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8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了,從善的心把它“等起”的,這個身語表叫善性;從不善心的力量等起——這個“等”就是相等,心跟那個發動的身語表業是相等的、一個:它善,它也善;它不善,它也不善。這樣子等起的身語表業叫“不善”。

  

  從無記心所等起的身語表,所攝的那個色——所攝的色是什麼?色聲兩個東西——這個叫無記。還有“不從心所等起,總名無記”。不從心所等起的:無意識的動作。你自己也不知道,你這個手東挖西挖的,有的人手腳不停的,學生坐在那裏上課,他的手不曉得幹啥東西,唧裏叭拉,唧裏叭拉。有時候在說話,把一個線團的什麼,或者拿個紙扯得稀爛,你說他:“你扯紙幹什麼?”他說:“不知道”,把紙扯爛了。這是無意識的動作,這也是屬于無記所攝。

  

  這裏的“色聲二者”是什麼呢?“身表是色,語表是聲”:這後邊“業品”的時候講。身表業:殺盜淫,是有動作的,形色爲體,顯色不管的。殺人——你的動作:拿把刀,砍過去……這些形色是身業。語業是說的話:身叁口四,口的妄語也好,惡口也好,離間也好,绮語也好,都是說的話,都是聲爲體。這樣子的色聲就是有善惡了。

  

  “等起”這兩個字要解釋一下。什麼叫等起?“心王心所,等能引起”,“等”——引起的東西跟它相等,善的引善的,惡的引惡的。能夠引起身語。“由色聲二”,這色、聲兩個不是自性善、也不是自性惡,就看能發動它的心是怎麼樣的,來判它的善惡。善心起來的、發動的,叫善,跟那個發動的心相等;惡心發動的叫惡,跟那個發動的心相等。所以這個叫“等起善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善有四種:

  

  1.自性善 —— 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慚、愧

  

  2.相應善 —— 與自性善相應之心心所

  

  3.等起善 —— 善心等起身語表無表業,及四相得,二無心定

  

  4.勝義善 —— 解脫涅槃

  

  

  

  

  這裏看看今天抄的筆記:善有四種。當然惡也有四種,這裏講善,善的四種看一看。善有四種:

  

  一種是自性善,本身就是善。我們說阿毗達磨,淨慧本身就是阿毗達磨。自性善有哪些呢?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。貪瞋癡叁個壞東西,反過來就是叁個好東西,善。

  

  第二個相應善,與自性善相應的心王心所。這就很多了:大地法,它是什麼心都有它;大善地法,一切善心都有它;還有心王,這些都是相應善。

  

  等起善,善心同等發起的身語表跟無表業,跟它是相等的,都是善的。因爲它是有爲法,還有四相:生、住、異、滅。還有得:你成就一個法,決定有得。還有二無心定,善心發動,修了一個無心定:無想定,滅盡定。這兩個定沒有心,不能說善惡,怎麼辦?等起善,發動的心是善的,那麼這兩個定也是善的,所以這也屬于等起善。

  

  還有勝義善,最殊勝的善。什麼呢?涅槃,解脫涅槃,這是一切善中最高的善。前面說,法界、法處爲什麼安一個法,而其他的都是法,不叫法處,不叫法界呢?因爲它一個是包含的法最多,一個是包含最高的涅槃這個法,所以法的意義最殊勝,就叫它法處或者叫法界。一切法裏邊最高的法就是涅槃。皈依叁寶中間的皈依法,你們的理解是皈依什麼?實際上就是皈依涅槃。最高的法就是涅槃。佛說的法都是法,修行成佛的法就包括在佛寶裏邊。修行的證四果四向的那些法,都包含在僧寶裏邊。所以皈依佛法僧,實際上都是皈依那些成佛證果的法。而最高的目的:趨向皈依法,涅槃,最高的是這個法。這個《俱舍》後邊都要講的。

  

  今天我們講的有對那一部份,比較繁複一點、困難一點。那麼時間是還有,我們再講一個容易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四 叁界分別門

  

  從此第四,叁界分別門。論雲:已說善等,十八界中,幾欲界系?幾色界系?幾無色界系?頌曰:

  

  欲界系十八  色界系十四

  

  除香味二識  無色系後叁

  

  

  

  

  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十八界來分。十八界,哪些是屬于欲界的?哪些是屬于色界的?哪些是屬于無色界的?前面六十二界裏邊色、無色界,叁界裏邊你們自己去配嘛,怎麼配?這裏就給你配好了。“善等”叁門講完了:前面有見無見、有對無對、叁性。第四門:十八界哪些是欲界所系的?是屬于欲界的?哪些是色界所系的?是屬于色界的?哪些是無色界所系的?是屬于無色界的?

