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8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些。

  

  一個半頌回答:“頌曰:內五有熟養,聲無異熟生,八無礙等流,亦異熟生性,余叁實唯法,剎那唯後叁”,“內五”,五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個有異熟生、所長養。“聲”沒有異熟生的。“八無礙”:七心界、法界,這是心法、法塵,沒有物質的,不是極微所成的,叫八無礙,它有“等流”性、也有“異熟生”性。“余”:內五、聲、八無礙除掉,余下的,“叁種”都有。“實”,有實事;只有法界有,“唯法”。“剎那”,一剎那;只有後叁界: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才有。因爲剎那是無漏的,只有後叁界有。爲什麼無漏的只能後叁界有,哪個頌能背下來?“意法意識通,所余唯有漏”,只有最後叁界通無漏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內五有熟養者,眼等五根,唯通二類,有異熟生及所長養。業所感得,名異熟生。于現在世,因飲食等,長小令大,養瘦令肥,名所長養。 

  

  “釋曰:內五有熟養者”,“眼等五根”是內五,因爲屬于我們身上的,是內。它通二類:一個是異熟生,一個是所長養;“有異熟生及所長養”。什麼叫異熟生?“業所感得,名異熟生”,我們的業:善、惡業,所感到的果,叫異熟生。“于現在世,因飲食等,長小令大,養瘦令肥,名所長養”,異熟生是隔世的,但是所長養是現世的。“等”,還有陽光、塗洗等等。因爲飲食等等,可以使得小的養大,瘦的令肥,胖起來。這個是長養,那是營養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等五根,體非無爲,不名有實。又非苦忍初心,不名一剎那。

  

  “實”就是法界裏的無爲法,它是“有實事”,是實實在在的,其他都是要變化的。否定了,“實”沒有。

  

  一剎那是苦法忍的初心,這個以後再說。又不是苦法忍的初心,所以也不能叫一剎那。五類裏邊只有兩類。那麼第叁類等流性能不能有?就問這個問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眼等五根,同類因生,有等流性,何故不言通等流耶?

  

  答:五類明義,體各不同,互不相攝。

  

  “眼等五根,同類因生”,它同類的生同類的東西,應當有等流性。“何故不言通等流耶?”既然它同類的可以生同類的,有等流性的。那麼爲什麼不說有等流性? 因爲這五類,它們的意義呢,體各不一樣的,互不相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若眼等五根,異熟生攝不盡者,方立長養攝。若此二類攝不盡者,方立等流。今此二類攝根總盡,其眼等五根,離二類外更無別有眼等根性,故不立等流。雖眼等內亦有等流,離異熟性及所長養,無別性故所以不說。

  

  這個你們看了之後,體會怎麼樣?我們說這樣子,凡是異熟生攝不完的,那麼所長養來攝。假使異熟生、所長養還攝不完的、還有多的,再立等流。

  

  五根,除了異熟生、所長養的以外,沒有了。雖然也有等流性,沒有單是等流性的,就不立了,就包在裏邊了。所以說等流性雖然是有,因爲異熟生跟所長養把五根都包完了——就是說,不是異熟生、不是所長養的五根沒有,那麼就不要安立等流性。因爲等流性包了它們裏邊 ,不另外立名字。“雖眼等內亦有等流”, 但是這個等流,離開異熟生及所長養,沒有了。因爲單獨的等流沒有,所以等流就不立了,“所以不說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異熟生義,論有四解:一雲異熟因所生,名異熟生。如牛所駕車名言牛車,略去中言故作如是說。此解異熟,或屬因或屬果,若屬因者,異熟即因,名異熟因,持業釋也。若屬果者,異熟之因,名異熟因,依主釋也。若言異熟生,唯依主釋,謂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,略去因所二字,但言異熟生,如言牛車略去所駕二字也。 

  

  什麼叫異熟生?“論有四解”,《俱舍論》有四個解釋,我們一個一個說。

  

  “一異熟因所生,名異熟生”,異熟因所生的,叫異熟生。“如牛所駕車名言牛車,略去中言”,略去中間“所駕”兩個字。那麼“異熟因所生”,“因所”兩個字也把它省掉,叫異熟生,“故作如是說”。這個解釋,“異熟或屬因或屬果”。異熟這兩個字可以屬因,也可以屬果。假使異熟屬因,異熟就是因,異熟因是持業釋。這個異熟因所生的,異熟生是果。假使異熟本身是果,異熟之因叫異熟因。這個因是異熟的因,就是果的因,那是依主釋。因不是異熟,異熟是果,因是因;異熟的因,依主釋。不管你是前面那個也好、後面那個也好,“異熟生唯依主釋”,是異熟因所生的,那就是依主釋。“謂異熟因所生名異熟生”,略去“因所”兩個字,異熟生。這個是依了異熟因而來的、所生的,所以是依主釋。“但言異熟生,如言牛車略去所駕二字”,這講的很道地,把比喻跟法配起來說,哪個略掉哪幾個字,也給你說出來了。

  

