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8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法界,有无为法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5.一剎那:谓见道初心,苦法忍品,唯有此一剎那,究竟不从同类因生,非等流故,名一剎那。

  

  一剎那:“谓见道初心”,我们说见道有几个心?见道有十五个剎那,十五个心。第一个心就是苦法忍,这第一心“唯有此一剎那”,只有这一剎那,没有同类因的。我们说一切法从同类因生,这个法却是没有同类因的,是“究竟不从同类因生”。他无始以来是有漏的,这是第一次的无漏,没有同类因,再找找不出来。“非等流故”,它不是等流,叫一剎那。

  

  下边就是把十八界跟五类两个配起来。

  

  异熟生是五根、色、香、味、触——这是浮尘根,七心、法界也有异熟生。所长养是五根、浮尘根的色香味触、声。等流性 ,声、心王、法界的心所、色香味触。有实事就是法界的无为法。一剎那,出三界里边的苦法忍。

  

  下边讲苦法忍。什么叫见道的初心呢?见道一共有十五个剎那,有八个忍、七个智;第十六剎那,是属于修道了。哪八个忍、七个智?我们说见道的时候,见的是四谛:有欲界的四谛,还有色、无色界的四谛,合拢来。苦法忍,就是见苦谛的第一个心。无间道是忍,下边有忍的解释:

  

  

  

  

  忍: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,忍可、印证之智曰忍。正断三界见惑,是无间道。又忍名为见,推度性故。

  

  “于欲界与上二界”,上二界就是色、无色界,对四谛道理忍可、印证的智慧——慧心所,把它印可了——忍可,印证——证到了,这个叫忍。这个忍的时候,正在断三界见惑。障住它见道的那些烦恼——见道所断的烦恼呢,正在断,这时正在打仗,叫忍,正在断烦恼;无间道就是还没有断完,正在断,无间地、不泄气地在断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智:断见惑已,观照明了之智曰智, 是解脱道, 又已断自疑, 决断性故名智。

  

  智,“断见惑已”,见道所断的烦恼断掉了,“观照明了之智”,把它看清楚了,就是胜利了,打仗打完了,是解脱道,宣布烦恼断掉了,叫智。下边:

  

  “又忍名为见,推度性故”,忍又叫见,它有推度性,还没决定;而智已经断了它的烦恼了。 烦恼包含疑,最大的就是对四谛的怀疑,已断掉了。“决断性故”,因为没有疑了,就决断了。前面还在推度叫见;这个断了烦恼了、断了疑了,有决断的叫智。这个智跟忍都是慧心所,但是作用不同 ,就分两个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下边看上面那个表,欲界的烦恼一类,色界、无色界并一类。

  

  苦谛欲界的是苦法忍,正在跟苦谛的烦恼搏斗,正在断——苦法忍。苦法智,烦恼断掉了,苦谛的道理证明了。之后要断色、无色界苦谛的烦恼;这个跟欲界的烦恼不一样,但是相似,叫“类”。“苦类忍”,正在断上二界的烦恼。这个类,就是这苦法跟欲界的苦法相类似的,但是不一样,不是一个。正在断上二界苦谛下的烦恼的时候,叫苦类忍。苦谛下烦恼断完了,就成了苦类智。苦谛断完了,再集谛。

  

  集谛欲界的集谛,它下边的烦恼正在断的时候,无间道,集法忍。欲界集谛的烦恼断完了,解脱道,集法智。再断上界的,集类忍——集谛下的烦恼正在断;上二界的集谛烦恼断完了,集类智。这个就是前面说的*轮,一上一下,就是这个意思:下面的断了断上面的;上面的断好 ,又回过来断下面的集谛的;集谛断了之后,再断上面的集谛。灭谛再回过来断下边的,灭法忍、灭法智;再断上面的,灭类忍、灭类智。道谛再断道谛的,下边的道法忍、道法智;最后断上边的道类忍。

  

  好了,见道到此为止。道类智已经是修道了,因为要见的东西,在十五个里边都见完了。道类智是证明,已经见到了,要见性的东西已经全部完成了。就是说这十五剎那是见道,第十六剎那以后修道了。见道一共十五个剎那,见道很快,不可比喻的快:一剎那一个法生起了:生、住、异、灭;这么一下子一剎那,快得不得了,十五个剎那,一下子全部解决。这个见道是很快的,顿的;修道是慢慢来的,一步一步来的;你修道一下子成佛 ,不可能的。禅宗有这个比喻:“千年暗室,一灯照破”,一千年的暗的一个漆黑的房间,一个灯一点,马上就看得清清楚楚 ——见道很快。看清楚之后,你要收拾那些东西了 ,里边的东西要怎么怎么地安排了,那就是一步一步来了,不是一下子搞得完的。所以说见道是很快的,修道是要一步一步上去的。

  

