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8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一慌,實際上就是身體長高了。那是睡眠裏邊的。

  

  第四種“等持”,那是禅悅爲食,這個最養人。有了等持可以不吃飯,而且身體非常好。以前印度外道很多,那些修禅定的婆羅門。歐洲人到印度去探險,到山上看到一個山洞,有人坐在裏邊入定,身上蜘蛛網了、灰塵了,看上去至少有幾百年了。他們考古學家會考嘛,這樣子的灰塵,看起來至少幾百年以上的。而那個人入定了,胖胖的,身體很滋潤。他們看了很奇怪,就把他擡下來。他入定了,你輕輕一擡,他也沒有感覺——昨天我們講過了,入定的時候,他不是先作意好的一些動作,他是不大在意的,他不感覺的。他們用很細微的動作把他擡下來,到地面是來,後來他出定了。出定之後,他說你幾百年了,沒吃東西,最好的飲食給他吃。吃到後來反而瘦下去了。什麼原因啊?在定中有禅悅爲食,維持他的身體,出了定之後,這個禅定的力量不夠了,單是靠人間的飲食當然撐不住,他那麼大年紀了,幾百歲以上了,最好的飲食給他吃,他反而要瘦下去。這就是說,禅定的滋養,超過我們人間的飲食。

  

  總的來說,能夠長養的四種:飲食、塗洗、睡眠、等持。塗洗是屬于飲食的,屬于段食裏邊的,雖然它不是吃下去,但是屬于細的段食。“此四勝緣,資益五根,長小令大,養瘦令肥,名所長養”,用這個能長養的四個殊勝的因緣,把五根,小的長大、瘦的養肥,這個五根就是所長養的。“能長養通叁性”,這四種能長養,善、惡、無記都有;所長養的無記,五根是異熟報,一定是無記性的。

  

  “今五類門,取所長養也”,在五類門裏邊,我們取所長養的。我們說有異熟生的五根,也有所長養的五根,就是異熟生沒有包完,還要所長養擺進去。所長養的說了,異熟生的說了;除了所長養,除了異熟生,還有沒有其他的五根?沒有了。所以等流性就不說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聲無異熟生者。聲有二類:一則等流,二所長養。無異熟生者,夫異熟色,任運而起,聲隨欲轉,有間斷故,無異熟生。

  

  下邊是“聲無異熟生”。五根是異熟生,聲有沒有異熟生的?沒有。聲有二類 :一是“等流”,一是“長養”,而沒有異熟生。爲什麼沒有異熟生?“夫異熟色,任運而起,聲隨欲轉,有間斷故,無異熟生”,異熟生就是報得的東西——異熟報的東西。“任運而起”,你不要作意的,它自己就生出來了,中間不會斷的。你不會說,你這個五根今天養下來了,明天沒有了 ,過了兩天又來了,不可能的。而聲音卻不是的,你要說話了,聲音就有了,你不說話就沒有了;不是“任運而起”的,要說話的欲起了,才有;那不是異熟生。

  

  因爲異熟生的定義,就是“任運而起”。異熟生的心法不是的,異熟生的心法不是盡生起的,要想起來才有。凡是屬于色的、物質一類的異熟生,決定是任運而起,你不要作意的,它自己就生了。聲音是屬于色法,假使是異熟生,也要任運而起,不要你起心動念它自己就能生,就在那個聲音——這個不可能:小孩子生下來,身上盡發“無線電”,經常在響的,沒有的。他總是感到不舒服了,哭:“哇哇……”聲音有了,高興了,笑笑,睡熟了沒聲音。這不是異熟生。

  

  

  

  

  八無礙等流,亦異熟生性者,七心法界,無積集故,名八無礙,此有等流、異熟生性。若從同類、遍行因生,名等流性。從異熟因所引生者,名異熟生。非積集故,無所長養。

  

  “八無礙等流,亦異熟生性”,八無礙:七心界、法界。這不是極微所成的,沒有積集性的,這八個叫無礙。我們說什麼叫礙?前面講過,礙就是障礙,就是極微積起來,有障礙性的。這八個界,沒有障礙的,不是積聚的,不是物質性的東西,叫八無礙;就是心王、心所、包括那些不相應行等等,它們都是無礙的。

  

  這些有等流性、也有異熟性。從同類因、遍行因生的,叫等流性。大家知道,因果相同的,同類因。六因裏邊還有個遍行因,有十一個煩惱,它煩惱生煩惱,就叫遍行因,也是跟同類因一樣的,是特殊的同類因。遍行因也好、同類因也好,它生的果是跟因相等的、相同的,有等流性。“從異熟因所引生者”,過去業報所感的,這個也叫異熟生。因爲它不能積集,所以沒有所長養性。所長養性就是小的長大,瘦的令肥,都是積起來的。小的積多了就長大了 ,瘦的營養增加了就長胖了,也是積聚起來了。這八個無礙界沒有積聚的,所以沒有所長養性。

  

  

  

  

  余叁者,余謂余四色香味觸,此四是前眼等五根,及八無礙外,名之爲余。此之余四,通叁類也。有異熟因,有所長養,有等流性。

  

  “余叁”。“余”,前面的除掉,還余下的:色、香、味、觸。這四個東西,是“前眼等五根,及八無礙外”,還除一個聲;五根、八無礙、一個聲,十四。十八界除了十四,還有四個:色、香、味、觸,“名之爲余”。“此之余四,通叁類也”,這四個通叁類:異熟生的、有所長養的、有等流性的。

