,所以只有受才叫“领纳随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