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8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性分別”。自性分別力量很薄弱。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比較深刻。這兩個分別它沒有,所以就叫它沒有分別。

  

  打個比喻:“論雲:如一足馬名爲無足。是故經中,說無分別”,經裏爲什麼說五識沒有分別呢?它雖然有一個分別,但這個分別力量不強,兩個強有力的分別沒有。就說它沒有分別。好比說一個馬只有一個腳,人家看, 到了:“噢,這個馬沒有腳的”,實際上,它是有一個腳。但馬一般四個腳,它只有一個,人家看了,就是沒有足的馬。這從多數來說,這突出它的沒有腳了。這個我們好象不大碰到。我們自己舉個很簡單的例。有一個人很笨,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沒有腦筋的。說沒有腦筋,他什麼都不知道嗎?他傻的嗎?也不是嘛。他吃飯、穿衣服、大小便都會,他有腦筋。但這個腦筋太差了,跟動物差不多了,深刻的理智的腦筋沒有——說他沒有腦筋。不是什麼腦筋都沒有。這個很簡單,是平時我們經常說的話。那就是說前五識的分別,不是什麼都沒有,只有很微弱的自性分別:尋伺。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沒有。所以經裏邊說它沒有分別。

  

  什麼叫“自性分別”?“體唯是尋”。所謂自性分別就是尋。“後心所中,自當辨釋”,在講心所法的時候,要解釋的。我們說爲什麼叫自性分別?就是指尋心所。這個尋心所是很粗的,它是不仔細的。後邊要解釋,現在不講了。尋就是我們前面講的,就是粗的心、尋求的心。後邊也是講尋求,尋就是尋求。打個比喻。打鍾,第一下敲上去,聲比較粗,比方是尋。以後的聲音靜下來了“嗡嗡……”,就是伺。那麼這個粗的分別是很膚淺的,作用不大,一般叫它沒有分別。

  

  真正分別力強的,是計度分別跟隨念分別。計度分別是慧,這個慧不是定中的慧。定裏邊不會打主意了,定裏邊是專門一心觀想。東想西想打主意的那個心,是散地的慧、沒有入定的慧。“以意地散慧者,出計度分別體”,計度分別的體是意地的散慧。散就是不在定中。“簡定中慧”,簡別,不是定中的慧。“意識相應”,簡別不是五識相應的,五識相應的慧也是粗了。那就是意地——第六意識相應的慧,這個慧能夠打主意、前後考慮問題,這是比較深刻的。所以說我們特別指出的是散心中——不是定中的——第六意識相應的慧心所。這是計度分別的體。“故第六意識相應散慧,名爲計度分別”,第六意識相應的,散的——沒有入定的,那個慧心所,叫做計度分別。它的力量是計度:考慮問題、東想西想、想前想後,這些都是屬于它的功能。

  

  最後一個“隨念分別”。我們在分別的時候要想一些過去的事情,記那些經過的經驗等等,這是“意諸念爲體”。意地裏邊,第六意識相應的念,念心所。這個念心所不限于散心的,定中也可以。所以說“意諸念爲體者,出隨念分別體”,“若定若散”,定中也好,散就是沒有入定也好了。第六意識相應的各式各樣的念頭——念心所,叫隨念分別。“念通定散,故名爲諸”,頌裏邊那個“諸”,就是說通定通散。前面意地的慧決定是散,所以這裏用一個諸字,表示它通定也通散心。

  

  這裏把叁種分別都講了。這裏問題是:“五識與尋相應,爲什麼說它沒有分別呢?”——尋就是分別,自性分別。因爲強有力的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沒有,只有很微弱的自性分別,一般叫它沒有分別。並不是說什麼分別都沒有。因爲我們說識就是了別,如果說什麼分別都沒有的話,它不能叫識了,成了個物質的東西了。所以不是什麼分別沒有,是沒有強有力的分別。那個喻舉得最好,最容易理解:就是“這個沒有腦筋的人”,你不能說他什麼都不知道。他是不會動腦筋,深刻考慮問題的力量沒有。這個頌重點雖然講的是五識爲什麼叫沒有分別?但是也解釋兩個,所謂分別還有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,一共有叁個。這個要記住:自性分別、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。什麼叫自性分別?什麼叫計度分別?什麼叫隨念分別?這叁個全的,叫有分別。叁個裏邊只占第一個的,一般就叫它無分別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七 有所緣無所緣門

  

  此下第七有所緣無所緣門,第八有執受無執受門。論問起雲:十八界中幾有所緣?幾無所緣?幾有執受?幾無執受?頌曰:

  

  七心法界半  有所緣余無  

  

  前八界及聲  無執受余二

  

  

  

  

  哪些法是有所緣境的,哪些法是沒有所緣境的?這又是一個門,這是第七。第八個,哪些是有執受,哪些是無執受?這兩個門合了一個頌。 《俱舍論》裏提個問題:十八界中哪些是有所緣?哪些是無所緣?哪些是有執受?哪些是無執受?我們說這一品的第二卷,全部是以二十二個門來分別這十八界的法的體。它屬于怎麼情況?這麼一分析,把這十八界的內容、它的內涵就感到清清楚楚、一目了然。你以後看到什麼書裏講起這個,心裏可以跳出來:“它是怎麼怎麼?有多少內涵?”心裏有數,所以這幾頌要背。

