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7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勝,所以要把它安立爲色,其他的不能安色。

  

  法處爲什麼叫法?第一個爲差別故,假使都說法的話,那十二個處沒有差別了,都是法處,那搞不清楚了,所以要差別。一個叫法處,其余的叫其他名字。爲什麼十一個不叫法處,它偏偏叫法處?“攝多法故”,有六十四個法,多。第二個,“攝增上法故”,涅槃在裏邊。“由此二義,獨名爲法”,這個講好了。

  

  還有一個五解脫處。這個前面講過的,經裏邊還有什麼處什麼處,裏邊有五解脫處。五解脫處是《集異門論》裏邊的,我們大概摘了一點。它每一個裏邊都很長,後邊一段文差不多的,我們就前面的都寫了,後面就把總的寫上去了。

  

  第一種是“大師及諸師尊說法要”,聽了大師佛或者菩薩、阿羅漢、祖師等等說法之後,能夠解脫。怎麼解脫呢?“于彼法要,能正了知,若法若義,了知法義之後,便生歡喜心”。歡喜心起了之後,喜樂;喜樂之後,輕安;輕安之後,就受樂受;樂受之後,心定;定了之後,“如實見”,慧來了;“如實見故”生厭離;厭離之後就出離;出離之後,得解脫、證涅槃。就是從因,聽了佛說的法、經,或者是其他的菩薩等等說的經、法要之後,能夠得到解脫。這是第一種。

  

  第二種,“以大音聲讀誦隨所曾聞究竟法要”,你大聲地朗誦你自己以前聽過的法。所以要念誦,念誦就是要緊,念誦之後也能得解脫。

  

  第叁,“爲他廣說開示曾所聞究竟法要”,“究竟法要”,重要的、究竟的意思,是最了義的那些,爲人家說也能得解脫。這個要當心,不要說“說法能解脫的”,嘩……,趕快給人家說。說錯了,糟糕了,不但不解脫,把大家跟你自己一下拉下去了。要“究竟法要”,確實自己懂了,給人家說,也能得解脫。

  

  第四,“獨處寂靜,思惟、籌量、觀察、隨曾所聞究竟法要所有義趣”,也能得解脫。一定要去說嗎?不一定。你一個人在寂靜的地方,好好地思惟觀察也能得解脫。

  

  第五,“能善取隨一定相”,“于彼定相能善思惟”的人,你取一個定相,就是入定。入定的思惟,那是更好了,那是善通達,能夠得到解脫。

  

  就是說有五種方式都能得解脫,叫解脫處。這是《集異門論》裏的一段。這是 《俱舍論》舉的五解脫處,經上既然有這個名相,我們也把它說一下。我們講這個論,就是培養法師。固然這句話帶過也可以,你不講也可以,但是如果你做法師講給人家聽的話,人家問你:“什麼叫五解脫處?”“我不知道”,這個不好說了,所以還是要把它說一下。這裏把五無漏蘊講完了,下邊十遍處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又諸經說,十遍處等,前八遍處,無貪性故。十二處中,是法處攝。若兼助伴,五蘊性故。即此意處,法處所攝。此中色蘊,取定共無表色也。色等四蘊,是法處攝。識蘊是意處攝。攝八勝處,應知亦爾。空識二遍處,空無邊等四無色處,四蘊性故,即此意處法處所攝。複有二處,謂無想有情天處,及非想非非想處。初處即此十處所攝,無香味故。後處即此意法處攝,四蘊性故。

  

  

  

  若兼助伴五蘊爲體者,此中色蘊取定共無表色,色等四蘊,是法處攝。識蘊是意處攝。空識二遍處,四蘊性故(除色蘊),即此意法處所攝。

  

  這個我們好象有表,就是發的那個紙裏邊。哪十遍處呢?青、黃、赤、白、地、水、火、風——青遍處、黃遍處、赤遍處、白遍處……就是觀了:觀整個的法界都是青的、整個法界都黃的……遍一切處。最後兩個空、識,無色界的。青、黃、赤、白、地、水、火、風——觀這些顔色“無貪爲體”,對這些都不起貪著。無貪是心所法,那是“法處所攝”。假使“兼助伴”——一個法生起,決定還有心王心所。助伴就是意處、法處。心王是意處,其他的心所法、“得”、“四相”屬于法處,“四相”是有爲法的生、住、異、滅。後頭兩個:空遍處,識遍處,是屬于無色界的,是意處、法處所攝。好了,這十遍處,都是我們十二處裏邊的兩個處就攝完了。

  

  “若兼助伴”,假設它同時生起的心王、心所、不相應行等等,“五蘊性故”,那就是五個蘊都有了。“即此意處,法處所攝”,都屬于十二處裏邊的意處、法處,都包了。“此中色蘊,取定共無表色也”,因爲這個是入定的境界,有定共無表,定共戒,這是屬于色的。“色等四蘊,是法處攝”,這個色蘊是法處的色蘊,不是前面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那個色。它是法處所攝色,所以說也在法處裏邊。受、想、行當然是法處,沒有話說了。識蘊是心王,意處。所以總的來說,十遍處,都是意處、法處所攝。還有一個八勝處,“應知亦爾”,八勝處就是前面八個,所以說“應知亦爾”,同樣的。

