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胜,所以要把它安立为色,其他的不能安色。
法处为什么叫法?第一个为差别故,假使都说法的话,那十二个处没有差别了,都是法处,那搞不清楚了,所以要差别。一个叫法处,其余的叫其他名字。为什么十一个不叫法处,它偏偏叫法处?“摄多法故”,有六十四个法,多。第二个,“摄增上法故”,涅槃在里边。“由此二义,独名为法”,这个讲好了。
还有一个五解脱处。这个前面讲过的,经里边还有什么处什么处,里边有五解脱处。五解脱处是《集异门论》里边的,我们大概摘了一点。它每一个里边都很长,后边一段文差不多的,我们就前面的都写了,后面就把总的写上去了。
第一种是“大师及诸师尊说法要”,听了大师佛或者菩萨、阿罗汉、祖师等等说法之后,能够解脱。怎么解脱呢?“于彼法要,能正了知,若法若义,了知法义之后,便生欢喜心”。欢喜心起了之后,喜乐;喜乐之后,轻安;轻安之后,就受乐受;乐受之后,心定;定了之后,“如实见”,慧来了;“如实见故”生厌离;厌离之后就出离;出离之后,得解脱、证涅槃。就是从因,听了佛说的法、经,或者是其他的菩萨等等说的经、法要之后,能够得到解脱。这是第一种。
第二种,“以大音声读诵随所曾闻究竟法要”,你大声地朗诵你自己以前听过的法。所以要念诵,念诵就是要紧,念诵之后也能得解脱。
第三,“为他广说开示曾所闻究竟法要”,“究竟法要”,重要的、究竟的意思,是最了义的那些,为人家说也能得解脱。这个要当心,不要说“说法能解脱的”,哗……,赶快给人家说。说错了,糟糕了,不但不解脱,把大家跟你自己一下拉下去了。要“究竟法要”,确实自己懂了,给人家说,也能得解脱。
第四,“独处寂静,思惟、筹量、观察、随曾所闻究竟法要所有义趣”,也能得解脱。一定要去说吗?不一定。你一个人在寂静的地方,好好地思惟观察也能得解脱。
第五,“能善取随一定相”,“于彼定相能善思惟”的人,你取一个定相,就是入定。入定的思惟,那是更好了,那是善通达,能够得到解脱。
就是说有五种方式都能得解脱,叫解脱处。这是《集异门论》里的一段。这是 《俱舍论》举的五解脱处,经上既然有这个名相,我们也把它说一下。我们讲这个论,就是培养法师。固然这句话带过也可以,你不讲也可以,但是如果你做法师讲给人家听的话,人家问你:“什么叫五解脱处?”“我不知道”,这个不好说了,所以还是要把它说一下。这里把五无漏蕴讲完了,下边十遍处。
又诸经说,十遍处等,前八遍处,无贪性故。十二处中,是法处摄。若兼助伴,五蕴性故。即此意处,法处所摄。此中色蕴,取定共无表色也。色等四蕴,是法处摄。识蕴是意处摄。摄八胜处,应知亦尔。空识二遍处,空无边等四无色处,四蕴性故,即此意处法处所摄。复有二处,谓无想有情天处,及非想非非想处。初处即此十处所摄,无香味故。后处即此意法处摄,四蕴性故。
若兼助伴五蕴为体者,此中色蕴取定共无表色,色等四蕴,是法处摄。识蕴是意处摄。空识二遍处,四蕴性故(除色蕴),即此意法处所摄。
这个我们好象有表,就是发的那个纸里边。哪十遍处呢?青、黄、赤、白、地、水、火、风——青遍处、黄遍处、赤遍处、白遍处……就是观了:观整个的法界都是青的、整个法界都黄的……遍一切处。最后两个空、识,无色界的。青、黄、赤、白、地、水、火、风——观这些颜色“无贪为体”,对这些都不起贪着。无贪是心所法,那是“法处所摄”。假使“兼助伴”——一个法生起,决定还有心王心所。助伴就是意处、法处。心王是意处,其他的心所法、“得”、“四相”属于法处,“四相”是有为法的生、住、异、灭。后头两个:空遍处,识遍处,是属于无色界的,是意处、法处所摄。好了,这十遍处,都是我们十二处里边的两个处就摄完了。
“若兼助伴”,假设它同时生起的心王、心所、不相应行等等,“五蕴性故”,那就是五个蕴都有了。“即此意处,法处所摄”,都属于十二处里边的意处、法处,都包了。“此中色蕴,取定共无表色也”,因为这个是入定的境界,有定共无表,定共戒,这是属于色的。“色等四蕴,是法处摄”,这个色蕴是法处的色蕴,不是前面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那个色。它是法处所摄色,所以说也在法处里边。受、想、行当然是法处,没有话说了。识蕴是心王,意处。所以总的来说,十遍处,都是意处、法处所摄。还有一个八胜处,“应知亦尔”,八胜处就是前面八个,所以说“应知亦尔”,同样的。
那么十遍处后边两个:空、识两个遍处;空无边,识无边,无所有,非想非非想。这个“无色处”,它是“四蕴性故”。它只有四个蕴,没有色蕴的。所以属于意处,法处所摄。就是它没有色蕴的。
经里还说二个处:“无想有情天处,及非想非非想处”。无想有情天处,十个处所摄。因为无想天是色界,没有香、味,他不吃段食,色界里边不要饮食的,他是禅悦为食,香、味都是我们的食物里边的东西,他那里没有。所以十二处里边香、味要除掉。“后处即此意法处摄”,“后处”,非想非非想天,那是无色界的。跟那个一样,意处、法处所摄。没有色蕴的,“四蕴性故”。
这是十遍处、八胜处跟十二处的关系,讲完了。