  

  前面叁個是普遍的。下邊兩個是特殊的:

  

  

  

  

  實唯法者,無爲名實,非四相遷,體堅實故,此法界攝; 故唯法界獨名有實。

  

  “實唯法者,無爲名實”,爲什麼叫實?“非四相遷,體堅實故”,因爲無爲法不是生、住、異、滅可以遷流的,那就是比較實在的、堅實的,叫實。無爲的、有實性的東西,只有法界有。爲什麼法界有?法界有無爲法嘛;除了法界之外,沒有無爲法了。所以說:“唯法界獨名有實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剎那唯後叁者,意、法、意識名爲後叁,唯此叁界,有一剎那。謂見道初心,苦法忍品,唯有此一剎那心,究竟不從同類因生,非等流故,名一剎那。余有爲法,無非等流。苦忍相應心,名意界意識界也;望後名意,望前名意識也。受等俱起法,名爲法界。

  

  “剎那唯後叁”,剎那只有後叁界有,意、法、意識叫“後叁”,這個經常碰到。凡是說到“後叁”就要知道,就是六根裏邊的意根、意界,六識裏邊的意識界,六塵裏邊的法塵、法界,這是後叁,經常要碰到的。這叁界有“一剎那”性。

  

  什麼叫一剎那?“謂見道初心,苦法忍品”,第一次見道第一個出來的法叫“苦法忍”;苦法忍一出來,“苦法智”馬上要來了 。只有一剎那,這一剎那心呢,“究竟不從同類因生”,它是無漏的。我們衆生無始以來是有漏的;這個是“究竟”、絕對地不從同類因生,不是等流性,叫一剎那。因爲世界上一切法,都不同于這一個法的。這是劃時代的:從無始以來老衆生都是有漏,一直到見道的第一剎那,無漏法來了,那是把整個前後判了兩半。前面是凡夫,後來就是聖者,所以這一剎那有特別重要的意義。

  

  “余有爲法,無非等流”,有爲法,無始以來都經過的,都是等流,相同的等流果都有。“苦忍相應心,名意界、意識界也”,這個苦忍是慧心所,跟它相應的心王叫意、意識界。那麼什麼叫意、意識界呢?“望後名意,望前名意識也”,我們說“無間滅爲意”,意已經滅掉了,怎麼還跟苦法忍相應呢?這個話有點奇怪,所以他給你解釋一下:“望後名意,望前名意識”,對後邊要生的意識來說就叫意,對前面的來說這個叫意識。一個望前、一個望後,反正就是一個東西。“受等俱起法,名爲法界”,那麼它不但是心王 ,還有其他的心所法,就是法界裏邊有。

  

  這個我們還要補充。我們的表:五類分別門。前面是總結一下,看起來清楚一些。補充後面的,見道。五類分別門還是念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五類分別門

  

  1.異熱生:業所感得,名異熟生。

  

  (1)異熟因所生,名異熟生。

  

  (2)謂所造業,至得果時,變而能熟,故名異熟,果從彼生,名異熟生。

  

  (3)果是無記,因是善惡,彼所得果,與因別類,名之爲異,複是所熟,故名異熟。

  

  異熟即生,名異熟生。

  

  (4)果名異熟,今于因上假立果名。因名異熟,有異熟故。果從異熟因生,名異熟生。

  

  “異熟生”,什麼叫異熟生?業所感得的果,叫異熟生。那麼它有四個解釋。一、“異熟因所生”,叫異熟生。二、“謂所造業”,到得果的時候,它要變,而且能成熟,這個業就叫異熟,“果從彼生”,這個異熟所生的果叫異熟生。叁、果是無記的,因是有善惡的,“彼所得果,與因別類,名之爲異,複是所熟”,這個果跟因不一樣的,叫異。又是因所成熟的,叫熟,那麼就叫異熟,異熟就是果,那麼異熟就是它所生的,就叫異熟生;所生的,就是這個異熟。四、“果名異熟,今于因上”,本來果是異熟,就是第叁個了。現在這個第四,因叫異熟,爲什麼?因將來有這個果的財,所以因叫異熟,有異熟果,有財釋。異熟是因,果從異熟因生的,叫異熟生。這四個意思,就前面的總結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2.所長養:因飲食等,長小令大,長瘦令肥,名所長養。能長養有四,一飲食;二資助,如塗洗等;叁睡眠;四等持。此四勝緣,資益五根,能通叁性,所唯無記。

  

  “所長養:因飲食等,長小令大,長瘦令肥,名所長養”,這個要知道,飲食等是能長養,五根是所長養。能長養的有四種,飲食、資助——塗洗、睡眠、等持,“此四勝緣,資益五根”。能長養通叁性,所長養的唯是無記。

  

  

  

  

  3.等流性:同類,遍行因生,名等流性。

  

  等流性:同類、遍行因所生的,名等流性。

  

  

  

  

  4.有實事:無爲名實,非四相遷,體堅實故,名有實事。

  

  有實事:“無爲名實”,實就是無爲,“非四相遷”,爲什麼叫實呢?不是四相有遷流的,體是堅實的,叫實。哪個界有實事呢?就是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