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應。但是伺總是有的,因爲尋粗伺細,有尋必有伺;但是有伺的時候,就不一定有尋。所以既然有尋決定有伺,它跟伺總是相應的。小字:“尋同前第二品,名無尋唯伺”,跟第二品一樣的,叫無尋唯伺。因爲尋,自己沒有兩個尋來相應,“故無第二尋也”。“由尋無第二尋故,尋不與尋相應。故尋名無尋”,這個話說了很多,實際上就是:單是一個尋,不能跟自己相應,所以決定是無尋。但是尋跟伺總是相應的,“尋名唯伺”,只有跟伺相應。“請細讀看之也”,這個事情叫你仔細看。其實也很好懂,要麼沒有尋,有尋決定有伺。尋跟尋不能相應,無尋;跟伺總是相應的——若你說無伺呢,二地以上呢,二地以上尋也沒有了,那不談了。所以說有尋的時候,決定是欲界、初禅,決定有伺的。但是尋自己不能相應,就是無尋唯伺。跟前面的第二品,恰恰一樣的。
這是一個情況,下邊再來一個:
又論雲:伺在欲界初靜慮中,叁品不收,應名何等?此問意,伺非叁品收者。伺不與伺相應,故不可言有尋有伺品。伺得與尋相應,故不可言第二無尋唯伺品及第叁無尋無伺品。既非叁品,應名何等?此應名曰無伺唯尋,無第二伺故,但與尋相應故。此文答前問也。伺無第二伺共相應,故名爲無伺。與尋相應,故名唯尋也。
尋的問題解決了,就伺來說——前面講叁品把尋、伺除開的,現在就尋伺本身來看一看。在欲界,有尋有伺,有伺。在初靜慮,也是有尋有伺,有伺。欲界、初靜慮當中的伺,是有尋有伺嗎?不對——伺本身不能給自己相應。是第二品無尋唯伺嗎?也不對——因爲在欲界,伺跟尋是相應的,有尋的,不是無尋。第叁品無尋無伺?更不對——有伺決定有尋的,不會無尋的。這叁品裏邊都收不進,那該叫什麼呢?伺本身叫什麼東西?“此問意”,這個問的意思,—— 這個圓晖法師慈悲,怕大家搞不懂,其實這個《俱舍論》的文,我們看看蠻清楚了,但是圓晖法師怕大家不知道,把這個問題再發揮一下。“伺非叁品收”,這個“伺”叁品裏邊收不進去。“伺不與伺相應,故不可言有尋有伺品”,伺本身跟自己不能相應,所以不能說有尋有伺。它跟尋總是相應的,不能說無尋唯伺,第二品不能包,因爲它總是有尋。第叁品無尋無伺也不能說,它是有伺的,所以不能說無尋無伺。這叁品中包不進,它該叫什麼呢?問這個問題。
那麼回答:“此應名曰無伺唯尋”,就叫無伺唯尋,前叁品都沒有的。伺跟伺不能相應,無伺,但是跟尋相應的,有尋。所以叫無伺唯尋。因爲沒有第二個伺故,不能跟伺相應——無伺;“與尋相應故”,有伺決定有尋。圓晖法師恐怕大家不知道,注解一下:“此文答前問也”,這是答前面的問題。“伺無第二伺共相應,故名爲無伺”,沒有第二個伺相應,自己跟自己不能相應,這是無伺。“與尋相應,故名唯尋也”,伺有了,決定有尋的。因爲尋比伺粗,細的有了,粗的決定有。粗的沒有了、細的伺還在,這是中間禅的情況。所以跟尋總是相應的,叫無伺唯尋。這是叁品所不收,沒有的,另外加了一個。
由此故言有尋有伺地有四品法:由此者,由有第四無伺唯尋品也。有尋有伺地者,欲界初禅是也。一、有尋有伺,謂除尋伺,余相應法。余相應法者,余四十四心所法也。二、無尋唯伺,謂即是尋。叁、無尋無伺,謂即一切非相應法。非相應法者,法界中有十四不相應、叁無爲法、及無表色也。四、無伺唯尋,謂即是伺。
“由此故言有尋有伺地有四品法”,總結。“有尋有伺地”,是指初禅跟欲界。我們說叁界是九地,又可以分叁地:一個是有尋有伺地、一個是無尋唯伺地、一個是無尋無伺地。在最初的有尋有伺地裏邊有四品的法。“由此者,由有第四無伺唯尋”。就是前面說的那麼多,還有個第四無伺唯尋,這樣子加進去,有尋有伺地裏邊一共有四品法。
有尋有伺,除了尋伺以外其他的相應法——四十四個心所跟心王。第二品是無尋唯伺,就是尋。尋本身是無尋唯伺,不是中間禅的無尋唯伺。在欲界、初靜慮的尋本身來說,不能跟尋自己相應,但是伺決定有,所以說它是無尋唯伺。第叁個是無尋無伺,那是第叁品法,一切非相應法。法界裏邊的十四不相應行、無爲法、無表色,這些都屬于無尋無伺。這不是二禅的無尋無伺,這是初禅、欲界的無尋無伺。最後一品無伺唯尋,就是伺。這個伺本身來說,是沒有第二個伺相應的,但是尋跟它相應的。欲界、初靜慮都有尋。這個分析完了。
言余無者,余十色界,無尋無伺,常與尋伺不相應故。
“余無者”,除了叁界——“後叁”、除了五識,八個界。八個界余下來的,就是十個色界。一共十八個界,五識除掉,後叁又除掉,還余下十個。這十個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十個有色界。這個是“無尋無伺,常與尋伺不相應故”,這十個色界是物質,跟尋伺當然不能相應,它永遠只是無尋無伺。
