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一慌,实际上就是身体长高了。那是睡眠里边的。
第四种“等持”,那是禅悦为食,这个最养人。有了等持可以不吃饭,而且身体非常好。以前印度外道很多,那些修禅定的婆罗门。欧洲人到印度去探险,到山上看到一个山洞,有人坐在里边入定,身上蜘蛛网了、灰尘了,看上去至少有几百年了。他们考古学家会考嘛,这样子的灰尘,看起来至少几百年以上的。而那个人入定了,胖胖的,身体很滋润。他们看了很奇怪,就把他抬下来。他入定了,你轻轻一抬,他也没有感觉——昨天我们讲过了,入定的时候,他不是先作意好的一些动作,他是不大在意的,他不感觉的。他们用很细微的动作把他抬下来,到地面是来,后来他出定了。出定之后,他说你几百年了,没吃东西,最好的饮食给他吃。吃到后来反而瘦下去了。什么原因啊?在定中有禅悦为食,维持他的身体,出了定之后,这个禅定的力量不够了,单是靠人间的饮食当然撑不住,他那么大年纪了,几百岁以上了,最好的饮食给他吃,他反而要瘦下去。这就是说,禅定的滋养,超过我们人间的饮食。
总的来说,能够长养的四种:饮食、涂洗、睡眠、等持。涂洗是属于饮食的,属于段食里边的,虽然它不是吃下去,但是属于细的段食。“此四胜缘,资益五根,长小令大,养瘦令肥,名所长养”,用这个能长养的四个殊胜的因缘,把五根,小的长大、瘦的养肥,这个五根就是所长养的。“能长养通三性”,这四种能长养,善、恶、无记都有;所长养的无记,五根是异熟报,一定是无记性的。
“今五类门,取所长养也”,在五类门里边,我们取所长养的。我们说有异熟生的五根,也有所长养的五根,就是异熟生没有包完,还要所长养摆进去。所长养的说了,异熟生的说了;除了所长养,除了异熟生,还有没有其他的五根?没有了。所以等流性就不说了。
声无异熟生者。声有二类:一则等流,二所长养。无异熟生者,夫异熟色,任运而起,声随欲转,有间断故,无异熟生。
下边是“声无异熟生”。五根是异熟生,声有没有异熟生的?没有。声有二类 :一是“等流”,一是“长养”,而没有异熟生。为什么没有异熟生?“夫异熟色,任运而起,声随欲转,有间断故,无异熟生”,异熟生就是报得的东西——异熟报的东西。“任运而起”,你不要作意的,它自己就生出来了,中间不会断的。你不会说,你这个五根今天养下来了,明天没有了 ,过了两天又来了,不可能的。而声音却不是的,你要说话了,声音就有了,你不说话就没有了;不是“任运而起”的,要说话的欲起了,才有;那不是异熟生。
因为异熟生的定义,就是“任运而起”。异熟生的心法不是的,异熟生的心法不是尽生起的,要想起来才有。凡是属于色的、物质一类的异熟生,决定是任运而起,你不要作意的,它自己就生了。声音是属于色法,假使是异熟生,也要任运而起,不要你起心动念它自己就能生,就在那个声音——这个不可能:小孩子生下来,身上尽发“无线电”,经常在响的,没有的。他总是感到不舒服了,哭:“哇哇……”声音有了,高兴了,笑笑,睡熟了没声音。这不是异熟生。
八无碍等流,亦异熟生性者,七心法界,无积集故,名八无碍,此有等流、异熟生性。若从同类、遍行因生,名等流性。从异熟因所引生者,名异熟生。非积集故,无所长养。
“八无碍等流,亦异熟生性”,八无碍:七心界、法界。这不是极微所成的,没有积集性的,这八个叫无碍。我们说什么叫碍?前面讲过,碍就是障碍,就是极微积起来,有障碍性的。这八个界,没有障碍的,不是积聚的,不是物质性的东西,叫八无碍;就是心王、心所、包括那些不相应行等等,它们都是无碍的。
这些有等流性、也有异熟性。从同类因、遍行因生的,叫等流性。大家知道,因果相同的,同类因。六因里边还有个遍行因,有十一个烦恼,它烦恼生烦恼,就叫遍行因,也是跟同类因一样的,是特殊的同类因。遍行因也好、同类因也好,它生的果是跟因相等的、相同的,有等流性。“从异熟因所引生者”,过去业报所感的,这个也叫异熟生。因为它不能积集,所以没有所长养性。所长养性就是小的长大,瘦的令肥,都是积起来的。小的积多了就长大了 ,瘦的营养增加了就长胖了,也是积聚起来了。这八个无碍界没有积聚的,所以没有所长养性。
余三者,余谓余四色香味触,此四是前眼等五根,及八无碍外,名之为余。此之余四,通三类也。有异熟因,有所长养,有等流性。
“余三”。“余”,前面的除掉,还余下的:色、香、味、触。这四个东西,是“前眼等五根,及八无碍外”,还除一个声;五根、八无碍、一个声,十四。十八界除了十四,还有四个:色、香、味、触,“名之为余”。“此之余四,通三类也”,这四个通三类:异熟生的、有所长养的、有等流性的。
