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8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些。

  

  一个半颂回答:“颂曰:内五有熟养,声无异熟生,八无碍等流,亦异熟生性,余三实唯法,剎那唯后三”,“内五”,五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个有异熟生、所长养。“声”没有异熟生的。“八无碍”:七心界、法界,这是心法、法尘,没有物质的,不是极微所成的,叫八无碍,它有“等流”性、也有“异熟生”性。“余”:内五、声、八无碍除掉,余下的,“三种”都有。“实”,有实事;只有法界有,“唯法”。“剎那”,一剎那;只有后三界:意界、法界、意识界才有。因为剎那是无漏的,只有后三界有。为什么无漏的只能后三界有,哪个颂能背下来?“意法意识通,所余唯有漏”,只有最后三界通无漏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内五有熟养者,眼等五根,唯通二类,有异熟生及所长养。业所感得,名异熟生。于现在世,因饮食等,长小令大,养瘦令肥,名所长养。 

  

  “释曰:内五有熟养者”,“眼等五根”是内五,因为属于我们身上的,是内。它通二类:一个是异熟生,一个是所长养;“有异熟生及所长养”。什么叫异熟生?“业所感得,名异熟生”,我们的业:善、恶业,所感到的果,叫异熟生。“于现在世,因饮食等,长小令大,养瘦令肥,名所长养”,异熟生是隔世的,但是所长养是现世的。“等”,还有阳光、涂洗等等。因为饮食等等,可以使得小的养大,瘦的令肥,胖起来。这个是长养,那是营养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等五根,体非无为,不名有实。又非苦忍初心,不名一剎那。

  

  “实”就是法界里的无为法,它是“有实事”,是实实在在的,其他都是要变化的。否定了,“实”没有。

  

  一剎那是苦法忍的初心,这个以后再说。又不是苦法忍的初心,所以也不能叫一剎那。五类里边只有两类。那么第三类等流性能不能有?就问这个问题。

  

  

  

  

  问:眼等五根,同类因生,有等流性,何故不言通等流耶?

  

  答:五类明义,体各不同,互不相摄。

  

  “眼等五根,同类因生”,它同类的生同类的东西,应当有等流性。“何故不言通等流耶?”既然它同类的可以生同类的,有等流性的。那么为什么不说有等流性? 因为这五类,它们的意义呢,体各不一样的,互不相摄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若眼等五根,异熟生摄不尽者,方立长养摄。若此二类摄不尽者,方立等流。今此二类摄根总尽,其眼等五根,离二类外更无别有眼等根性,故不立等流。虽眼等内亦有等流,离异熟性及所长养,无别性故所以不说。

  

  这个你们看了之后,体会怎么样?我们说这样子,凡是异熟生摄不完的,那么所长养来摄。假使异熟生、所长养还摄不完的、还有多的,再立等流。

  

  五根,除了异熟生、所长养的以外,没有了。虽然也有等流性,没有单是等流性的,就不立了,就包在里边了。所以说等流性虽然是有,因为异熟生跟所长养把五根都包完了——就是说,不是异熟生、不是所长养的五根没有,那么就不要安立等流性。因为等流性包了它们里边 ,不另外立名字。“虽眼等内亦有等流”, 但是这个等流,离开异熟生及所长养,没有了。因为单独的等流没有,所以等流就不立了,“所以不说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异熟生义,论有四解:一云异熟因所生,名异熟生。如牛所驾车名言牛车,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说。此解异熟,或属因或属果,若属因者,异熟即因,名异熟因,持业释也。若属果者,异熟之因,名异熟因,依主释也。若言异熟生,唯依主释,谓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,略去因所二字,但言异熟生,如言牛车略去所驾二字也。 

  

  什么叫异熟生?“论有四解”,《俱舍论》有四个解释,我们一个一个说。

  

  “一异熟因所生,名异熟生”,异熟因所生的,叫异熟生。“如牛所驾车名言牛车,略去中言”,略去中间“所驾”两个字。那么“异熟因所生”,“因所”两个字也把它省掉,叫异熟生,“故作如是说”。这个解释,“异熟或属因或属果”。异熟这两个字可以属因,也可以属果。假使异熟属因,异熟就是因,异熟因是持业释。这个异熟因所生的,异熟生是果。假使异熟本身是果,异熟之因叫异熟因。这个因是异熟的因,就是果的因,那是依主释。因不是异熟,异熟是果,因是因;异熟的因,依主释。不管你是前面那个也好、后面那个也好,“异熟生唯依主释”,是异熟因所生的,那就是依主释。“谓异熟因所生名异熟生”,略去“因所”两个字,异熟生。这个是依了异熟因而来的、所生的,所以是依主释。“但言异熟生,如言牛车略去所驾二字”,这讲的很道地,把比喻跟法配起来说,哪个略掉哪几个字,也给你说出来了。

  