  

  那麼十遍處後邊兩個:空、識兩個遍處;空無邊,識無邊,無所有,非想非非想。這個“無色處”,它是“四蘊性故”。它只有四個蘊,沒有色蘊的。所以屬于意處,法處所攝。就是它沒有色蘊的。

  

  經裏還說二個處:“無想有情天處,及非想非非想處”。無想有情天處,十個處所攝。因爲無想天是色界,沒有香、味,他不吃段食,色界裏邊不要飲食的,他是禅悅爲食,香、味都是我們的食物裏邊的東西,他那裏沒有。所以十二處裏邊香、味要除掉。“後處即此意法處攝”,“後處”,非想非非想天,那是無色界的。跟那個一樣,意處、法處所攝。沒有色蘊的,“四蘊性故”。

  

  這是十遍處、八勝處跟十二處的關系,講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又《多界經》說界差別有六十二界,隨其所應當知皆此十八界攝。如有頌曰:界有六十二,十八界爲初,叁六一四種,叁六一十八,加一四成二十二界;足前十八界成四十。六叁後二二。六叁十八,二二成四,合二十二,足前成六十二。 

  

  《多界經》說有六十二界,“隨其所應”也是十八界所攝。 《多界經》裏六十二界有個頌。“界有六十二”,這是總說。“十八界爲初”,第一個是十八界。“叁六一四種”:有叁個六、一個四。“六叁後二二”:還有六個叁,最後有兩個二。一共加起來六十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叁六者,一六:謂地水火風空識界,二六:謂苦樂憂喜舍無明界,叁六:謂欲恚害無恚無害無欲也。一四種者,謂受想行識也。六叁者,一叁:欲界色界無色界,二叁:色界無色界滅界,叁叁:過去界現在界未來界,四叁:善界不善界無記界,五叁:劣界處中界妙界,六叁: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也。後二二者,一二:有漏界無漏界,二二:有爲界無爲界也。

  

  什麼叫“叁六”?第一個六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。第二個六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、無明。第叁個六:欲、恚、害、無恚、無害、無欲。

  

  一個四,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  

  六個叁,第一個叁: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第二個叁:色界、無色界、滅界。第叁個叁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第四個叁:善、不善、無記。第五個叁:劣、處中、妙。劣就是不好的;處中,中等的;妙就是好的。第六個叁,學、無學、非學非無學。

  

  後邊二個二。有漏、無漏,一個二。有爲、無爲,二個二。一共兜起來,六十二個界。這個有表,很簡單,把表一看就行了。一共六十二個界: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一是十八界,六根、六境、六識。

  

  叁個六,第一個六,地、水、火、風,空、識。第二個六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、無明。第叁個六,欲、恚、害、無欲、無恚、無害。

  

  一個四,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
  

  六個叁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第一個叁。第二個叁,色、無色、滅。第叁個叁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。第四個叁,善、不善、無記。第五個叁,劣、處中、妙叁個界。第六個叁,學、無學、非學非無學。這個我們講一下:“學”,見道以上的聖者,他還沒有證到無學,中間叫有學。從初果開始,一直到四果向;菩薩,見道到成佛以前,都叫有學。“無學”,二乘說是阿羅漢,大乘說是佛,畢業了,什麼都學完了,再沒有什麼可學的了。“非學非無學”,既不是學也不是無學,是什麼人啊?凡夫。他既不是學,也不是無學,就是凡夫。這叁個也把一切有情都包完了。

  

  兩個二,有漏、無漏,有爲、無爲。把一切法都包完了。

  

  總的加起來六十二。六十二界沒有離開我們的十八界。怎麼配?一看就清楚了。地、水、火、風,屬于色蘊的觸界。空、識,空是什麼?馬上就要講了。

  

  下邊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六界。我們今天把第一卷講完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叁 別明六界

  

  從此第叁,別明六界。論雲:地水火風,四界已說,空識二界,未說其相。爲即虛空名爲空界,爲一切識,爲識界耶?問也。不爾。答也。雲何?征也。

  

  下邊六界: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六界裏邊,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個界前面講過了。什麼時候講的?講觸的時候講了的。那麼空、識兩個,“未說其相”,還沒有講過。空不是講過了嗎?虛空無爲,不是,這個空不是虛空無爲。空、識二界還沒有講,現在就要講了。再補充講兩個,就是六個界。這六個界很重要,下邊要說。

  

  這裏就提問了。是不是前面講的,虛空無爲就是空界?一切識就是識界?這樣六界不是都講了嗎?怎麼又來兩個沒有講過呢?“不爾”,你這個說法不對的。空界不是虛空無爲,識界也不是一切識。那怎麼一回事呢?“雲何?”就是問“空界既然不是虛空無爲,識界又不是前面講的一切識,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情?”這是問。“征”就是再進一步的問,追一步問:“雲何?”

  

  

  

  

  頌曰: 空界謂竅隙  傳說是明暗

  

  識界有漏識  有情生所依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空界謂竅隙者,正明空界非虛空也。唯取門窗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