  

  “欲界系十八,色界系十四,除香味二識,無色系後叁”,很幹脆。欲界系的,十八個全的。色界系的,只有十四個。哪十四個?除了香味和香味的識——鼻識、舌識,除了四個界,還有十四個界。無色界,後叁。叁六一十八,後邊叁個:六根裏邊最後一個意根、六識裏邊最後一個意識、六塵裏邊最後一個法界。這是屬于無色界的。前面都是有色法的,無色沒有色,所以前面都沒有了。前面要把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配十八界,十八界裏都包得有:欲界,十八界全的;色界,十四個界;無色界就叁個界。這裏給你配好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欲界所系,具足十八。色界所系,唯十四種,除香味境及鼻舌識。除香味者,段食性故,色界無段食,故無香味。除鼻舌識,無所緣故,鼻識緣香,舌識緣味27,既無香味,故無鼻舌識。無色所系,唯後叁種,所謂意界、意識界、法界。眼等五根,色等五境,此十是色。無色離色,故無此十。無此十故,五識亦無。故論雲:依緣無故,五識亦無,五根爲依、五境爲緣故唯後叁無色界系。

  

  欲界所系的,十八個都有。

  

  色界就少一點,色界所系只有十四種。“除香味境”,境界來說是香跟味是沒有了;六個識來說,既然沒有香味的境,這個心就生不起來了。前面說所緣有對,它要有境,才能生起來。等于身體不好的人沒有手杖是走不了路的,不能起來走路的,一定要拿個手杖。現在這個境沒有了,手杖沒有了,這個鼻識跟舌識也不生了。所以,這個四個界都沒有了。爲什麼要除香味呢?“段食性故,色界無段食,故無香味”。因爲香跟味,屬于段食的。

  

  “食”有四個食:段食,最麤的,一段一段吃下去的;觸食;思食;識食。後邊細的。得了初禅以上,色界的人,他最粗的飲食——段食不要了。所以說得了初禅定的人,他不吃飯入定,幾個月、幾年都可以。爲什麼?他段食不要了。有的人沒有得定,打餓七,大可不必。有一位打了十八天餓七,餓得不得了。後來滿七了,就拼命吃,吃得不得了,腸胃鬧病了,大吐血,差一點把命送掉,總算花了很多錢搶救過來了。這就是不懂了。打餓七,開始進去的時候,慢慢減下來。打好了,滿了,出了七了,吃東西慢慢加起來:開始吃稀的稀飯,慢慢地吃厚稀飯,再吃幹的。你不能餓得不得了,馬上把幹饅頭吞下去,肯定出毛病。

  

  我們記得自然災害的時候,有一個從饑荒的農村裏跑出來的饑民,他跑到城市裏看到一個饅頭攤,饞得不得了。那個地方都吃樹皮草根,他好多天沒有吃飯了,肚子餓得不得了。看到那個饅頭,又香又白,看得口水不斷地流出來。要想吃,眼紅得很。那個賣饅頭老板很慈悲。看到那人餓慌了,這麼想吃,就說:“你吃,盡力吃,你愛吃多少就吃多少”,他就拼命吃,啪,吞下去,吞到後來呢,脹死了。因爲他腸胃已經縮得很小了,一下子容納那麼多東西,受不了。所以打餓七的人,出了七,東西要一點點加,不要亂加。所以我們說修行的都有方法的、有傳承的。才出家,頭一剃,就去閉關,肯定出毛病。這些方法你都不知道嘛。

  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色界的人,他不要吃段食了。既然不要段食,香、味,這個境界就沒有了。那麼香、味沒有,相對的鼻識跟舌識也不起了。所以色界沒有這四個界,只有十四個界。“除鼻舌識,無所緣故”,沒有所緣的境,香味的境,這個識也生不起來了。因爲鼻識緣香的,舌識緣味的。既然沒有香、味,那麼鼻識、舌識也不生了。色界只有十四個界,要除掉香、味、鼻識、舌識。

  

  無色界更簡單,“無色所系,唯後叁種,所謂意界、意識界、法界”,六根、六境、六識裏邊最後叁個。“眼等五根,色等五境”,這個十個都是色法,有質礙。“無色離色”,無色界就是沒有色,當然沒有這十個。“無此十故,五識亦無”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根沒有了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的境也沒有了,這耳識、鼻識、身識等當然生不起來了。所依的根也沒有了,所緣的境的也沒有了,當然不生了。那麼這十五個:五根、五境、五識都沒有了,只留下最後的意識、意根、法界。所以無色界在十八界裏邊只有最後叁個。“故論雲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說:“依緣無故,五識亦無”。所依的五根、所緣的五境都沒有了,當然五個識也不會生了,沒有了。“故唯後叁”,所以只剩下後叁,是無色界所系。

  

  我們以前十八界叫你們自己去配,不曉得你們配下來沒有?那麼如果配不下來的,後面都會有。學了後面的,自己都會配起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,回去好好地複習一下。有問題提,好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第十九講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我們講了第二卷開頭兩個頌。昨天沒有提問題,大概沒有什麼問題。那麼今天接下去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五 有漏無漏分別門

  

  從此第五,有漏無漏分別門。論雲:已說界系,十八界中,幾有漏?幾無漏?頌曰:

  

   意法意識通  所余唯有漏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意法意識通者,通有漏、無漏二也。謂意及意識,道谛攝者,名爲無漏,余名有漏。法界若是道谛、無爲,名爲無漏,余名無漏28。法界有無漏心心所法名道谛也。余十五界,唯是有漏,道谛無爲,所不攝故。

  

  這個很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