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、住相、異相、滅相,正在生相的時候,就是將要生起來。還沒有到現在世,從未來到現在這個門前,將要跨進這個門前,要進入現在,就是生相。在那個時候,這個法得到了,叫得,或者叫獲。“若得至現在”,從“生”到“住”,已經到現在世,不叫“得”,叫“成就”。“成就時不名得,得時不名成就”,那當然了,“成就”的時候,不能再叫“得”了,因爲它不是生相了。那麼在“得”的時候,還沒有到現世,那不能叫“成就”。這兩個內涵不一樣 ——時間問題。
“言生相者”,什麼叫生相呢?屬于未來世的。我們說生、住、異、滅,生在未來世,住在現在世。生就是從未來進入現在的邊際,屬于未來的。這個意思先把它抓住,還沒有到現在,正要進入現在——生的時候,叫“得”;已經到了現在叫“成就” 。這兩個內涵要記住,然後下邊的四料簡就可以掌握了。
“論雲:如是已說異熟生等”,這是接上邊的五類分別門:異熟生等等。下邊:“今應思擇。若有眼界,先不成就,今得成就,亦眼識耶?”要考慮這些問題了,我們要思惟、抉擇,假使有一種眼界,先沒有成就,現在成就了,是不是眼識也這樣子?眼界、眼識是有聯系的,眼界成就了,是不是眼識也成就了?反過來,假使眼識界先不成就,現在成就了,是不是眼界也這樣子?“如是等問”,這樣一類的問題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很多。“今應略答”,這些問題,現在要回答一下,就是要解決一下。回答很簡單,頌一句話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。這個若不解釋一下,單看個頌,看了還是莫名其妙。
“釋曰:眼與眼識,四句分別”,四料簡:就是眼界成就是不是眼識也成就?眼識成就是不是眼界也成就?這個要用四料簡來講,因爲它互有寬狹,不能一個包一個的——要四句來分別。“獨俱得非等”,“獨”是兩個單句:是甲不是乙,是乙不是甲;“俱”就是兩個都是的;“非”,兩個都不是。
昨天尋伺裏邊也有四料簡,辯了很多,不曉得你們現在搞清楚沒有?在有尋有伺地:欲界初靜慮,對尋伺四料簡。有尋沒有伺,無伺唯尋;有伺沒有尋,無尋唯伺;尋伺都有,有尋有伺;尋伺都沒有,無尋無伺。在欲界初靜慮裏邊,尋伺兩個都有,可以搞四料簡。到了中間禅,就不能四料簡了——只有伺、沒有尋了。所以說有尋有伺的時候,就可以來個四料簡。一個是獨,單的:有尋沒有伺、有伺沒有尋,兩種;另外有尋有伺,兩個都有;然後無尋無伺,兩個都沒有。——這就是尋伺的四料簡。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經常碰到四料簡的。天臺宗用得更多,經常把四料簡拿出來;《俱舍論》裏講的也不少。
這裏是眼根、眼識,來個四料簡。“獨是兩單句也,俱得者是俱句也,非者俱非句也”,“俱”就是俱得——都得。“獨”是一個得,一個不得,兩個單;一個俱;一個非——這是四料簡的格式。“等”,“明成就不成就四句”,得、不得有四句,成就、不成就也有四句;眼識、眼界有四句、八句,耳識、耳界也有四句、八句,這個“等”等了很多東西。
且獨中第一單句,謂得眼不得識。謂生欲界漸得眼根。漸得眼言,意顯胎卵濕生。若是化生,根頓得故。夫論眼根,是異熟無記,唯法俱得,故約漸得,但名得眼。眼識通叁性,有前後俱得,先中有位,已起眼識。今此漸得眼根,是受生已後,識前成就故,故不名得。及無色沒生二叁四靜慮時。生二叁四靜慮,中有初起唯有眼根而無眼識,眼識未起故,故不名得也。
“且獨中第一單句”,他問的問題“是不是這個成就,那個也成就?”這要四料簡,不能一句話解答的。第一句“得眼不得識”,眼根得到,眼識沒有得到。舉個例:“謂生欲界漸得眼根”,欲界的六根——十二因緣裏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這時候眼根才長起來,才叫得眼根。“漸得眼言,意顯胎卵濕生”,化生不是漸的,化生一下子就有了 ,“若是化生,根頓得故”。說“生在欲界漸得眼根”,“漸得”兩個字安了有意思的,指胎生、卵生、濕生,它們的眼根是慢慢長起來的。化生是一生下來根就全了,一下子得,所以“漸得眼根”是欲界的。
“夫論眼根,是異熟無記,唯法俱得,故約漸得,但名得眼”,前面說過眼根是異熟生,是無記的。因有善惡,果唯無記,這是異熟果,無記的。無記的東西只能一個得:法俱得,沒有法前得、法後得。因爲力量不大,只有跟它同時生起的法俱得。法俱得、法前得、法後得,這個講“得”的時候都會講,現在不去管它。“故約漸得,但名得眼”,從“漸得”來說,它得到眼了 ,指法俱得。法前得是沒有生的時候,“得”已經得到了,那就不好說了。所以是從漸得來說,叫得眼。
