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8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了,从善的心把它“等起”的,这个身语表叫善性;从不善心的力量等起——这个“等”就是相等,心跟那个发动的身语表业是相等的、一个:它善,它也善;它不善,它也不善。这样子等起的身语表业叫“不善”。

  

  从无记心所等起的身语表,所摄的那个色——所摄的色是什么?色声两个东西——这个叫无记。还有“不从心所等起,总名无记”。不从心所等起的:无意识的动作。你自己也不知道,你这个手东挖西挖的,有的人手脚不停的,学生坐在那里上课,他的手不晓得干啥东西,唧里叭拉,唧里叭拉。有时候在说话,把一个线团的什么,或者拿个纸扯得稀烂,你说他:“你扯纸干什么?”他说:“不知道”,把纸扯烂了。这是无意识的动作,这也是属于无记所摄。

  

  这里的“色声二者”是什么呢?“身表是色,语表是声”:这后边“业品”的时候讲。身表业:杀盗淫,是有动作的,形色为体,显色不管的。杀人——你的动作:拿把刀,砍过去……这些形色是身业。语业是说的话:身三口四,口的妄语也好,恶口也好,离间也好,绮语也好,都是说的话,都是声为体。这样子的色声就是有善恶了。

  

  “等起”这两个字要解释一下。什么叫等起?“心王心所,等能引起”,“等”——引起的东西跟它相等,善的引善的,恶的引恶的。能够引起身语。“由色声二”,这色、声两个不是自性善、也不是自性恶,就看能发动它的心是怎么样的,来判它的善恶。善心起来的、发动的,叫善,跟那个发动的心相等;恶心发动的叫恶,跟那个发动的心相等。所以这个叫“等起善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善有四种:

  

  1.自性善 —— 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、惭、愧

  

  2.相应善 —— 与自性善相应之心心所

  

  3.等起善 —— 善心等起身语表无表业,及四相得,二无心定

  

  4.胜义善 —— 解脱涅槃

  

  

  

  

  这里看看今天抄的笔记:善有四种。当然恶也有四种,这里讲善,善的四种看一看。善有四种:

  

  一种是自性善,本身就是善。我们说阿毗达磨,净慧本身就是阿毗达磨。自性善有哪些呢?无贪、无瞋、无痴。贪瞋痴三个坏东西,反过来就是三个好东西,善。

  

  第二个相应善,与自性善相应的心王心所。这就很多了:大地法,它是什么心都有它;大善地法,一切善心都有它;还有心王,这些都是相应善。

  

  等起善,善心同等发起的身语表跟无表业,跟它是相等的,都是善的。因为它是有为法,还有四相:生、住、异、灭。还有得:你成就一个法,决定有得。还有二无心定,善心发动,修了一个无心定:无想定,灭尽定。这两个定没有心,不能说善恶,怎么办?等起善,发动的心是善的,那么这两个定也是善的,所以这也属于等起善。

  

  还有胜义善,最殊胜的善。什么呢?涅槃,解脱涅槃,这是一切善中最高的善。前面说,法界、法处为什么安一个法,而其他的都是法,不叫法处,不叫法界呢?因为它一个是包含的法最多,一个是包含最高的涅槃这个法,所以法的意义最殊胜,就叫它法处或者叫法界。一切法里边最高的法就是涅槃。皈依三宝中间的皈依法,你们的理解是皈依什么?实际上就是皈依涅槃。最高的法就是涅槃。佛说的法都是法,修行成佛的法就包括在佛宝里边。修行的证四果四向的那些法,都包含在僧宝里边。所以皈依佛法僧,实际上都是皈依那些成佛证果的法。而最高的目的:趋向皈依法,涅槃,最高的是这个法。这个《俱舍》后边都要讲的。

  

  今天我们讲的有对那一部份,比较繁复一点、困难一点。那么时间是还有,我们再讲一个容易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四 三界分别门

  

  从此第四,三界分别门。论云:已说善等,十八界中,几欲界系?几色界系?几无色界系?颂曰:

  

  欲界系十八  色界系十四

  

  除香味二识  无色系后三

  

  

  

  

  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十八界来分。十八界,哪些是属于欲界的?哪些是属于色界的?哪些是属于无色界的?前面六十二界里边色、无色界,三界里边你们自己去配嘛,怎么配?这里就给你配好了。“善等”三门讲完了:前面有见无见、有对无对、三性。第四门:十八界哪些是欲界所系的?是属于欲界的?哪些是色界所系的?是属于色界的?哪些是无色界所系的?是属于无色界的?

