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7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及口鼻等。內外竅隙,名爲空界。傳說是明暗者,出空界體,應知此體,不離晝夜,晝以明爲體,夜以暗爲體。依經部宗,空界是假。薩婆多師,空界是實,明暗爲體。論主意朋經部,故曰傳說。

  

  很簡單,什麼叫空界?“竅隙”。“傳說是明暗”,有部的說法是明暗。“識界”呢?“有漏識”。不是一切識,識裏邊有漏的識叫識界。爲什麼它是有漏的?“有情生所依”,有情生在這個叁界所依的,就是依這個識界。那麼無漏的,不是生所依,所以識界不能包無漏識,只能是有漏的那一部份。下邊詳細解釋。

  

  “空界謂竅隙者,正明空界非虛空也”,這是說空界不是指虛空無爲。竅隙,什麼竅隙呢?空孔,“唯取門窗及口鼻等,內外竅隙”,就是裏邊的空處叫空界,當然也包括虛空,這個太空也包含。就是說:空界不是虛空無爲,簡單說就是沒有東西的地方:門窗的空孔,小一點的鼻子的空孔,乃至肺裏邊的空孔、細胞裏邊更小的空孔;大的,整個宇宙的虛空。這些都叫空界,但不是虛空無爲。

  

  它以什麼爲體呢?“傳說是明暗”。“傳說”,就是世親菩薩不相信了。他說有部的傳說、他們的傳承、他們的說法:明暗爲體,“出空界體”。“應知此體,不離晝夜”,這個空界呢,我們說太空離不開晝夜。“晝以明爲體”,“夜以暗爲體”。所以有部以明暗爲空界的體。這不是有部自己想出來的,有依據的,《阿含經》裏邊有這句話,“空無所依,但依日、月故”,空沒有所依,它依什麼?依太陽、月亮——太陽月亮就是明。所以有部把明暗當作空的體。“依經部宗,空界是假。薩婆多師,空界是實,明暗爲體”經部論師認爲不是這麼講的:空界是假的,沒有東西的地方叫空界,怎麼空界還有一個體?這個話想不通的。東西沒有了,留下一個空間,叫空界。所以空界是假法,不是實在有的。但是薩婆多師——有部的論師認爲空界是有的,爲什麼?有部是一切有,它要成立它的體系。如果一切有裏邊有一個沒有的東西,那這個體系就有一個缺陷,不完整了。所以他說空界也要有體,明暗爲體的。論主認爲經部說得好一些,這個空界是假法,東西沒有了叫空,怎麼還有空界這麼一個東西?論主同意經部的說法,所以說“傳說是明暗”。當時世親菩薩做了《俱舍論》到處宣傳,後來迦濕彌羅看了之後,很歡喜,認爲弘揚他們的對法。結果悟入論師說:“哎,你們不要高興太早了,它裏邊“傳說、傳說”很多,都有名堂的。不相信,叫他做個解釋”,結果呢,送了他好幾百兩金,請他做《俱舍》的注解。結果注了一部《俱舍論》,八千頌,裏邊就表明“傳說”就是不相信的意思。這是空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識界有漏識者,正明識界,非無漏識也。有情生所依者,明無漏識非識界所以也。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,若無漏法,破壞叁有,非生所依,故無漏識非識界也。

  

  “識界有漏識”,識界,單是指有漏的那個識,不能是一切識。前面我們講意處、識蘊、七心界,那是有漏、無漏都包在裏邊的。現在我們只取有漏的一方面。“正明識界,非無漏識也”,這是簡別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,這六界不包含無漏識的,這個識是有漏的。

  

  爲什麼有漏?“有情生所依者,明無漏識非識界所以也”,無漏識不包在識界裏邊的原因,就是識界是“有情生所依”,流轉生死的;無漏識出叁界的,不流轉的,所以說不在裏邊。“由許六界,是諸有情生所依故”,因爲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界,是有情流轉生死所依靠的六個東西。無漏的識,不是我們流轉生死依靠的。“若無漏法,破壞叁有”,無漏法是出離叁界、沖破叁界的,要破壞叁有的。“非生所依”,不是我們流轉生死所依的。所以識界要把無漏識除開,“故無漏識非識界也”。

  

  今天我們把六界也講完了。第一品——諸法的體,基本上講完了。第一品還有一卷什麼?二十二門分別:這些體用各式各樣的角度來觀察、分析它們。那就是第二卷的內容了。今天就把第一卷圓滿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第十八講

  

 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

  

  

  

  

  分別界品第一之二

  

  

  

  

  丙叁 諸門分別

  

  從此第叁,諸門分別,總有二十二門,分別十八界。此有叁門。論雲:于前所說十八界中,幾有見、無見?幾有對、無對?幾善、幾不善、幾無記?頌曰:

  

   一有見謂色  十有色有對 

  

   此除色聲八  無記余叁種

  

  

  

  

  上一次我們把第一卷講完了。現在開始第二卷,第二卷就是依十八界,以二十二個門來分別。這二十二門下邊一個一個講。

  

  “諸門”,總有二十二個門。“分別”什麼?分別十八界。第一個叁個門。一個是有見無見門;一個是有對無對門;一個是叁性門:善、不善、無記叁個性。這個頌講叁個題目,以叁個門來分別十八界。