這個時候眼根得到了,而識呢?“眼識通叁性”,有善、惡、無記,“有前後俱得”,法前得、法後得、法俱得,這個變化大了。因爲通叁性的,有善惡的,就可以法前、法後,因爲力量強。無記的只能“法俱得”—— “法”跟“得”同時的,叫法俱得。“得”在前面是法前得——法在後面,法的前面先有個得。法後得——法生起了,後頭還有“得”。這個以後再說。就是力量強的,通善惡的,才有法前、法後;而力量薄弱的、無記的法,只有法俱得,同時生起的得。同時生起的好說,法前、法後的那就不能安進去了。眼識是通叁性,有法前得、法後得。
“先中有位,已起眼識”,在中有的時候,眼識已經起來了,眼識本來有了。“今此漸得眼根”,是“受生已後,識前成就故,故不名得”,眼根才剛剛生起來,到生相的時候叫得;而眼識在中有的時候已經有了。所以這個時候,只能叫成就,不能叫得。這是第一種“得眼不得識”的例子。
另外一個例子。“及無色沒生二叁四靜慮時”,無色界死掉了,投生到第二、第叁、第四靜慮天的時候,“生二叁四靜慮,中有初起唯有眼根而無眼識,眼識未起故,故不名得也”,因爲無色界沒有眼根,當然也沒有眼識。生到二叁四禅,六根都是全的,所以眼根得到了、生起眼根了,才開始生的時候,叫得眼根。二叁四禅的有情看東西,要借初禅的眼識來看,這時候還沒有去借用,所以說眼識還沒有得。只得到眼根,沒有得眼識,這是第一句。那麼眼識能不能成就呢?無色界沒有眼識的,你到了色界,還沒有借用初禅的眼識,當然還沒有得到。
第二單句,得識不得眼。謂已生二叁四靜慮地,眼識現起。現之言正、起之言生,識在生相名爲現起。此所起識在生相位,正在未來,爾時名得。其眼根在現在,名成就不名得也。
“第二單句,得識不得眼。謂已生二叁四靜慮地,眼識現起”,生到二叁四靜慮了,眼識起了,什麼叫現起?“現之言正,起之言生”,“現”這個字解釋是正,“起”就是生,正生的時候,就是生相了,是生、住、異、滅的生,正在生起來,還沒有到現在,這個叫得。眼識正在起來,那麼得眼識,但是眼根早得到了,不能叫得了。所以說是得眼識,而不得眼根。眼根中有的時候已經有了,到現在是成就了,不能叫得了。這是第二句:得眼識不得眼根。
第叁俱句者,根識俱得。謂無色沒,生欲界及梵世時,欲界梵世,中有初心,根識俱有,爾時名得。
第叁句:既得眼根又得眼識,“根識俱得”。“謂無色沒,生欲界及梵世時,欲界梵世,中有初心,根識俱有,爾時名得”,無色界本來沒有眼根,也沒有眼識,生到欲界——不是二叁四禅,二叁四禅沒有眼識,要借下地的——而生到欲界、初禅,本地就有眼識,等到它投生于中有的時候,眼根也有了,眼識也有了,都是得。以前沒有,才有——在無色界沒有,生到欲界或者梵天,就有眼識,有眼根——正在生的時候就叫得,既得眼根又得眼識,這是俱,兩個都有。
第四俱非句者,謂除前相。
“俱非”,既不得眼識,又不得眼根。“謂除前相”,把前面的排除,余下的都屬于第四類。
頌言等者,等取成就四句:第一句者,成就眼根,不成就眼識。謂生二叁四靜慮地,眼識不起。第二句者,成就眼識,不成就眼根。謂生欲界,未得眼根,及得已失。謂生欲界,必成就識,地法成故。未得眼根者,謂初受胎時也。及得已失者,謂是生後盲人也。既無眼根,故不成就。第叁句者,謂生欲界,得眼不失,及生梵世,若生二叁四靜慮,正見色時,根識俱成就也。第四句者,謂除前相。
“等”就是“得”之後還有“成就”,“成就”也可以作四料簡。這個眼根就“等”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那是一樣的。
“第一句者,成就眼根,不成就眼識,謂生二叁四靜慮地”,二叁四靜慮地,就是二禅天、叁禅天、四禅天。“眼識不起”,它眼根早就成就了,中有的時候已經有了,生起了。而眼識呢?他生到二、叁、四靜慮裏邊,入定不看東西,這個時候眼識沒有起來,眼識不成就。
第二類:“成就眼識,不成就眼根”,第一個我們先要肯定,在欲界裏邊,眼識是肯定成就的,這個“地法成故”——這個欲界的地,這個地,天然如此、法爾如此,決定有識的。你眼睛是否看到東西,看你根壞不壞,識在欲界是決定成就的。謂生欲界的人,識肯定成就,但是眼根不一定成就。“未得眼根”:胎兒還沒有到六處,還在識、名色的時候,就不成就眼根,眼根還沒有生起來了。或者“得已失”,眼根本來是有的,後來壞掉了——瞎子,失掉了不叫成就。“既無眼根,故不成就”,既然眼根還沒有生,或者生了之後壞掉了,那麼眼根不成就。但是識是成就的,欲界裏的人都成就眼識的。
第叁句,既成就眼根,又成就眼識。那就很普遍了,“謂生欲界,得眼不失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