  在这十五剎那当中,最初一剎那,苦法忍,这是从无始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境界:无漏法出现了!成圣者了!见了道以上都是圣者,称圣了。我们现在凡夫 ,凡夫跟圣隔得好远,中间的关键,就是这一剎那。海公上师再再地激励我们:这一辈子要达到见道。这个要求看起来比即身成佛要低得多,但也很高:这辈子要成圣者,不简单了。但成了圣者之后,你有把握了,眼睛开了:“法眼净”;这个空性的眼睛看的时候,不会乱干了。我们说,最起码的预流果,就是见了道以后,他还有七返生死,在七返生死之中,即使投生到没有佛出现的地方,也不会犯戒,就是五戒再也不会犯了。哪怕你把他杀了头,他也不犯五戒,逼着他犯都不犯的,这个就是道共戒。见了无漏道之后,他天然有防非止恶的功能,叫无漏的道共戒。这个道共戒也就是“圣所爱戒”。我们说四证净:佛证净、法证净、僧证净、戒证净,你见了道之后,对佛法僧的道理看得清楚了,亲自证到了 ,再也不怀疑三宝的事情了,对戒也是证到了——无漏戒得到了,再不会说持戒是什么麻烦事情、不需要、啥东西,这个话不会说了。

  

  (23A)我们现在的人就是烦恼重,持戒就是感到不舒服,这里也不顺,那里也不安逸,最好把戒改了,不要了,说戒不好。这就是烦恼的习气在害人。我们以前叫大家少拿点银钱,“啪……”群起而攻之:什么错因果了说了半天,你看看,到底佛叫你拿钱不拿钱?佛是持银钱戒的,比丘一个钱都不能拿的,沙弥也都不能拿,那你要拿那么多干啥呢?叫你少拿一点,还跑掉了 ,你跑好了。你爱钱,做生意更好,做生意赚起来大批大批的,几万几万的做了;假使做的好的,还几百万还会有;如果到海外去,几亿都会有的。这个不是比丘的事情。持戒是感到不舒服的,因为无始以来都是烦恼习气,戒就是把你的烦恼习气除掉,要把你改成一个圣者,那当然不会顺你的烦恼的。

  

  你如果跟了烦恼,被烦恼牵着鼻子走的,当然对戒不欢喜。如果你感到烦恼是不好的东西,它害得你无始以来在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里边转,这一辈子要跟烦恼斗争了,那你天然会守戒。戒是与烦恼反其道而行之的一个工具。你不要戒的,你不能解脱。前面说戒叫解脱,为什么?戒是因,解脱是果;因为戒有解脱的果,就叫解脱。你如果想解脱,非戒不可;你没有戒,因没有,果哪里来呢?

  

  佛教是缘起论,就是因缘具足才有果出现。最重要的解脱的因——戒不要了,你怎么感解脱的果呢?解脱是好事情啊,三恶道、烦恼、痛苦、一切病……全部解脱了,那个不好啊?!你要得如是殊胜的果,你非持戒不可。你说戒不方便,现在时代在改变了、要改了,那你去改好了;改了之后,那你解脱得不了了。戒是佛保证你得解脱的一个保障,你不要的话,那你不要解脱就完了,所以这些都愚痴。现在的人就是不可说,稍微持戒严一点点,就感到不舒服,来不及跑掉了。跑掉了你还是害自己,不是害人家,人家还是好好的持戒。

  

  下边我们再接下去,下边是个麻烦事情。这又是很难、咬不动的硬骨头,看你们牙齿好不好?咬不咬得下去?

  

  

  

  

  丁十五 得成就门

  

  从此下第十五,得成就门。依萨婆多宗,若得至生相名得,若得至现在名成就。成就时不名得,得时不名成就。言生相者,在未来世也。论云:如是已说异熟生等。今应思择,若有眼界,先不成就,今得成就,亦眼识耶?若眼识界,先不成就,今得成就,亦眼界耶?如是等问,今应略答。颂曰:

  

  眼与眼识界  独俱得非等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眼与眼识,四句分别。独俱得非等者,独是两单句也,俱得者是俱句也,非者俱非句也。等者,明成就不成就四句也。

  

  “从此下第十五,得成就门”,成就就是得,“得”是十四个不相应里第一个:得、非得。成就门我们先见见面,“得”先知道一下。你们要参考,就参考第二“根品”里边十四个不相应行的得。那也是不好看的,说个老实话,你们去看,恐怕看了个头头转,不晓得看了个啥东西?现在说得成就门,这是一个门。

  

  “依萨婆多宗,若得至生相名得,若得至现在名成就”,在后面:“得谓获成就”,得有两种:获、成就;它这里,“得”就代替“获”了。本来“得”是一个总名,它有两种别相:获、成就,这里没有提“获”,就以“得”代替了。根据萨婆多宗、有部来说,“得”是什么?假使一个有情成就一个眼根,就说他得到眼根。开始得到的时候叫“得”;得了以后没有失掉,一直维持下去的叫“成就”。假如我们说成就一个什么法,那就是“成就”。开始才起来,那就是“得”;得到之后,不失掉的话,那就是“成就”。

  

  所以说:“若得至生相”,生相是什么?生、住、异、灭的生,还没有住,正在生起来,所以在未来世;住、异是现在世;灭就是过去了,灭掉了。所以就生、住、异、灭来说,四个相:生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