  這是第一個解:異熟因所生的叫異熟生。管你異熟是果也好、異熟是因也好,異熟因都是因,異熟因就是業,所造的業感的果就是異熟生——異熟報。這是第一個解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解雲:或所造業,至得果時,變而能熟,故名異熟,果從彼生,名異熟生。謂所造業,未至得果,起取果用。至得果時,起與果用。此與果用,與前取果用異故,名之爲變。變即是異,是能熟故,名異熟。異即是熟,故名異熟,持業釋也。果從彼生,名異熟生,異熟之生,依主釋也。此解意,異熟在因,生屬果也。 

  

  第二個:“或所造業,至得果時,變而能熟,故名異熟”,所造的業得果的時候,它要變化而且能夠成熟;一方面要改變,一方面要成熟,叫異熟。異就是變,熟就是成熟了。“果從彼生,名異熟生”,這個異熟就是指的業,這個業爲什麼叫異熟呢?它到得果的時候,要變的、而且要成熟的,這個業叫異熟。那麼異熟所生的果——業的果,叫異熟生。

  

  “謂所造業,未至得果,起取果用。至得果時,起與果用,此與果用,與前取果,用異故,名之爲變。變即是異,是能熟故,名異熟”,這裏就是說一個業,它感果的時候,這後邊業品要講。一個是取果,做一個因,將來能感那個果。到真正要感果的時候,給它一把力,把果生起來——與果。這兩個你們翻後邊“業品”就有,很詳細,現在不知道也可以,大概意思知道。就是開始的時候、沒有得果的時候是取果,把果引起來;到後來得果的時候,把果生出來,叫與果。這兩個,前面是取果,後面是與果,作用不一樣,叫變異。因爲作用不一樣,變掉了,變就是異。一方面業到果的時候,它就成熟、成果。一方面要變、一方面要成熟,叫異熟。“異”當下就是“熟”,一個東西,都是業,“故名異熟,持業釋也”。“果從彼生”,異熟就是業,果從業生的,叫異熟生。異熟之生,是依主釋。(22B)“此解意”,這個意思就是說,“異熟在因”,業就叫異熟;“生”就是異熟因生的東西,當然是果。那麼第二解釋,他把異、熟兩個字強調地給你講了一下,意思還是差不多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解雲:彼所得果與因別類,而是所熟故名異熟。此解意,果是無記,因是善惡,故言與因別類,名之爲異,複是所熟,異熟即生,持業釋也。 

  

  第叁個解釋:“彼所得果與因別類,而是所熟故名異熟”,從因果來看,所感的果跟因不是同類的,而且是因所成熟的,叫異熟。這個異熟就跟因不一樣:果唯無記、因有善惡,不是同類的。“此解意”,這個解釋的意思,果是無記,因決定是善惡的。凡是異熟因決定是善惡,無記的不感異熟果,可是感的果卻是無記的。“故言與因別類,名之爲異”,這個異就是跟因不一樣。“複是所熟”,這個果又是這個因所成熟的,異熟因能夠成熟這個果。異熟就是生,持業釋。這裏異熟是果,這個異熟跟因不一樣叫“異”,而是因所成熟叫“熟”,當下所生的東西就是異熟,這是持業釋,異熟就是生。這第叁個解釋強調因跟果是不同類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解雲:或于因上,假立果名。此解意:果名異熟,同第二解。因非異熟,而今因名異熟者,此于因上立果名故。因名異熟,有異熟故,是有財釋也。果從異熟因生名異熟生,異熟之生依主釋也。

  

  第四個解釋:“或于因上,假立果名”,這個“果名異熟”,同第二解釋一樣。“因非異熟”,因本來不叫異熟,現在因叫異熟是于因上安果的名字,有財釋了。“因名異熟,有異熟故”,因爲它將來要感異熟果的。這個因本來不叫異熟,因爲它有這個異熟果,所以叫異熟,有財釋。“果從異熟因生”,這個異熟就是指因。它雖然安的果上名字呢,本身就是因。那麼這個從異熟因所生的,那就是異熟生了。是異熟之生,還是依主釋。

  

  講了很多,我們回憶一下《基本叁學》的:“異時而熟”、“異類而熟”、“變異而熟”,還是超不過這叁個意思。這叁個意思,異熟的內涵都包完了。這是異熟生,講了四個解釋。從四個裏邊可以把意思都透露出來,一個就不完整了。

  

  

  

  所長養者,且能長養,有其四種:一則飲食,二者資助如塗洗也,叁睡眠,四等持。此四勝緣,資益五根,長小令大,養瘦令肥,名所長養。能長養通叁性,所長養唯無記。今五類門,取所長養也。 

  

  第二個:“所長養”。有所長養,還有個能長養,“且能長養,有其四種”,能長養的有四個種類。

  

  第一是“飲食”,是我們吃的飲食。第二“資助”,就是塗洗之類的。我們說塗洗、洗溫泉浴、曬太陽等等,對身體有好處,這個現在科學證明了。這個屬于能長養的。第叁“睡眠”,睡眠對我們身體有長養;如果你不睡覺,那你恐怕身體受不了的。你們可以回憶小孩子的時候,身體長高一般都在晚上睡覺的時候,那時候最容易做的夢就是從山上掉下來,高處掉下來,這麼一震。這一震什麼意思?就是身體一下子長大了,你心裏反應就是這麼一震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