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性分别”。自性分别力量很薄弱。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比较深刻。这两个分别它没有,所以就叫它没有分别。
打个比喻:“论云:如一足马名为无足。是故经中,说无分别”,经里为什么说五识没有分别呢?它虽然有一个分别,但这个分别力量不强,两个强有力的分别没有。就说它没有分别。好比说一个马只有一个脚,人家看, 到了:“噢,这个马没有脚的”,实际上,它是有一个脚。但马一般四个脚,它只有一个,人家看了,就是没有足的马。这从多数来说,这突出它的没有脚了。这个我们好象不大碰到。我们自己举个很简单的例。有一个人很笨,我们经常说这个人没有脑筋的。说没有脑筋,他什么都不知道吗?他傻的吗?也不是嘛。他吃饭、穿衣服、大小便都会,他有脑筋。但这个脑筋太差了,跟动物差不多了,深刻的理智的脑筋没有——说他没有脑筋。不是什么脑筋都没有。这个很简单,是平时我们经常说的话。那就是说前五识的分别,不是什么都没有,只有很微弱的自性分别:寻伺。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没有。所以经里边说它没有分别。
什么叫“自性分别”?“体唯是寻”。所谓自性分别就是寻。“后心所中,自当辨释”,在讲心所法的时候,要解释的。我们说为什么叫自性分别?就是指寻心所。这个寻心所是很粗的,它是不仔细的。后边要解释,现在不讲了。寻就是我们前面讲的,就是粗的心、寻求的心。后边也是讲寻求,寻就是寻求。打个比喻。打钟,第一下敲上去,声比较粗,比方是寻。以后的声音静下来了“嗡嗡……”,就是伺。那么这个粗的分别是很肤浅的,作用不大,一般叫它没有分别。
真正分别力强的,是计度分别跟随念分别。计度分别是慧,这个慧不是定中的慧。定里边不会打主意了,定里边是专门一心观想。东想西想打主意的那个心,是散地的慧、没有入定的慧。“以意地散慧者,出计度分别体”,计度分别的体是意地的散慧。散就是不在定中。“简定中慧”,简别,不是定中的慧。“意识相应”,简别不是五识相应的,五识相应的慧也是粗了。那就是意地——第六意识相应的慧,这个慧能够打主意、前后考虑问题,这是比较深刻的。所以说我们特别指出的是散心中——不是定中的——第六意识相应的慧心所。这是计度分别的体。“故第六意识相应散慧,名为计度分别”,第六意识相应的,散的——没有入定的,那个慧心所,叫做计度分别。它的力量是计度:考虑问题、东想西想、想前想后,这些都是属于它的功能。
最后一个“随念分别”。我们在分别的时候要想一些过去的事情,记那些经过的经验等等,这是“意诸念为体”。意地里边,第六意识相应的念,念心所。这个念心所不限于散心的,定中也可以。所以说“意诸念为体者,出随念分别体”,“若定若散”,定中也好,散就是没有入定也好了。第六意识相应的各式各样的念头——念心所,叫随念分别。“念通定散,故名为诸”,颂里边那个“诸”,就是说通定通散。前面意地的慧决定是散,所以这里用一个诸字,表示它通定也通散心。
这里把三种分别都讲了。这里问题是:“五识与寻相应,为什么说它没有分别呢?”——寻就是分别,自性分别。因为强有力的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没有,只有很微弱的自性分别,一般叫它没有分别。并不是说什么分别都没有。因为我们说识就是了别,如果说什么分别都没有的话,它不能叫识了,成了个物质的东西了。所以不是什么分别没有,是没有强有力的分别。那个喻举得最好,最容易理解:就是“这个没有脑筋的人”,你不能说他什么都不知道。他是不会动脑筋,深刻考虑问题的力量没有。这个颂重点虽然讲的是五识为什么叫没有分别?但是也解释两个,所谓分别还有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,一共有三个。这个要记住:自性分别、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。什么叫自性分别?什么叫计度分别?什么叫随念分别?这三个全的,叫有分别。三个里边只占第一个的,一般就叫它无分别。
丁七 有所缘无所缘门
此下第七有所缘无所缘门,第八有执受无执受门。论问起云:十八界中几有所缘?几无所缘?几有执受?几无执受?颂曰:
七心法界半 有所缘余无
前八界及声 无执受余二
哪些法是有所缘境的,哪些法是没有所缘境的?这又是一个门,这是第七。第八个,哪些是有执受,哪些是无执受?这两个门合了一个颂。 《俱舍论》里提个问题:十八界中哪些是有所缘?哪些是无所缘?哪些是有执受?哪些是无执受?我们说这一品的第二卷,全部是以二十二个门来分别这十八界的法的体。它属于怎么情况?这么一分析,把这十八界的内容、它的内涵就感到清清楚楚、一目了然。你以后看到什么书里讲起这个,心里可以跳出来:“它是怎么怎么?有多少内涵?”心里有数,所以这几颂要背。
