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9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“若是意识所依性,一定是意识等无间缘”,这是顺前句答、顺着它的次第回答。

  

  

  

  

  以宽问狭顺后句答者。谓即改前问云:若意识等无间缘,复是意识所依性耶?此既即是以宽问狭,谓意识等无间缘是宽,通心王心所故;若所依性即狭,唯心王故。应作顺后句答:谓若意识所依性者,必是等无间缘。顺后句故。

  

  假使反过来,以宽的问狭,要顺后句答。“谓即改前问”,把前面的问题改一下“意识的等无间缘是否就是意识的所依性?”意识等无间缘宽了,所依性狭;那要反过来,顺着后边那个答:以“意识所依性一定是它的等无间缘”,还是这么答,这样子没有毛病的。“谓意识等无间缘是宽,通心王心所故,若所依性即狭,唯心王故”,这就顺后句答,反过来“若意识的所依性,决定是等无间缘”,“顺后句故”,把后边的拿到前头来了 ,叫顺后句答。

  

  

  

  

  若将眼识所依性与等无间缘为问,此即互有宽狭。谓眼识所依,通色通心是宽,不通心所是狭;若等无间缘,通心心所是宽,不通色是狭。

  

  “若将眼识所依性与等无间缘为问”,“互有宽狭”,前边说的要四料简。“谓眼识所依,通色通心”,色就是净色根,心就是无间灭意,宽;不通心所是狭——等无间缘也通心所,这一方面说,它又狭了。等无间缘来说呢,它通心王心所是宽,而不通色又是狭了,“互有宽狭”。这个要依四句答。

  

  假使一样宽狭,就答“如是”。假使我们说,有为法是不是五蕴?一样大,“就是”就好了,不要顺前、顺后,也不要四料简。那么我们讲义里边看一看:

  

  

  

  

  依《大毗婆沙》,答问法不过四种:

  

  一、以狭问宽,顺前句答。如问:有漏法皆有为耶?答:有漏法定皆有为。

  

  二、以宽问狭,顺后句答。如问:有为法皆有漏耶?答:有漏必是有为。

  

  三、互有宽狭,应作四句。如问:无漏法皆有为耶?答:应作四句。

  

   1.是无漏非有为,即三无为法。

  

  2.是有为非无漏,即一切有漏法。

  

   3.是无漏亦是有为,谓道谛。

  

   4.非无漏非有为,无。

  

  四、无有宽狭。如问:五蕴是有为法耶?答:如是。

  

  “以狭问宽,顺前句答”。我们举的一个例:“有漏法是不是有为的?”那肯定是有为的宽,有漏的狭;顺了前句答,狭的有漏法摆在前头:“有漏法定是有为”。所以说要答问题,先要把法相搞清楚,如果你法相都搞不清楚,有漏法是什么?有为法是什么?糊里糊涂的,人家问你,你怎么回答?顺前句、顺后句、还是四料简、还是“如是”?不知所云。真正辩论的时候,学的法的内涵要知道。内涵不知道,跟人家辩论,那肯定输,你自己糊里糊涂,怎么辩?

  

  第二种,以宽问狭,就是反过来了,有为法是宽,有漏法是狭,问“是不是所有的有为法都是有漏的呢?”当然不对,要反过来“有漏法必是有为”,还是这么答,你不要上当。一般辩论故意套你一个圈子,要你上当,把圈子套给你,叫你头伸进去,把你圈住。那么你就要当心了,不要伸进去了。他问你“有为法是不是有漏的?”你说“有漏的”,错了,马上就输了,“有为法里边道谛,是有漏的吗?”错了,那你就认输,脑壳就没有了,这个很危险的了。

  

  互有宽狭的。“无漏法是不是有为的?”我们说无漏法里边有有为、有无为,有为法里边有有漏、无漏,互有宽狭,要四句回答。第一句,是无漏的,不是有为的:三个无为法。第二句是有为的不是无漏的,那就是一切的苦集二谛,一切有漏法了。是无漏也是有为的,道谛。既不是无漏,也不是有为,没有这个法。要四句来回答。

  

