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緊。叁界所系講過了,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有漏的?哪些是無漏的?《俱舍》一開頭就是“有漏無漏法”。用無漏的慧簡擇法叫對法,簡擇什麼?簡擇的就是有漏、無漏。有漏的要去掉,無漏的要攝取、增長,這就修行了。很簡單,叁個通有漏、無漏,意、法、意識叁界,其余的都是有漏。
十八界裏邊最後叁界,根、境、識的最後: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,這叁個通有漏、無漏。道谛攝的意、意識屬于無漏,其余的是有漏。法界假使是道谛、無爲法,是無漏的,其余的就是有漏。這個也很簡單,但是很重要。什麼叫道谛呢,法界裏邊心所法有無漏的,就叫道谛。爲什麼其余十五界都是有漏呢?道谛也不攝,無爲法也不在裏邊,所以全部是有漏。所謂無漏就是道谛所攝的跟無爲法,這個前邊一開頭就講了。這就是看攝不攝道谛、無爲?有無爲、道谛的,通有漏、無漏。假使不攝的,那就全部是有漏。這個頌子很簡單,但以後要用的時候,非常重要。哪些是有漏的?哪些是無漏的?這個頌背熟之後,一下就看出來了,不要再去想,或者查字典。那麼第六個。
丁六 有尋有伺門
從此第六,有尋有伺門。于中有二:一、正分別,二、釋妨難。
這個稍微麻煩一些,裏邊情況複雜一點。但是也很好懂,只要靜下來把它一分析,也是不太難的。“釋妨難”,就是裏邊有難——有些問題。
戊一 正分別
且正分別者,論雲: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?幾無尋唯伺?幾無尋無伺?頌曰:
五識唯尋伺 後叁叁余無
釋曰:眼等五識,有尋有伺,由與尋伺恒共相應。謂眼等五識,有二種因,故與尋伺恒相應也。一、行相粗,二、外門轉。由此二因,故眼等識,與尋伺俱,其義決定,故說唯言。
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有尋有伺的?哪些是無尋唯伺?哪些是無尋無伺?分叁類。後來還要分一類,那一類是特殊情況。總的來說,叁界裏邊有叁類:有尋有伺地、無尋唯伺地、無尋無伺地。以這叁個類來分,十八界裏邊哪些屬于這一個?哪些屬于那一個?這也很簡單,十八界裏邊前五識都是尋伺相應:“唯尋伺”,就是有尋有伺。“後叁叁”,後邊叁個: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,叁個都有: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、無尋無伺——“後叁”有“叁”種。“余無”,除了五識跟後叁之外,其他的都沒有,就是跟尋伺不相幹了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個識總是有尋有伺的,爲什麼?“由與尋伺恒共相應”,與尋伺總是相應的。就是它要麼不生,生的時候,決定有尋、伺兩個心所跟它相應。眼等五識爲什麼決定跟尋伺相應呢?有兩個原因:“一、行相粗,二、外門轉”,第一個原因是行相粗,因爲尋伺的心比較粗。第二外門轉,外門轉就是不是入定的。定是內門轉,外門轉有外境的,它只對外五境産生作用,不能入。外門轉也是粗了,行相本身就是粗。有這兩個原因,它總是跟尋伺相應。因爲這兩個原因,眼等五識跟尋伺總是同時生起的,這個意思決定沒有例外,“故說唯言”,所以頌裏邊說個“唯”,就是決定如此,只有跟尋伺相應,沒有例外的。
後叁叁余無者,後叁謂意法意識,根境識中,各居後故。重言叁者,明此叁界,皆通叁品,叁品名叁。言叁品者,一、有尋有伺品,二、無尋唯伺品,叁、無尋無伺品。故論雲:此後叁界,皆通叁品,意界意識界,及相應法界,除尋與伺。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,名相應法界。于四十六心所中,除卻尋伺,取余四十四心所。謂尋伺二種,不通叁品,故除之也。今此文中意明通叁品也。
“後叁叁余無者”,後邊叁個:“意法意識”叁界,“根境識中,各居後故”。這個前面講過了。“重言叁者,明此叁界,皆通叁品”,這叁個: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,通叁品,什麼叁品呢?就是有尋有伺品、無尋唯伺品、無尋無伺品。這個叁品它都有,通的,都可以有。
“故論雲:此後叁界,皆通叁品,意界意識界,及相應法界,除尋與伺”。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我們知道的,相應法界就是心所法,但是尋伺要除掉。因爲跟他們兩個相應,它本身要除掉。“法界中有四十六心所法,名相應法界。于四十六心所中,除卻尋伺,取余四十四心所”,把尋伺除開。因爲這裏的課題本來就是說跟尋伺相應不相應,當然自己要除開——自己跟自己相應,這個不成話了。“謂尋伺二種,不通叁品,故除之也。今此文中意明通叁品也”尋伺二品跟它們不一樣,因爲本身就是尋伺,它的情況後邊再說。我們主要的文就是看這叁品裏邊,通不通,所以尋伺這兩個要把除開。
這個法界,我們以前也講過,法界裏面包含的東西很多,主要的分四大類:一個是相應的心所法;一個是不相應的行法;還有一個是無爲法;再加上一個無表色。總的法界有這麼多東西。重點我們取的是相應的心所法,是相應法界。不相應行,無爲法與那個無表色,都是不相應的。法界裏邊相應的一部份就是心所法。現在我們講的這叁品都是跟尋伺找關系的,所以尋伺本身不屬于這叁品之內,要把尋伺除開。這個就是後叁通叁。下邊就是說怎麼通叁品呢?