前面二句讲的是有所缘无所缘。七个心界前面讲过,看到“七心”马上知道哪七个心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识,这个六识界,再加上意界。“法界半”,法界里边的一半,指的是相应心所法。这是有所缘的。“余无”,十八界把七个半除掉之后,还余下十个半,那就是没有所缘的。这个有所缘无所缘解决了。
下边,“前八界及声,无执受余二”,为什么这两个颂连起来呢?因它要借前面那个。“前八界”就是“余无”那个八界——七个半界了;加上一个“声”。这都是无执受的。十八界里边除了这九个界,“余”下来的“二”,通有执受、无执受。所以这颂很善巧,这两个门摆在一起,就是它是连贯的。要利用前面的话的,这样子可以省很多字。
释曰:初两句者,答第七问。下两句者,答第八问。七心者,六识意界也。法界半者,于法界中,有四品法,今唯心所法,取非全故,名为半也。此七心界,及法界半,为有所缘。缘谓攀缘,心心所法名为能缘,境名所缘,有彼所缘,名有所缘。余无者,余谓十色界,及法界所摄非相应法,不能缘境,名无所缘。
第一问里边,“七心法界半”的“七心”是什么?“六识”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再加上“意界”。七心界以后就不要解释了,自己要心里马上浮出七心界的相貌。“法界半”,法界“有四品法”,前面讲过了,“今唯心所法,取非全故,名为半也”,这个半不是恰恰一半,是里边的一部分。法界里边有很多法,四十六个心所法,据大半了。那么这里,说它一半。
“此七心界,及法界半”是属于有所缘。什么叫有所缘?缘是什么意思?“缘谓攀缘”。前面讲所缘有对的时候讲过了:“心、心所法名为能缘,境为所缘。有彼所缘,名有所缘”,心、心所法,要生起的时候,必定要靠所缘的境,才能生起来。这个能生的心心所法就是能缘,所缘的境就是所缘。既然它是能缘,有那个所缘的境,叫有所缘。“有彼所缘,名有所缘”。这个是什么释?有财释。心、心所法怎么把所缘的名字安上去呢?有这个所缘的境,叫有所缘。心、心所法本来是能缘,怎么叫所缘呢?它是有那个所缘叫有所缘。“余无”,除了七心界、法界的一半,余下来的十个界,还有法界的一半——就是不相应的那些法,这些都不能缘境,叫“无所缘”。好了,这个很简单。下边“有执受、无执受”。
丁八 有执受无执受门
前八界及声无执受者,前谓取前七心界,及法界全,此八及声,总成九界,名无执受。余二者,余谓所余。谓眼等五根,色香味触。此之九界,各通二义:一、有执受;二、无执受。有眼等五根住现在世,名有执受;过去未来名无执受。色香味触住现在世,与五根不相离者,名有执受;若在现在,不与根合及在身外并过去未来法,名无执受。解云:色香味触总有三类,名无执受。一不与根合,谓发毛等;二在身外,谓非情中地水等。三过去未来者也。
“前八界及声无执受”,前八界跟声是没有执受的。这就是说,前面讲的七心界、法界——这里法界是全了,指全部法界。这八个界,再加一个声界,一共九个,是没有执受的。这个我们也想得起来,心王、心所你怎么执着它呢?没有执受。声音也没有执受,打一下,声音不会痛的。有执受的,打你身上一下你感到痛了。太阳晒感到舒服,这是有执受。这九个界没有执受的。
“余二”,余下来还有九个界,通有执受、无执受。“余谓所余,谓眼等五根,色香味触”,一共九个。“此之九界,各通二义:一、有执受;二、无执受”,。这个颂很简单,但是把它记住以后用处很大。眼等五根跟色香味触通有执受、无执受。什么时候有执受?什么时候无执受?还要讲一下,先讲眼等五根。
“住现在世,名有执受”,就在现在有执受,就是现在的五根是有执受的,有感觉的。“过去未来名无执受”,过去的五根、还没有生出来的五根是没有执受的。过去的五根不会有感觉的;未来的还没有生,更没有感觉。所以就五根来说:现在世的有执受,过去、未来的叫无执受。色香味触这四个法,“现在世与五根不相离”的叫有执受,色香味触跟五根不相离的是什么?就是浮尘根。眼等五根是净色根,净色根外面必定包有浮尘根。浮尘根体不是根,是色香味触。这个色香味触跟净色根不相离的,就是跟它们挨着的,这个是有执受。耳朵——蒲扇那么一个,它是不是耳根呢?不是耳根,但是它跟耳根两个连起来的。它本身是有执受的:你把耳朵拉一下,它感到痛的。这是有执受,现在世,不相离,两个条件。
假使在现在:“不与根合”的——就在身外,“并过去未来法”,无执受。色香味触与根不相合的,什么啊?头发、指甲,跟身分开的。挨到头皮的那个头发你拉一拉,痛的。在外边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