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6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所法四十六。

  

  還有不相應行,十四個。得,第一個得就來了;非得,我們前面說的,現法沒有非得;同分,無想天,無想定,滅盡定,命根,生,住,異,滅,名身,句身,文身,這十四個不相應行。

  

  最後,叁個無爲法,虛空無爲,擇滅無爲,非擇滅無爲,這個也學過了。

  

  總的來說五個位,就是五個大類,色、心、心所、不相應行、無爲。其中:色十一,心王是一個,就是意識,心所四十六,不相應行十四,再加無爲是叁個,那麼一共加起來七十五個。這個知道以後,我們再來一道行蘊心裏就有個底了。

  

  五位七十五法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七十五法與叁科對照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“四余名行蘊者”,“四”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識,這四個蘊之外,其余的心所法四十四個。爲什麼只有四十四個,我們說四十六個心所,怎麼四十四個?受、想兩個心所,各安一個蘊,受心所、想心所除開,所以心所法裏邊就是四十四個,十四個不相應行,全的,這五十八個法。“是四蘊余,總名行蘊”,就是說七十五法裏邊有五十八個在行蘊裏邊,這個行的法最多,行的意義特別強,這個蘊叫行蘊。其他的都是遷流造作,能不能叫行蘊?因爲少,用其他的特征來表示。

  

  “色”固然也有遷流造作,但是色有變礙爲性。“受”也是遷流造作的,但是它有領納爲性,所以不叫遷流造作。那麼“想”當然也是遷流造作,它取相爲性,從它特殊的那個特征來表達。這個遷流造作是通一切有爲法的。這五十八個法沒有一個特別的特征,也沒有那麼多特征歸納到一個題目來說,所以只有用總的遷流造作。五十八法,各是各的,把它的特征寫起來那就不勝其煩,而最大的特征,就是遷流造作,而這個行蘊就以遷流造作來作它的名字。後邊的識蘊,當然也是遷流造作,“了別爲性”,它的了別的意義特別強,它就可以用了別來代替,了別叫識。這裏邊五蘊講了四個,十八界講了十一個,十二處也講了十一個。留下一個識蘊,七個界跟一個處,就補完了。

  

  它們的關系表上有,這個表很有價值。其他地方講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各了各的,是平面的 ,沒有關系的,而這裏講是立體的,是把它關系構起來的。所以這個表你們要是把它弄熟了,以後學法相有大便宜。

  

  

  

  

  蘊處界叁科相攝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七頁裏邊五蘊,十二處,十八界叁個東西的對照 ,互相攝。五蘊單攝有爲法,十二處、十八界裏邊有無爲法,五蘊不攝無爲法。我們說過了,有爲法的體就是五蘊,那你是有爲法就是五蘊,沒有無爲法。

  

  五蘊裏邊的色蘊,五根、五境;相當于十二處裏邊的十個處,眼處、耳處、鼻處、舌處、身處、色處、聲處、香處、味處、觸處;也相當于十八界裏邊的,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、色界、聲界、香界、味界、觸界。五蘊裏邊的受蘊、想蘊、行蘊,加上無表色,加上無爲法,相當于十二處的法處,十八界的法界。五蘊裏的識蘊,相當于十二處的意處,十八界的七個心界:眼識界、耳識界、鼻識界、舌識界、身識界、意識界、意界。

  

  這樣子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的關系全部在裏邊了。你們要把這個表搞得很熟的話,講起哪一蘊就知道是哪個處、哪個界,講起哪個處就知道是哪個蘊、哪個界。這個弄得很熟之後,看法相書便宜得不得了,有些事情不要查字典,自己心裏轉一個念頭馬上就明白了,但是要下點工夫,就是把這些表多看。所謂把它搞熟也就是多看,如果下點功夫背,當然更好,實際上多看多看,背也背下來了,經常地去看,經常地去研究它們的關系,然後你碰到書上,講這個就知道那兩個,講那個就知道這兩個,活的,立體的,不是死板板的。這樣子的學法,有一定的收獲,有一定的幫助,看其他書,容易懂。好,今天時間差不多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第十五講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受、想、行叁個蘊講完了。討論中間提了一個問題,就是無表色的問題。無表色有沒有質礙?這講得很清楚了。就是因爲無表色沒有質礙,所以産生了一連串的大辯論,無表色是怎麼一個色,在“業品”裏邊要講。

  

  這個色是不是有部隨便安立的?不是,經上有依據。經上的色有叁種,有見有對,無見有對,還有無見無對。有見有對,就是色處,看得到的,對就是有質礙的。另外一種就是無見有對,看是看不到的,但是有質礙的,聲、香、味、觸這些。最後一種無見無對,經上說有這麼一種色。那麼有部認爲無見無對的色就是無表色。無對,就是沒有質礙的,無見,看不到的。既然經上說有這麼一種色,那除了無表色,還有什麼呢?所以他們安立無表色就是這個。另外經上有說,法處所攝色。法處——意的對象,意的對象裏邊還包含一種色,這個色當然也是無見無對的,不是外邊的色處那個色,那麼他們就安立法處所攝色就是無表色。經上共有八個依據,他們來安立無表色的。

