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8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法界,有無爲法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5.一剎那:謂見道初心,苦法忍品,唯有此一剎那,究竟不從同類因生,非等流故,名一剎那。

  

  一剎那:“謂見道初心”,我們說見道有幾個心?見道有十五個剎那,十五個心。第一個心就是苦法忍,這第一心“唯有此一剎那”,只有這一剎那,沒有同類因的。我們說一切法從同類因生,這個法卻是沒有同類因的,是“究竟不從同類因生”。他無始以來是有漏的,這是第一次的無漏,沒有同類因,再找找不出來。“非等流故”,它不是等流,叫一剎那。

  

  下邊就是把十八界跟五類兩個配起來。

  

  異熟生是五根、色、香、味、觸——這是浮塵根,七心、法界也有異熟生。所長養是五根、浮塵根的色香味觸、聲。等流性 ,聲、心王、法界的心所、色香味觸。有實事就是法界的無爲法。一剎那,出叁界裏邊的苦法忍。

  

  下邊講苦法忍。什麼叫見道的初心呢?見道一共有十五個剎那,有八個忍、七個智;第十六剎那,是屬于修道了。哪八個忍、七個智?我們說見道的時候,見的是四谛:有欲界的四谛,還有色、無色界的四谛,合攏來。苦法忍,就是見苦谛的第一個心。無間道是忍,下邊有忍的解釋:

  

  

  

  

  忍:于欲界與上二界四谛之理,忍可、印證之智曰忍。正斷叁界見惑,是無間道。又忍名爲見,推度性故。

  

  “于欲界與上二界”,上二界就是色、無色界,對四谛道理忍可、印證的智慧——慧心所,把它印可了——忍可,印證——證到了,這個叫忍。這個忍的時候,正在斷叁界見惑。障住它見道的那些煩惱——見道所斷的煩惱呢,正在斷,這時正在打仗,叫忍,正在斷煩惱;無間道就是還沒有斷完,正在斷,無間地、不泄氣地在斷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智:斷見惑已,觀照明了之智曰智, 是解脫道, 又已斷自疑, 決斷性故名智。

  

  智,“斷見惑已”,見道所斷的煩惱斷掉了,“觀照明了之智”,把它看清楚了,就是勝利了,打仗打完了,是解脫道,宣布煩惱斷掉了,叫智。下邊:

  

  “又忍名爲見,推度性故”,忍又叫見,它有推度性,還沒決定;而智已經斷了它的煩惱了。 煩惱包含疑,最大的就是對四谛的懷疑,已斷掉了。“決斷性故”,因爲沒有疑了,就決斷了。前面還在推度叫見;這個斷了煩惱了、斷了疑了,有決斷的叫智。這個智跟忍都是慧心所,但是作用不同 ,就分兩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下邊看上面那個表,欲界的煩惱一類,色界、無色界並一類。

  

  苦谛欲界的是苦法忍,正在跟苦谛的煩惱搏鬥,正在斷——苦法忍。苦法智,煩惱斷掉了,苦谛的道理證明了。之後要斷色、無色界苦谛的煩惱;這個跟欲界的煩惱不一樣,但是相似,叫“類”。“苦類忍”,正在斷上二界的煩惱。這個類,就是這苦法跟欲界的苦法相類似的,但是不一樣,不是一個。正在斷上二界苦谛下的煩惱的時候,叫苦類忍。苦谛下煩惱斷完了,就成了苦類智。苦谛斷完了,再集谛。

  

  集谛欲界的集谛,它下邊的煩惱正在斷的時候,無間道,集法忍。欲界集谛的煩惱斷完了,解脫道,集法智。再斷上界的,集類忍——集谛下的煩惱正在斷;上二界的集谛煩惱斷完了,集類智。這個就是前面說的*輪,一上一下,就是這個意思:下面的斷了斷上面的;上面的斷好 ,又回過來斷下面的集谛的;集谛斷了之後,再斷上面的集谛。滅谛再回過來斷下邊的,滅法忍、滅法智;再斷上面的,滅類忍、滅類智。道谛再斷道谛的,下邊的道法忍、道法智;最後斷上邊的道類忍。

  

  好了,見道到此爲止。道類智已經是修道了,因爲要見的東西,在十五個裏邊都見完了。道類智是證明,已經見到了,要見性的東西已經全部完成了。就是說這十五剎那是見道,第十六剎那以後修道了。見道一共十五個剎那,見道很快,不可比喻的快:一剎那一個法生起了:生、住、異、滅;這麼一下子一剎那,快得不得了,十五個剎那,一下子全部解決。這個見道是很快的,頓的;修道是慢慢來的,一步一步來的;你修道一下子成佛 ,不可能的。禅宗有這個比喻:“千年暗室,一燈照破”,一千年的暗的一個漆黑的房間,一個燈一點,馬上就看得清清楚楚 ——見道很快。看清楚之後,你要收拾那些東西了 ,裏邊的東西要怎麼怎麼地安排了,那就是一步一步來了,不是一下子搞得完的。所以說見道是很快的,修道是要一步一步上去的。

  

