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及口鼻等。内外窍隙,名为空界。传说是明暗者,出空界体,应知此体,不离昼夜,昼以明为体,夜以暗为体。依经部宗,空界是假。萨婆多师,空界是实,明暗为体。论主意朋经部,故曰传说。
很简单,什么叫空界?“窍隙”。“传说是明暗”,有部的说法是明暗。“识界”呢?“有漏识”。不是一切识,识里边有漏的识叫识界。为什么它是有漏的?“有情生所依”,有情生在这个三界所依的,就是依这个识界。那么无漏的,不是生所依,所以识界不能包无漏识,只能是有漏的那一部份。下边详细解释。
“空界谓窍隙者,正明空界非虚空也”,这是说空界不是指虚空无为。窍隙,什么窍隙呢?空孔,“唯取门窗及口鼻等,内外窍隙”,就是里边的空处叫空界,当然也包括虚空,这个太空也包含。就是说:空界不是虚空无为,简单说就是没有东西的地方:门窗的空孔,小一点的鼻子的空孔,乃至肺里边的空孔、细胞里边更小的空孔;大的,整个宇宙的虚空。这些都叫空界,但不是虚空无为。
它以什么为体呢?“传说是明暗”。“传说”,就是世亲菩萨不相信了。他说有部的传说、他们的传承、他们的说法:明暗为体,“出空界体”。“应知此体,不离昼夜”,这个空界呢,我们说太空离不开昼夜。“昼以明为体”,“夜以暗为体”。所以有部以明暗为空界的体。这不是有部自己想出来的,有依据的,《阿含经》里边有这句话,“空无所依,但依日、月故”,空没有所依,它依什么?依太阳、月亮——太阳月亮就是明。所以有部把明暗当作空的体。“依经部宗,空界是假。萨婆多师,空界是实,明暗为体”经部论师认为不是这么讲的:空界是假的,没有东西的地方叫空界,怎么空界还有一个体?这个话想不通的。东西没有了,留下一个空间,叫空界。所以空界是假法,不是实在有的。但是萨婆多师——有部的论师认为空界是有的,为什么?有部是一切有,它要成立它的体系。如果一切有里边有一个没有的东西,那这个体系就有一个缺陷,不完整了。所以他说空界也要有体,明暗为体的。论主认为经部说得好一些,这个空界是假法,东西没有了叫空,怎么还有空界这么一个东西?论主同意经部的说法,所以说“传说是明暗”。当时世亲菩萨做了《俱舍论》到处宣传,后来迦湿弥罗看了之后,很欢喜,认为弘扬他们的对法。结果悟入论师说:“哎,你们不要高兴太早了,它里边“传说、传说”很多,都有名堂的。不相信,叫他做个解释”,结果呢,送了他好几百两金,请他做《俱舍》的注解。结果注了一部《俱舍论》,八千颂,里边就表明“传说”就是不相信的意思。这是空界。
识界有漏识者,正明识界,非无漏识也。有情生所依者,明无漏识非识界所以也。由许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故,若无漏法,破坏三有,非生所依,故无漏识非识界也。
“识界有漏识”,识界,单是指有漏的那个识,不能是一切识。前面我们讲意处、识蕴、七心界,那是有漏、无漏都包在里边的。现在我们只取有漏的一方面。“正明识界,非无漏识也”,这是简别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,这六界不包含无漏识的,这个识是有漏的。
为什么有漏?“有情生所依者,明无漏识非识界所以也”,无漏识不包在识界里边的原因,就是识界是“有情生所依”,流转生死的;无漏识出三界的,不流转的,所以说不在里边。“由许六界,是诸有情生所依故”,因为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识六界,是有情流转生死所依靠的六个东西。无漏的识,不是我们流转生死依靠的。“若无漏法,破坏三有”,无漏法是出离三界、冲破三界的,要破坏三有的。“非生所依”,不是我们流转生死所依的。所以识界要把无漏识除开,“故无漏识非识界也”。
今天我们把六界也讲完了。第一品——诸法的体,基本上讲完了。第一品还有一卷什么?二十二门分别:这些体用各式各样的角度来观察、分析它们。那就是第二卷的内容了。今天就把第一卷圆满了。
《俱舍论颂疏》第十八讲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
分别界品第一之二
丙三 诸门分别
从此第三,诸门分别,总有二十二门,分别十八界。此有三门。论云:于前所说十八界中,几有见、无见?几有对、无对?几善、几不善、几无记?颂曰:
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
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