  

  這個色是特殊的色,無見無對,沒有質礙的。因爲沒有質礙,就辯論了。色是有質礙的,無表色是色,該有質礙了。無表色沒有質礙,怎麼安到色裏邊呢?那麼就來了一套辯論,最後世親菩薩的意見:無表色雖然沒有質礙,但是它所親依的四大種是色法,是有變礙的色法;那麼四大種有變礙,所造的無表色也叫色。我們說漢人親生的孩子,是漢人的血統,這個無表色是親依四大種而生的,那麼它也是色的一類。雖然是沒有質礙,無見無對,但是也屬于色的一類,要安在色裏邊去。世親菩薩他舉了很多辯論,最後結論就是這樣子。

  

  我們昨天有一個問題,爲什麼無表色屬于色呢?人家有辯難,如果無表色依四大種,四大種是色法,無表色叫色;那麼五識依五根而生的,五根是色法,五個識也叫色法了,那就成笑話了。這裏世親菩薩給他解釋了,五識依五根,這是疏緣,只不過是生起識的一個助緣。它不但依有色的 淨色根,還依意根,所以說它的依不一定就在這個色法的五根上。而無表色決定是依四大種,這兩個依不一樣,不能以此爲例,所以無表色是色——成就。

  

  這個題我們昨天出了的。你們做的時候,再起碼要把我剛才說的話要說完。如果要完整,要把書上的一套辯論都包進去。當然我們說話不要這麼啰嗦了,把扼要、重點提一提就可以了。因爲懂的人呢,你提兩句話他就解決問題了。這本書是講給沒有學過的人聽的,所以弄了很多注解,你答題的時候,當然不一定要那麼多了。這個問題將來, “業品”還要廣講,現在到這個已經夠了。

  

  下邊我們接下去,最後一個識蘊。色、受、想、行四個蘊都講完了,同時這個跟十二處十八界怎麼配?怎麼安立?也講完了。現在就留下最後的了別的識蘊。有人問,識蘊怎麼是一個法?一個法就是心王,一個心王裏邊就包得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個識。在七十五法裏邊,單標一個心王,這個心王不是一個,是六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叁 明識蘊

  

  己一 明識蘊

  

  從此已下第叁,明識蘊。于中有二:一、明識蘊,二、釋妨。

  

  且初第一,明識蘊者。頌曰:

  

  識謂各了別  此即名意處

  

   及七界應知  六識轉爲意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識謂各了別者,明識蘊也。了別名識,此有六種,了別不同,故名爲各。謂初眼識了色,乃至意識了法。此即名意處及七界者,立處界門。此識蘊于十二處中,即名意處;于十八界門,名七心界;于六識外,更加意界,名七心界。應知六識轉爲意者,明有意界。應知六識轉謝過去,能與後識,爲所依邊,名爲意界。故知六識,居現在世名識,在過去名意。

  

  “妨”就是妨難,裏邊還有一些問題要解釋。什麼叫識?“識謂各了別”,到這裏五蘊的性都有了。識是了別爲性,那麼第一個物質的色什麼爲性?哪個說?趕快說,不要猶豫,變礙爲性;受,領納爲性;想,取像爲性;行呢,造作遷流爲性;識,了別爲性。這五個蘊的性都要記住,那麼人家說起了識蘊,馬上心裏就浮起“了別”,有了別的功能。(16B)“識謂各了別”,所謂識蘊這個識,“各了別”,眼識了別色,耳識了別聲,乃至意識了別法,各個了別對象不同,叫做“各了別”。“此即名意處”,識蘊一句話就講完了。這個識蘊在十二處裏就是意處,十二處都配完了。前面的十個處就是色蘊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十個已經配了。受、想、行,加上無表色,加上無爲法,叫法處。識蘊就是意處。十二處配齊了。十八界,開頭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十個界有了。加一個法界,就是法處一樣的。最後再加上七個界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意界,這七個界就是識蘊。這樣十八個界也全了。

  

  “六識轉爲意”,意界是哪裏來的?這個要交代一下。我們說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個就是識蘊的六個識。那麼,意界哪裏來的?“六識轉爲意”,就是前面這六個識滅謝之後就轉爲意,就是意界的意。

  

  “釋曰:識謂各了別者,明識蘊也”,“識謂各了別”這句話就是解釋識蘊的特性,就是了別爲功能,因爲它有六種識,所以有六種了別不同。“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