又《多界经》说界差别有六十二界,随其所应当知皆此十八界摄。如有颂曰:界有六十二,十八界为初,三六一四种,三六一十八,加一四成二十二界;足前十八界成四十。六三后二二。六三十八,二二成四,合二十二,足前成六十二。
《多界经》说有六十二界,“随其所应”也是十八界所摄。 《多界经》里六十二界有个颂。“界有六十二”,这是总说。“十八界为初”,第一个是十八界。“三六一四种”:有三个六、一个四。“六三后二二”:还有六个三,最后有两个二。一共加起来六十二。
三六者,一六:谓地水火风空识界,二六:谓苦乐忧喜舍无明界,三六:谓欲恚害无恚无害无欲也。一四种者,谓受想行识也。六三者,一三:欲界色界无色界,二三:色界无色界灭界,三三:过去界现在界未来界,四三:善界不善界无记界,五三:劣界处中界妙界,六三:学界无学界非学非无学界也。后二二者,一二:有漏界无漏界,二二:有为界无为界也。
什么叫“三六”?第一个六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。第二个六: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、无明。第三个六:欲、恚、害、无恚、无害、无欲。
一个四,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六个三,第一个三: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第二个三:色界、无色界、灭界。第三个三: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第四个三:善、不善、无记。第五个三:劣、处中、妙。劣就是不好的;处中,中等的;妙就是好的。第六个三,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。
后边二个二。有漏、无漏,一个二。有为、无为,二个二。一共兜起来,六十二个界。这个有表,很简单,把表一看就行了。一共六十二个界:
第一是十八界,六根、六境、六识。
三个六,第一个六,地、水、火、风,空、识。第二个六,苦、乐、忧、喜、舍、无明。第三个六,欲、恚、害、无欲、无恚、无害。
一个四,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六个三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第一个三。第二个三,色、无色、灭。第三个三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。第四个三,善、不善、无记。第五个三,劣、处中、妙三个界。第六个三,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。这个我们讲一下:“学”,见道以上的圣者,他还没有证到无学,中间叫有学。从初果开始,一直到四果向;菩萨,见道到成佛以前,都叫有学。“无学”,二乘说是阿罗汉,大乘说是佛,毕业了,什么都学完了,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。“非学非无学”,既不是学也不是无学,是什么人啊?凡夫。他既不是学,也不是无学,就是凡夫。这三个也把一切有情都包完了。
两个二,有漏、无漏,有为、无为。把一切法都包完了。
总的加起来六十二。六十二界没有离开我们的十八界。怎么配?一看就清楚了。地、水、火、风,属于色蕴的触界。空、识,空是什么?马上就要讲了。
下边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六界。我们今天把第一卷讲完。
戊三 别明六界
从此第三,别明六界。论云:地水火风,四界已说,空识二界,未说其相。为即虚空名为空界,为一切识,为识界耶?问也。不尔。答也。云何?征也。
下边六界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界里边,地、水、火、风四个界前面讲过了。什么时候讲的?讲触的时候讲了的。那么空、识两个,“未说其相”,还没有讲过。空不是讲过了吗?虚空无为,不是,这个空不是虚空无为。空、识二界还没有讲,现在就要讲了。再补充讲两个,就是六个界。这六个界很重要,下边要说。
这里就提问了。是不是前面讲的,虚空无为就是空界?一切识就是识界?这样六界不是都讲了吗?怎么又来两个没有讲过呢?“不尔”,你这个说法不对的。空界不是虚空无为,识界也不是一切识。那怎么一回事呢?“云何?”就是问“空界既然不是虚空无为,识界又不是前面讲的一切识,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情?”这是问。“征”就是再进一步的问,追一步问:“云何?”
颂曰: 空界谓窍隙 传说是明暗
识界有漏识 有情生所依
释曰:空界谓窍隙者,正明空界非虚空也。唯取门窗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