  

  “頌曰:一有見謂色,十有色有對”,這兩句把有見、有對說了。“一有見謂色”,那就是說其他的十七個界都是無見。“十有色有對”,還有八個界是無對。就是有見、無見,有對、無對,說了一邊。我們說聰明論——說了這邊,就知道那邊:說了有見,你該知道無見;說了有對,你知道哪個是無對。下邊兩句是叁性門:“此除色聲八,無記余叁種”。前面十個色裏邊,除了色、聲,還有八個,這是無記的。其余的通叁種:善、惡、無記。這個頌很簡單,下邊解釋很廣。昨天要求大家先預習一下,因爲有見無見的,有對無對裏邊,打得比較廣一點。第一次聽,可能是茫無頭緒;自己先看過一兩遍再聽,也不困難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一 有見無見門

  

  釋曰:一有見謂色者,十八界中,一界有見。所謂色界,由顯形色在此在彼差別不同,遂能示現此彼言說,言說名見,有彼言說故,故名有見。亦解見謂眼根,觀照色故,色有眼見,名爲有見。

  

  十八界裏有一個界有見,就是色界,“十八界中,一界有見”,這是有見無見門,把一個有見的說了,那麼余下十七界都是無見的,那你就可以知道了。

  

  第一個解釋,爲什麼叫有見?這個解釋是在印度的文字裏邊的。我們中國的文字,有見就有見,沒有什麼言說不言說的。在印度的語法裏邊,這個見就含有言說的意思。第一個色界爲什麼叫有見呢?由顯色、形色,在這個地方,在那個地方,“差別不同”,“遂能示現此彼言說”。因爲它有有此有彼的不同,就可以用言說來表達,“此彼言說”。“言說名見”,這是印度的意思,我們中國“見”跟言說不相幹。他們印度語裏見有言說的意思,所以有這個言說,可以說在此在彼,那麼這個叫有見。“有彼言說故,故名有見”,這個六離合釋是什麼?有財釋。很簡單。這是第一解釋。

  

  第二個解釋:“見謂眼根,觀照色故”,這個見就是眼根,能觀照色;眼根能照色,就叫見。這個,我們漢地也同樣的。“色有眼見,名爲有見”,這個色,它有眼睛可以去見它,叫眼見,有眼睛來見。這個意思比較一般性,沒有什麼轉彎的。這就是說,色因爲有眼根能觀照它,有這個眼睛的觀照,叫有見。十七界不是眼睛能觀照的,那就是無見,這裏就不說了。說了有見,你該知道余下的就是無見。下邊是有對、無對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 有對無對門

  

  十有色有對者,五根、五境,稱之爲十,體是色故,名爲有色。此十色界,極微所成,更相障礙,故名有對。論雲:如手礙手,如石礙石,或二相礙手石名二,應知有對。

  

  “十有色有對者”,什麼叫十有色?五根、五境,這十個東西都是以質礙爲體的。“體是色故,名爲有色”,它本身是色。色的特性是什麼?變礙爲性。這個要記住。因爲它有變礙性的叫色,體是色故叫有色。“此十色界,極微所成,更相障礙,故名有對”,這十個色都是極微所成的。因爲有極微,就互相障礙。你過去了,它跟你頂住,過不去的,那麼這個叫有對。有對的含義夠清楚了:極微所成的,互相障礙的。這叫有對。你手擺在這裏,那個手過來,障礙了,把它頂住了,擺不過去了。石頭也是這樣子,你這裏擺個石頭,另外一個石頭要擺過去,擺不過去了,它給你礙住了。或者手跟石頭兩個互相障礙,你石頭擺在這裏,手就不能擺了,石頭給你頂住了。這個叫有對,互相障礙的。下邊就要分析了:

  

  

  

  

  總有叁種:一、障礙有對,二、境界有對,叁、所緣有對。

  

  對是礙義,礙有二種:一、障礙礙,二、拘礙礙。障礙礙者,謂障礙有對,十色爲體,障礙即有對,持業釋也。拘礙礙者,謂境界、所緣二種有對。

  

  (20A)這個比較麻煩了。“對”是“礙”的意思,障礙的意思。礙有兩種礙,這個礙不是一定是障礙了。第一種是“障礙礙”,手礙手,石礙石,手石相礙,這第一個礙是障礙的意思。第二個礙,“拘礙礙”,拘礙的礙。所以單說有對,有兩個意思:一個是障礙的意思,一個是拘礙的意思。

  

  什麼叫障礙礙?“謂障礙有對”,就是前面說的,十個色爲體,它互相障礙的、極微所成的。障礙本身就是有對,持業釋。第二個拘礙礙,跟障礙不一樣,不是你碰我、我碰你,頂住過不去這個意思。礙謂“境界、所緣二種有對”,境界有對、所緣有對有拘礙的意思。就是你看了這個境,這個境把你抓住了,拘礙。境界有對、所緣有對叫拘礙礙。你去觀境界也好,緣這個境也好,它把你抓住了,其他的地方就看不到了,就把你拘在這個地方、這個境上,叫拘礙礙。這個對我們修行很重要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你心緣到它了,你就被拘礙,不自由了。你看到它,旁邊就看不到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境界有對體者。論雲: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