前面三个是普遍的。下边两个是特殊的:
实唯法者,无为名实,非四相迁,体坚实故,此法界摄; 故唯法界独名有实。
“实唯法者,无为名实”,为什么叫实?“非四相迁,体坚实故”,因为无为法不是生、住、异、灭可以迁流的,那就是比较实在的、坚实的,叫实。无为的、有实性的东西,只有法界有。为什么法界有?法界有无为法嘛;除了法界之外,没有无为法了。所以说:“唯法界独名有实”。
剎那唯后三者,意、法、意识名为后三,唯此三界,有一剎那。谓见道初心,苦法忍品,唯有此一剎那心,究竟不从同类因生,非等流故,名一剎那。余有为法,无非等流。苦忍相应心,名意界意识界也;望后名意,望前名意识也。受等俱起法,名为法界。
“剎那唯后三”,剎那只有后三界有,意、法、意识叫“后三”,这个经常碰到。凡是说到“后三”就要知道,就是六根里边的意根、意界,六识里边的意识界,六尘里边的法尘、法界,这是后三,经常要碰到的。这三界有“一剎那”性。
什么叫一剎那?“谓见道初心,苦法忍品”,第一次见道第一个出来的法叫“苦法忍”;苦法忍一出来,“苦法智”马上要来了 。只有一剎那,这一剎那心呢,“究竟不从同类因生”,它是无漏的。我们众生无始以来是有漏的;这个是“究竟”、绝对地不从同类因生,不是等流性,叫一剎那。因为世界上一切法,都不同于这一个法的。这是划时代的:从无始以来老众生都是有漏,一直到见道的第一剎那,无漏法来了,那是把整个前后判了两半。前面是凡夫,后来就是圣者,所以这一剎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“余有为法,无非等流”,有为法,无始以来都经过的,都是等流,相同的等流果都有。“苦忍相应心,名意界、意识界也”,这个苦忍是慧心所,跟它相应的心王叫意、意识界。那么什么叫意、意识界呢?“望后名意,望前名意识也”,我们说“无间灭为意”,意已经灭掉了,怎么还跟苦法忍相应呢?这个话有点奇怪,所以他给你解释一下:“望后名意,望前名意识”,对后边要生的意识来说就叫意,对前面的来说这个叫意识。一个望前、一个望后,反正就是一个东西。“受等俱起法,名为法界”,那么它不但是心王 ,还有其他的心所法,就是法界里边有。
这个我们还要补充。我们的表:五类分别门。前面是总结一下,看起来清楚一些。补充后面的,见道。五类分别门还是念一下。
五类分别门
1.异热生:业所感得,名异熟生。
(1)异熟因所生,名异熟生。
(2)谓所造业,至得果时,变而能熟,故名异熟,果从彼生,名异熟生。
(3)果是无记,因是善恶,彼所得果,与因别类,名之为异,复是所熟,故名异熟。
异熟即生,名异熟生。
(4)果名异熟,今于因上假立果名。因名异熟,有异熟故。果从异熟因生,名异熟生。
“异熟生”,什么叫异熟生?业所感得的果,叫异熟生。那么它有四个解释。一、“异熟因所生”,叫异熟生。二、“谓所造业”,到得果的时候,它要变,而且能成熟,这个业就叫异熟,“果从彼生”,这个异熟所生的果叫异熟生。三、果是无记的,因是有善恶的,“彼所得果,与因别类,名之为异,复是所熟”,这个果跟因不一样的,叫异。又是因所成熟的,叫熟,那么就叫异熟,异熟就是果,那么异熟就是它所生的,就叫异熟生;所生的,就是这个异熟。四、“果名异熟,今于因上”,本来果是异熟,就是第三个了。现在这个第四,因叫异熟,为什么?因将来有这个果的财,所以因叫异熟,有异熟果,有财释。异熟是因,果从异熟因生的,叫异熟生。这四个意思,就前面的总结一下。
2.所长养:因饮食等,长小令大,长瘦令肥,名所长养。能长养有四,一饮食;二资助,如涂洗等;三睡眠;四等持。此四胜缘,资益五根,能通三性,所唯无记。
“所长养:因饮食等,长小令大,长瘦令肥,名所长养”,这个要知道,饮食等是能长养,五根是所长养。能长养的有四种,饮食、资助——涂洗、睡眠、等持,“此四胜缘,资益五根”。能长养通三性,所长养的唯是无记。
3.等流性:同类,遍行因生,名等流性。
等流性:同类、遍行因所生的,名等流性。
4.有实事:无为名实,非四相迁,体坚实故,名有实事。
有实事:“无为名实”,实就是无为,“非四相迁”,为什么叫实呢?不是四相有迁流的,体是坚实的,叫实。哪个界有实事呢?就是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