  

  前面二句講的是有所緣無所緣。七個心界前面講過,看到“七心”馬上知道哪七個心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,這個六識界,再加上意界。“法界半”,法界裏邊的一半,指的是相應心所法。這是有所緣的。“余無”,十八界把七個半除掉之後,還余下十個半,那就是沒有所緣的。這個有所緣無所緣解決了。

  

  下邊,“前八界及聲,無執受余二”,爲什麼這兩個頌連起來呢?因它要借前面那個。“前八界”就是“余無”那個八界——七個半界了;加上一個“聲”。這都是無執受的。十八界裏邊除了這九個界,“余”下來的“二”,通有執受、無執受。所以這頌很善巧,這兩個門擺在一起,就是它是連貫的。要利用前面的話的,這樣子可以省很多字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兩句者,答第七問。下兩句者,答第八問。七心者,六識意界也。法界半者,于法界中,有四品法,今唯心所法,取非全故,名爲半也。此七心界,及法界半,爲有所緣。緣謂攀緣,心心所法名爲能緣,境名所緣,有彼所緣,名有所緣。余無者,余謂十色界,及法界所攝非相應法,不能緣境,名無所緣。

  

  第一問裏邊,“七心法界半”的“七心”是什麼?“六識”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再加上“意界”。七心界以後就不要解釋了,自己要心裏馬上浮出七心界的相貌。“法界半”,法界“有四品法”,前面講過了,“今唯心所法,取非全故,名爲半也”,這個半不是恰恰一半,是裏邊的一部分。法界裏邊有很多法,四十六個心所法,據大半了。那麼這裏,說它一半。

  

  “此七心界,及法界半”是屬于有所緣。什麼叫有所緣?緣是什麼意思?“緣謂攀緣”。前面講所緣有對的時候講過了:“心、心所法名爲能緣,境爲所緣。有彼所緣,名有所緣”,心、心所法,要生起的時候,必定要靠所緣的境,才能生起來。這個能生的心心所法就是能緣,所緣的境就是所緣。既然它是能緣,有那個所緣的境,叫有所緣。“有彼所緣,名有所緣”。這個是什麼釋?有財釋。心、心所法怎麼把所緣的名字安上去呢?有這個所緣的境,叫有所緣。心、心所法本來是能緣,怎麼叫所緣呢?它是有那個所緣叫有所緣。“余無”,除了七心界、法界的一半,余下來的十個界,還有法界的一半——就是不相應的那些法,這些都不能緣境,叫“無所緣”。好了,這個很簡單。下邊“有執受、無執受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八 有執受無執受門

  

  前八界及聲無執受者,前謂取前七心界,及法界全,此八及聲,總成九界,名無執受。余二者,余謂所余。謂眼等五根,色香味觸。此之九界,各通二義:一、有執受;二、無執受。有眼等五根住現在世,名有執受;過去未來名無執受。色香味觸住現在世,與五根不相離者,名有執受;若在現在,不與根合及在身外並過去未來法,名無執受。解雲:色香味觸總有叁類,名無執受。一不與根合,謂發毛等;二在身外,謂非情中地水等。叁過去未來者也。

  

  “前八界及聲無執受”,前八界跟聲是沒有執受的。這就是說,前面講的七心界、法界——這裏法界是全了,指全部法界。這八個界,再加一個聲界,一共九個,是沒有執受的。這個我們也想得起來,心王、心所你怎麼執著它呢?沒有執受。聲音也沒有執受,打一下,聲音不會痛的。有執受的,打你身上一下你感到痛了。太陽曬感到舒服,這是有執受。這九個界沒有執受的。

  

  “余二”,余下來還有九個界,通有執受、無執受。“余謂所余,謂眼等五根,色香味觸”,一共九個。“此之九界,各通二義:一、有執受;二、無執受”,。這個頌很簡單,但是把它記住以後用處很大。眼等五根跟色香味觸通有執受、無執受。什麼時候有執受?什麼時候無執受?還要講一下,先講眼等五根。

  

  “住現在世,名有執受”,就在現在有執受,就是現在的五根是有執受的,有感覺的。“過去未來名無執受”,過去的五根、還沒有生出來的五根是沒有執受的。過去的五根不會有感覺的;未來的還沒有生,更沒有感覺。所以就五根來說:現在世的有執受,過去、未來的叫無執受。色香味觸這四個法,“現在世與五根不相離”的叫有執受,色香味觸跟五根不相離的是什麼?就是浮塵根。眼等五根是淨色根,淨色根外面必定包有浮塵根。浮塵根體不是根,是色香味觸。這個色香味觸跟淨色根不相離的,就是跟它們挨著的,這個是有執受。耳朵——蒲扇那麼一個,它是不是耳根呢?不是耳根,但是它跟耳根兩個連起來的。它本身是有執受的:你把耳朵拉一下,它感到痛的。這是有執受,現在世,不相離,兩個條件。

  

  假使在現在:“不與根合”的——就在身外,“並過去未來法”,無執受。色香味觸與根不相合的,什麼啊?頭發、指甲,跟身分開的。挨到頭皮的那個頭發你拉一拉,痛的。在外邊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