  这是第一个解:异熟因所生的叫异熟生。管你异熟是果也好、异熟是因也好,异熟因都是因,异熟因就是业,所造的业感的果就是异熟生——异熟报。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解云:或所造业,至得果时,变而能熟,故名异熟,果从彼生,名异熟生。谓所造业,未至得果,起取果用。至得果时,起与果用。此与果用,与前取果用异故,名之为变。变即是异,是能熟故,名异熟。异即是熟,故名异熟,持业释也。果从彼生,名异熟生,异熟之生,依主释也。此解意,异熟在因,生属果也。 

  

  第二个:“或所造业,至得果时,变而能熟,故名异熟”,所造的业得果的时候,它要变化而且能够成熟;一方面要改变,一方面要成熟,叫异熟。异就是变,熟就是成熟了。“果从彼生,名异熟生”,这个异熟就是指的业,这个业为什么叫异熟呢?它到得果的时候,要变的、而且要成熟的,这个业叫异熟。那么异熟所生的果——业的果,叫异熟生。

  

  “谓所造业,未至得果,起取果用。至得果时,起与果用,此与果用,与前取果,用异故,名之为变。变即是异,是能熟故,名异熟”,这里就是说一个业,它感果的时候,这后边业品要讲。一个是取果,做一个因,将来能感那个果。到真正要感果的时候,给它一把力,把果生起来——与果。这两个你们翻后边“业品”就有,很详细,现在不知道也可以,大概意思知道。就是开始的时候、没有得果的时候是取果,把果引起来;到后来得果的时候,把果生出来,叫与果。这两个,前面是取果,后面是与果,作用不一样,叫变异。因为作用不一样,变掉了,变就是异。一方面业到果的时候,它就成熟、成果。一方面要变、一方面要成熟,叫异熟。“异”当下就是“熟”,一个东西,都是业,“故名异熟,持业释也”。“果从彼生”,异熟就是业,果从业生的,叫异熟生。异熟之生,是依主释。(22B)“此解意”,这个意思就是说,“异熟在因”,业就叫异熟;“生”就是异熟因生的东西,当然是果。那么第二解释,他把异、熟两个字强调地给你讲了一下,意思还是差不多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解云:彼所得果与因别类,而是所熟故名异熟。此解意,果是无记,因是善恶,故言与因别类,名之为异,复是所熟,异熟即生,持业释也。 

  

  第三个解释:“彼所得果与因别类,而是所熟故名异熟”,从因果来看,所感的果跟因不是同类的,而且是因所成熟的,叫异熟。这个异熟就跟因不一样:果唯无记、因有善恶,不是同类的。“此解意”,这个解释的意思,果是无记,因决定是善恶的。凡是异熟因决定是善恶,无记的不感异熟果,可是感的果却是无记的。“故言与因别类,名之为异”,这个异就是跟因不一样。“复是所熟”,这个果又是这个因所成熟的,异熟因能够成熟这个果。异熟就是生,持业释。这里异熟是果,这个异熟跟因不一样叫“异”,而是因所成熟叫“熟”,当下所生的东西就是异熟,这是持业释,异熟就是生。这第三个解释强调因跟果是不同类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解云:或于因上,假立果名。此解意:果名异熟,同第二解。因非异熟,而今因名异熟者,此于因上立果名故。因名异熟,有异熟故,是有财释也。果从异熟因生名异熟生,异熟之生依主释也。

  

  第四个解释:“或于因上,假立果名”,这个“果名异熟”,同第二解释一样。“因非异熟”,因本来不叫异熟,现在因叫异熟是于因上安果的名字,有财释了。“因名异熟,有异熟故”,因为它将来要感异熟果的。这个因本来不叫异熟,因为它有这个异熟果,所以叫异熟,有财释。“果从异熟因生”,这个异熟就是指因。它虽然安的果上名字呢,本身就是因。那么这个从异熟因所生的,那就是异熟生了。是异熟之生,还是依主释。

  

  讲了很多,我们回忆一下《基本三学》的:“异时而熟”、“异类而熟”、“变异而熟”,还是超不过这三个意思。这三个意思,异熟的内涵都包完了。这是异熟生,讲了四个解释。从四个里边可以把意思都透露出来,一个就不完整了。

  

  

  

  所长养者,且能长养,有其四种:一则饮食,二者资助如涂洗也,三睡眠,四等持。此四胜缘,资益五根,长小令大,养瘦令肥,名所长养。能长养通三性,所长养唯无记。今五类门,取所长养也。 

  

  第二个:“所长养”。有所长养,还有个能长养,“且能长养,有其四种”,能长养的有四个种类。

  

  第一是“饮食”,是我们吃的饮食。第二“资助”,就是涂洗之类的。我们说涂洗、洗温泉浴、晒太阳等等,对身体有好处,这个现在科学证明了。这个属于能长养的。第三“睡眠”,睡眠对我们身体有长养;如果你不睡觉,那你恐怕身体受不了的。你们可以回忆小孩子的时候,身体长高一般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,那时候最容易做的梦就是从山上掉下来,高处掉下来,这么一震。这一震什么意思?就是身体一下子长大了,你心里反应就是这么一震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