若在欲界初靜慮中,有尋有伺。若在靜慮中間,無尋唯伺。第二靜慮,已上諸地,乃至有頂,無尋無伺。明意界、意識界、及四十四相應法界,在諸地中通叁品也。又論雲:法界所攝非相應法、靜慮中間伺,亦如是。法界中有十四不相應、及叁無爲兼無表色,名非相應法。此非相應法29及靜慮中間伺,同前第叁無尋無伺品,故言亦如是。謂非相應法不與尋伺相應故,名無尋無伺。其中間禅伺:地法中無尋故,不與尋相應,故名無尋也;伺無第二伺共相應,故名無伺也。
“欲界”是最麤的;“初靜慮”——第一層色界的定,也是有尋有伺。從欲界到初靜慮,它裏邊的意界、法界、意識界都屬于有尋有伺的。第一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有個中間定。這個中間定裏邊無尋唯伺,它比第一層靜慮要高一層,但是還沒有達到第二靜慮。到第二靜慮,無尋無伺了。他的心比第一靜慮要細一點,比第二個靜慮要粗一點,所以說無尋唯伺:尋是沒有了,伺還有。從第二靜慮以上,一直到無色界的有頂天——非想非非想天,都屬于無尋無伺。那就是說這裏定比較深細了,尋伺的心所已經息下去了,不起了。通叁品的情況如此。
尋伺到底是什麼東西?後邊尋伺心所法要講了。尋就是尋求,伺就是伺察。一個是心的粗,一個是比較細。尋是粗,尋求是比較粗一點。伺察,靜下來觀察,是細一點。這兩個心,舊的翻譯:覺、觀。尋就是覺,伺就是觀。所以說覺觀也好,尋伺也好,指的一個東西。它的比喻,大概是《大智度論》裏的:說我們打鍾,第一次一錘打下去,聲音“咣”一下子,這個是粗一點,是尋。第一錘打完之後,它裏邊“嗡嗡嗡”的聲音,這個細了,比方這個伺。一個粗一點,一個細一點。另外一個比喻——當然這個比喻不能很恰當,只能是把它主要的意思拿出來。我們說貓捉老鼠,開始不知道老鼠在哪裏?它到處找,這是尋。等到知道它在洞裏邊,然後就伏在洞口,一動不動地,屏住氣,在等它出來,那個時候就叫伺。一個粗一點,一個細一點,反正都是在追求。
第二靜慮以上這個心就沒有了。靜慮深細以後,心的粗動的狀態就沒有了。“後叁叁”講完了,後邊還有很多問題:尋伺本身還要把它一個一個落實一下,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?
無尋無伺:不但是第二靜慮一直到有頂天的心王、心所、意根,還要包含法界裏邊的非相應法——那就是說不相應行、無爲法、無表色都是無尋無伺。它們跟尋伺從來不相應的,既然不相應就是無尋無伺。
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靜慮中間的伺。第一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有個定,叫中間定。前面講過了,中間定只有伺、沒有尋。那麼第二中間靜慮本身那個伺怎麼說呢?它尋是沒有了,單是伺;對伺來說,它也是無尋無伺。因爲尋沒有了,它不能跟尋相應。它本身就是伺,不能跟自己相應,因爲只能有一個伺。要是你跟人家作朋友,你可以跟這個人、跟那個人作朋友,不能說自己跟自己作朋友,那個不成話;所以自己跟自己相應,那不成的。所以伺本身也是無尋無伺。下邊看小字:
“法界中有十四不相應、及叁無爲兼無表色”,這個都是非相應法。我們說過法界分四大類,第一類心所法是相應的;不相應行、無爲法、無表色,都跟心王不相應的。什麼叫相應?同一所緣、同一行相、同一所依等等,有五義相應,以後根品要說。那麼非相應法都是無尋無伺了,還有“靜慮中間伺”,就是中間定裏邊的伺。跟尋不相應,因爲沒有尋了;自己跟自己又不能相應,所以叫無尋無伺。都是屬于第叁品,無尋無伺那一品,“故言亦如是”,“謂非相應法不與尋伺相應故,名無尋無伺”,既然是不相應法——跟心王心所都不相應,當然跟尋伺不相應,叫無尋無伺。中間禅的伺,中間禅就是中間定,“地法中無尋故”,中間禅那個地方是沒有尋的,不與尋相應,無尋。伺:只有一個伺,自己跟自己不能相應;所以伺也沒有相應的。叫無尋無伺。這是一個特殊的情況:它本身是伺,那一個地又沒有尋,所以是無尋無伺。下邊又是其他的情況來了:
又論雲:尋一切時,無尋唯伺,無第二尋故,但伺相應故。尋同前第二品,名無尋唯伺。尋無兩尋同一時起,故無第二尋也;由尋無第二尋故,尋不與尋相應。故尋名無尋。尋得與伺相應,尋名唯伺。請細讀看之也。
“又論雲:尋一切時,無尋唯伺”,對尋本身來說,一切時,都是無尋唯伺。“無第二尋故,但伺相應故”,這個尋來說,它自己跟自己不能相應,所以不跟尋相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