  

  “欲界系十八,色界系十四,除香味二识,无色系后三”,很干脆。欲界系的,十八个全的。色界系的,只有十四个。哪十四个?除了香味和香味的识——鼻识、舌识,除了四个界,还有十四个界。无色界,后三。三六一十八,后边三个:六根里边最后一个意根、六识里边最后一个意识、六尘里边最后一个法界。这是属于无色界的。前面都是有色法的,无色没有色,所以前面都没有了。前面要把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配十八界,十八界里都包得有:欲界,十八界全的;色界,十四个界;无色界就三个界。这里给你配好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欲界所系,具足十八。色界所系,唯十四种,除香味境及鼻舌识。除香味者,段食性故,色界无段食,故无香味。除鼻舌识,无所缘故,鼻识缘香,舌识缘味27,既无香味,故无鼻舌识。无色所系,唯后三种,所谓意界、意识界、法界。眼等五根,色等五境,此十是色。无色离色,故无此十。无此十故,五识亦无。故论云:依缘无故,五识亦无,五根为依、五境为缘故唯后三无色界系。

  

  欲界所系的,十八个都有。

  

  色界就少一点,色界所系只有十四种。“除香味境”,境界来说是香跟味是没有了;六个识来说,既然没有香味的境,这个心就生不起来了。前面说所缘有对,它要有境,才能生起来。等于身体不好的人没有手杖是走不了路的,不能起来走路的,一定要拿个手杖。现在这个境没有了,手杖没有了,这个鼻识跟舌识也不生了。所以,这个四个界都没有了。为什么要除香味呢?“段食性故,色界无段食,故无香味”。因为香跟味,属于段食的。

  

  “食”有四个食:段食,最麤的,一段一段吃下去的;触食;思食;识食。后边细的。得了初禅以上,色界的人,他最粗的饮食——段食不要了。所以说得了初禅定的人,他不吃饭入定,几个月、几年都可以。为什么?他段食不要了。有的人没有得定,打饿七,大可不必。有一位打了十八天饿七,饿得不得了。后来满七了,就拼命吃,吃得不得了,肠胃闹病了,大吐血,差一点把命送掉,总算花了很多钱抢救过来了。这就是不懂了。打饿七,开始进去的时候,慢慢减下来。打好了,满了,出了七了,吃东西慢慢加起来:开始吃稀的稀饭,慢慢地吃厚稀饭,再吃干的。你不能饿得不得了,马上把干馒头吞下去,肯定出毛病。

  

  我们记得自然灾害的时候,有一个从饥荒的农村里跑出来的饥民,他跑到城市里看到一个馒头摊,馋得不得了。那个地方都吃树皮草根,他好多天没有吃饭了,肚子饿得不得了。看到那个馒头,又香又白,看得口水不断地流出来。要想吃,眼红得很。那个卖馒头老板很慈悲。看到那人饿慌了,这么想吃,就说:“你吃,尽力吃,你爱吃多少就吃多少”,他就拼命吃,啪,吞下去,吞到后来呢,胀死了。因为他肠胃已经缩得很小了,一下子容纳那么多东西,受不了。所以打饿七的人,出了七,东西要一点点加,不要乱加。所以我们说修行的都有方法的、有传承的。才出家,头一剃,就去闭关,肯定出毛病。这些方法你都不知道嘛。

  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,色界的人,他不要吃段食了。既然不要段食,香、味,这个境界就没有了。那么香、味没有,相对的鼻识跟舌识也不起了。所以色界没有这四个界,只有十四个界。“除鼻舌识,无所缘故”,没有所缘的境,香味的境,这个识也生不起来了。因为鼻识缘香的,舌识缘味的。既然没有香、味,那么鼻识、舌识也不生了。色界只有十四个界,要除掉香、味、鼻识、舌识。

  

  无色界更简单,“无色所系,唯后三种,所谓意界、意识界、法界”,六根、六境、六识里边最后三个。“眼等五根,色等五境”,这个十个都是色法,有质碍。“无色离色”,无色界就是没有色,当然没有这十个。“无此十故,五识亦无”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根没有了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的境也没有了,这耳识、鼻识、身识等当然生不起来了。所依的根也没有了,所缘的境的也没有了,当然不生了。那么这十五个:五根、五境、五识都没有了,只留下最后的意识、意根、法界。所以无色界在十八界里边只有最后三个。“故论云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说:“依缘无故,五识亦无”。所依的五根、所缘的五境都没有了,当然五个识也不会生了,没有了。“故唯后三”,所以只剩下后三,是无色界所系。

  

  我们以前十八界叫你们自己去配,不晓得你们配下来没有?那么如果配不下来的,后面都会有。学了后面的,自己都会配起来。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,回去好好地复习一下。有问题提,好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第十九讲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我们讲了第二卷开头两个颂。昨天没有提问题,大概没有什么问题。那么今天接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五 有漏无漏分别门

  

  从此第五,有漏无漏分别门。论云:已说界系,十八界中,几有漏?几无漏?颂曰:

  

   意法意识通  所余唯有漏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意法意识通者,通有漏、无漏二也。谓意及意识,道谛摄者,名为无漏,余名有漏。法界若是道谛、无为,名为无漏,余名无漏28。法界有无漏心心所法名道谛也。余十五界,唯是有漏,道谛无为,所不摄故。

  

  这个很要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