上一次我们把第一卷讲完了。现在开始第二卷,第二卷就是依十八界,以二十二个门来分别。这二十二门下边一个一个讲。
“诸门”,总有二十二个门。“分别”什么?分别十八界。第一个三个门。一个是有见无见门;一个是有对无对门;一个是三性门:善、不善、无记三个性。这个颂讲三个题目,以三个门来分别十八界。
“颂曰:一有见谓色,十有色有对”,这两句把有见、有对说了。“一有见谓色”,那就是说其他的十七个界都是无见。“十有色有对”,还有八个界是无对。就是有见、无见,有对、无对,说了一边。我们说聪明论——说了这边,就知道那边:说了有见,你该知道无见;说了有对,你知道哪个是无对。下边两句是三性门:“此除色声八,无记余三种”。前面十个色里边,除了色、声,还有八个,这是无记的。其余的通三种:善、恶、无记。这个颂很简单,下边解释很广。昨天要求大家先预习一下,因为有见无见的,有对无对里边,打得比较广一点。第一次听,可能是茫无头绪;自己先看过一两遍再听,也不困难。
丁一 有见无见门
释曰:一有见谓色者,十八界中,一界有见。所谓色界,由显形色在此在彼差别不同,遂能示现此彼言说,言说名见,有彼言说故,故名有见。亦解见谓眼根,观照色故,色有眼见,名为有见。
十八界里有一个界有见,就是色界,“十八界中,一界有见”,这是有见无见门,把一个有见的说了,那么余下十七界都是无见的,那你就可以知道了。
第一个解释,为什么叫有见?这个解释是在印度的文字里边的。我们中国的文字,有见就有见,没有什么言说不言说的。在印度的语法里边,这个见就含有言说的意思。第一个色界为什么叫有见呢?由显色、形色,在这个地方,在那个地方,“差别不同”,“遂能示现此彼言说”。因为它有有此有彼的不同,就可以用言说来表达,“此彼言说”。“言说名见”,这是印度的意思,我们中国“见”跟言说不相干。他们印度语里见有言说的意思,所以有这个言说,可以说在此在彼,那么这个叫有见。“有彼言说故,故名有见”,这个六离合释是什么?有财释。很简单。这是第一解释。
第二个解释:“见谓眼根,观照色故”,这个见就是眼根,能观照色;眼根能照色,就叫见。这个,我们汉地也同样的。“色有眼见,名为有见”,这个色,它有眼睛可以去见它,叫眼见,有眼睛来见。这个意思比较一般性,没有什么转弯的。这就是说,色因为有眼根能观照它,有这个眼睛的观照,叫有见。十七界不是眼睛能观照的,那就是无见,这里就不说了。说了有见,你该知道余下的就是无见。下边是有对、无对。
丁二 有对无对门
十有色有对者,五根、五境,称之为十,体是色故,名为有色。此十色界,极微所成,更相障碍,故名有对。论云:如手碍手,如石碍石,或二相碍手石名二,应知有对。
“十有色有对者”,什么叫十有色?五根、五境,这十个东西都是以质碍为体的。“体是色故,名为有色”,它本身是色。色的特性是什么?变碍为性。这个要记住。因为它有变碍性的叫色,体是色故叫有色。“此十色界,极微所成,更相障碍,故名有对”,这十个色都是极微所成的。因为有极微,就互相障碍。你过去了,它跟你顶住,过不去的,那么这个叫有对。有对的含义够清楚了:极微所成的,互相障碍的。这叫有对。你手摆在这里,那个手过来,障碍了,把它顶住了,摆不过去了。石头也是这样子,你这里摆个石头,另外一个石头要摆过去,摆不过去了,它给你碍住了。或者手跟石头两个互相障碍,你石头摆在这里,手就不能摆了,石头给你顶住了。这个叫有对,互相障碍的。下边就要分析了:
总有三种:一、障碍有对,二、境界有对,三、所缘有对。
对是碍义,碍有二种:一、障碍碍,二、拘碍碍。障碍碍者,谓障碍有对,十色为体,障碍即有对,持业释也。拘碍碍者,谓境界、所缘二种有对。
(20A)这个比较麻烦了。“对”是“碍”的意思,障碍的意思。碍有两种碍,这个碍不是一定是障碍了。第一种是“障碍碍”,手碍手,石碍石,手石相碍,这第一个碍是障碍的意思。第二个碍,“拘碍碍”,拘碍的碍。所以单说有对,有两个意思:一个是障碍的意思,一个是拘碍的意思。
什么叫障碍碍?“谓障碍有对”,就是前面说的,十个色为体,它互相障碍的、极微所成的。障碍本身就是有对,持业释。第二个拘碍碍,跟障碍不一样,不是你碰我、我碰你,顶住过不去这个意思。碍谓“境界、所缘二种有对”,境界有对、所缘有对有拘碍的意思。就是你看了这个境,这个境把你抓住了,拘碍。境界有对、所缘有对叫拘碍碍。你去观境界也好,缘这个境也好,它把你抓住了,其他的地方就看不到了,就把你拘在这个地方、这个境上,叫拘碍碍。这个对我们修行很重要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你心缘到它了,你就被拘碍,不自由了。你看到它,旁边就看不到了。
境界有对体者。论云:谓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