這裏講了很多,我們把它分一下類,整理一下,醒目一點、容易看一點。因爲前面長行,一類一類看起來,記憶力好的、分析力強的,不成問題,講過就懂了。分析力差的,說了半天,不知所雲。我們有個表,看一看,比較清楚一點。
第一類“五識唯尋伺”那個頌,就是叁界九地用叁品來分: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、無尋無伺。第一個有尋有伺:五識是決定有尋有伺的。欲界初靜慮也是有尋有伺,但不是五識,這是括在後邊:意、意識界,跟相應法界,這後叁界裏邊也有有尋有伺。它有“叁”,也通有尋有伺。這是屬于欲界初靜慮的時候。無尋唯伺:靜慮中間定的意、意識、相應法界屬于無尋唯伺。無尋無伺:二禅以上一直到有頂天——非想非非想天的意界、意識界、相應法界,都是無尋無伺。上邊尋伺沒有了,這個心細了。除了意界、意識界、相應法界以外,其他的所攝的非相應法界跟靜慮中間的伺也屬于無尋無伺。
把十八界用叁品來分,分完了。分的中間除了尋伺兩個,尋伺本身怎麼辦?尋伺兩個心所把它們分析一下。尋:一切時總是無尋唯伺。反正有尋決定有伺,但是本身不能相應,叫無尋唯伺。伺卻是有條件,在二禅以上沒有它的。在欲界、初靜慮的時候,無伺唯尋。在第二禅的中間定,不能叫無伺唯尋。(21B)大家想一想,在中間靜慮,就是第二禅與第一禅的中間,這個時候的伺叫什麼?這個時候的伺,就是無尋無伺。它既沒有尋相應,也不能跟自己的伺相應,所以要除開。
把十八界用叁品來分;跟十八界裏邊除開的尋伺,這兩個心所本身來看。都看完了。下邊是總結,在有尋有伺地,就是初禅、欲界,這是品類最多的一個地,它裏邊總的說有四品法。第一是有尋有伺。那就是除了尋伺以外的相應法,包括意、意識、相應法界,是有尋有伺。因爲欲界、初靜慮了。第二無尋唯伺。就是尋心所法本身,它沒第二個尋相應,但伺決定有的,是無尋唯伺。第叁無尋無伺。一切非相應法,法界裏邊的十四個不相應行、無表色、無爲法,總是跟尋伺不相應,無尋無伺。第四還多一個無伺唯尋,就是伺心所。它不能給自己相應,但是尋跟它相應,因爲欲界、初靜慮有尋的,無伺唯尋。這是有尋有伺地有四品法。
有尋有伺地,共有四品法:
有尋有伺 ———— 謂除尋伺,余相應法
無尋唯伺 ———— 尋
無尋無伺 ———— 一切非相應法
無伺唯尋 ———— 伺
那麼我們自己來看,無尋唯伺地有幾品法?有多少?——無尋無伺地不要說了,都是無尋無伺,就是無尋唯伺地有多少?你們自己下邊去分,很簡單的。最複雜的就是有尋有伺地。這個我們講好了,下邊要容易一些了。
戊二 釋妨難
從此第二,釋妨難。論問起雲:若五識身,有尋有伺,如何得說無分別耶?頌曰:
說五無分別 由計度隨念
以意地散慧 意諸念爲體
釋曰:上兩句釋難,下兩句出體。傳說分別,略有叁種:一、自性分別,二、計度分別,叁、隨念分別。由五識身,雖有自性而無余二。論雲:如一足馬名爲無足。是故經中,說無分別。自性分別者,體唯是尋,後心所中,自當辨釋。以意地散慧者,出計度分別體。散謂非定,簡定中慧。意識相應,簡五識心。故第六識相應散慧,名爲計度分別。意諸念爲體者,出隨念分別體。若定若散,意識相應諸念,名爲隨念分別。念通定散,故名爲諸。
“從此第二,釋妨難”,中間有一些問題。“論問起雲”,論開個端,問起這個問題。“若五識身,有尋有伺”,問題是有尋有伺裏邊出來的。前面說“五識唯尋伺”,五識身是有尋有伺的,爲什麼經上說它是無分別?“如何得說無分別耶?”既然說前五識都是有尋有伺的——尋伺就是分別,心粗的分別叫尋,稍微細一點的叫伺。既然有尋有伺,有分別,怎麼說它沒有分別呢?這不是矛盾啊?
前五個識沒有分別,是由于它們沒有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,並不是說一切分別都沒有。計度分別是依散地的慧,隨念分別依的是跟意相應的念,是它們的體。
“釋曰:上兩句釋難”。你說五識沒有分別,是什麼原因?就講了。因爲沒有計度分別,沒有隨念分別。“下兩句出體”,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的體是什麼?“意地”是第六意識,“散慧”就是沒有入定的慧;以及第六意識相應的念。這是它們兩個的體。“傳說分別,略有叁種”,這個是傳承。傳下來的說法,分別有叁種。一個叫自性分別,一個叫計度分別,一個是隨念分別。“由五識身,雖有自性而無余二”,五識是有尋有伺,這個屬于“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