  在這十五剎那當中,最初一剎那,苦法忍,這是從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過的境界:無漏法出現了!成聖者了!見了道以上都是聖者,稱聖了。我們現在凡夫 ,凡夫跟聖隔得好遠,中間的關鍵,就是這一剎那。海公上師再再地激勵我們:這一輩子要達到見道。這個要求看起來比即身成佛要低得多,但也很高:這輩子要成聖者,不簡單了。但成了聖者之後,你有把握了,眼睛開了:“法眼淨”;這個空性的眼睛看的時候,不會亂幹了。我們說,最起碼的預流果,就是見了道以後,他還有七返生死,在七返生死之中,即使投生到沒有佛出現的地方,也不會犯戒,就是五戒再也不會犯了。哪怕你把他殺了頭,他也不犯五戒,逼著他犯都不犯的,這個就是道共戒。見了無漏道之後,他天然有防非止惡的功能,叫無漏的道共戒。這個道共戒也就是“聖所愛戒”。我們說四證淨:佛證淨、法證淨、僧證淨、戒證淨,你見了道之後,對佛法僧的道理看得清楚了,親自證到了 ,再也不懷疑叁寶的事情了,對戒也是證到了——無漏戒得到了,再不會說持戒是什麼麻煩事情、不需要、啥東西,這個話不會說了。

  

  (23A)我們現在的人就是煩惱重,持戒就是感到不舒服,這裏也不順,那裏也不安逸,最好把戒改了,不要了,說戒不好。這就是煩惱的習氣在害人。我們以前叫大家少拿點銀錢,“啪……”群起而攻之:什麼錯因果了說了半天,你看看,到底佛叫你拿錢不拿錢?佛是持銀錢戒的,比丘一個錢都不能拿的,沙彌也都不能拿,那你要拿那麼多幹啥呢?叫你少拿一點,還跑掉了 ,你跑好了。你愛錢,做生意更好,做生意賺起來大批大批的,幾萬幾萬的做了;假使做的好的,還幾百萬還會有;如果到海外去,幾億都會有的。這個不是比丘的事情。持戒是感到不舒服的,因爲無始以來都是煩惱習氣,戒就是把你的煩惱習氣除掉,要把你改成一個聖者,那當然不會順你的煩惱的。

  

  你如果跟了煩惱,被煩惱牽著鼻子走的,當然對戒不歡喜。如果你感到煩惱是不好的東西,它害得你無始以來在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裏邊轉,這一輩子要跟煩惱鬥爭了,那你天然會守戒。戒是與煩惱反其道而行之的一個工具。你不要戒的,你不能解脫。前面說戒叫解脫,爲什麼?戒是因,解脫是果;因爲戒有解脫的果,就叫解脫。你如果想解脫,非戒不可;你沒有戒,因沒有,果哪裏來呢?

  

  佛教是緣起論,就是因緣具足才有果出現。最重要的解脫的因——戒不要了,你怎麼感解脫的果呢?解脫是好事情啊,叁惡道、煩惱、痛苦、一切病……全部解脫了,那個不好啊?!你要得如是殊勝的果,你非持戒不可。你說戒不方便,現在時代在改變了、要改了,那你去改好了;改了之後,那你解脫得不了了。戒是佛保證你得解脫的一個保障,你不要的話,那你不要解脫就完了,所以這些都愚癡。現在的人就是不可說,稍微持戒嚴一點點,就感到不舒服,來不及跑掉了。跑掉了你還是害自己,不是害人家,人家還是好好的持戒。

  

  下邊我們再接下去,下邊是個麻煩事情。這又是很難、咬不動的硬骨頭,看你們牙齒好不好?咬不咬得下去?

  

  

  

  

  丁十五 得成就門

  

  從此下第十五,得成就門。依薩婆多宗,若得至生相名得,若得至現在名成就。成就時不名得,得時不名成就。言生相者,在未來世也。論雲:如是已說異熟生等。今應思擇,若有眼界,先不成就,今得成就,亦眼識耶?若眼識界,先不成就,今得成就,亦眼界耶?如是等問,今應略答。頌曰:

  

  眼與眼識界  獨俱得非等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眼與眼識,四句分別。獨俱得非等者,獨是兩單句也,俱得者是俱句也,非者俱非句也。等者,明成就不成就四句也。

  

  “從此下第十五,得成就門”,成就就是得,“得”是十四個不相應裏第一個:得、非得。成就門我們先見見面,“得”先知道一下。你們要參考,就參考第二“根品”裏邊十四個不相應行的得。那也是不好看的,說個老實話,你們去看,恐怕看了個頭頭轉,不曉得看了個啥東西?現在說得成就門,這是一個門。

  

  “依薩婆多宗,若得至生相名得,若得至現在名成就”,在後面:“得謂獲成就”,得有兩種:獲、成就;它這裏,“得”就代替“獲”了。本來“得”是一個總名,它有兩種別相:獲、成就,這裏沒有提“獲”,就以“得”代替了。根據薩婆多宗、有部來說,“得”是什麼?假使一個有情成就一個眼根,就說他得到眼根。開始得到的時候叫“得”;得了以後沒有失掉,一直維持下去的叫“成就”。假如我們說成就一個什麼法,那就是“成就”。開始才起來,那就是“得”;得到之後,不失掉的話,那就是“成就”。

  

  所以說:“若得至生相”,生相是什麼?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生,還沒有住,正在生起來,所以在未來世;住、異是現在世;滅就是過去了,滅掉了。所以就生、住、異、滅來說,四個相:生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