  假使问“五蕴是不是有为法?”五蕴就是有为法,一样大小:“如是”,就那么答。像这一类,你们可以去多练习,就是看它法相的范围大小来回答问题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下边,《俱舍论》的十九卷的“随眠品”里边,也有答问题的方式,这个我们这里也介绍一下。

  

  “应一向分别,反诘舍置记,如死生殊胜,我蕴一异等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里的一个颂。“记”就是答。一个,要“一向”记,一向就是肯定的。要“分别”记,该简别一下。一个是“反诘”记,要反问一下才答;一个是“舍置”记,不回答。那么这个四个例,我举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1.应一向记

  

  如问:一切有情皆当死不? 答:一切有情皆定当死。

  

  一向记,一向就是肯定要回答的,没有什么问题的。如问:“一切有情皆当死不?”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?那是肯定的——一向记,决定要死的,一切有情都要死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2.应分别记

  

  如问:一切死者皆当生不? 答:有烦恼者当生,非余。

  

  分别记,“死了的是不是都要投生的?”这个不要上当。死了的就要看了:烦恼没有断的,要投生的;烦恼断掉的,就不投生了——阿罗汉、佛就不再投生了。像这些问题不能一向记,片面地、一下去肯定不行了,要分别情况。

  

  

  

  

  3.应反诘记

  

  如问:“人为胜劣?”应反诘记:“为何所方?若言方天,应言人劣;若言方下,应记人胜”,

  

  还有一种问题,要反诘记。假使问:“人到底是优胜的,还是不好的?”这个怎么答?那就要问他了:“你说跟什么比啊?人跟天比,人当然是差;人跟畜生比、跟恶道比,当然是优胜”,你没有说跟哪个比,不好回答了。我先问你跟什么比较了?所以说呢,像这一类问题,你先要反问他,跟什么东西比较?假使你跟“方天”,天来比呢,当然人劣,人差一点;假使跟下,就是恶道来比,人胜。在没有说跟哪个比的前提之下,不能说胜,也不能说劣。如果你说胜了,他就说这个天比你差吗?好了,你输了。如果你说劣,难道三恶道比人还要好啊?那又错了。所以这些问题不能直接回答。

  

  

  

  

  4.应舍置记

  

  如问:蕴与有情(我)为一为异?应舍置记:有情(我)实无,故一异性不成。如石女儿,黑白等性。

  

  另外一个应舍置记,不能回答的。假使人家问你,这个外道经常来套佛教徒的:“蕴与有情为一为异?”五蕴跟这个我, 到底是一还是两个?他这个问题,你回答什么都不对,你说五蕴与我是一也不对,是异也不对。因为你要回答这个问题,你已经肯定有个我了。没有我的,你根本不能回答,一回答就上当,应舍置记。有情是没有的,故一异性不成,你说是一也不对,说异也不对。

  

  印度的逻辑里边经常举“石女儿”这个喻,“石女的儿子他是长得黑、长得白?长得聪明、长得笨?”这些问题怎么回答?石女就是不养孩子的女人,石女根本没有儿子,那么他的儿子是白的、黑的、聪明的、笨的?怎么回答呢?不能回答了。你回答“笨的、聪明的”,你就承认石女有儿子了 ,这个根本就错掉了,那就上了外道的当,他就是要你承认有一个有情:“噢,你们佛教徒也有个我的”,那不是成了外道了?所以像这些问题不能回答;管你是一也好、异也好,都不能回答。我记得有个龙胜比丘,有些外道在国王的宫殿里边,提这些问题的时候,他就说了:“国王你花园里有一棵什么什么树,果子好吃不好吃啊?”国王说:“我花园里没有这个树,怎么好吃不好吃?”“对了,既然没有这个树的,那我们世界上也没有有情这个东西,怎么好说一、异,不好说的”,国王就懂了,没有回答是胜了,回答就输了。很多地方说了话反而要错的,不说话就对。维摩诘为什么不说话?就是这样子,说了就错了。

  

  我们把阿毗达磨的答问法大概介绍了一下。还有一些也是反诘句的,对方故意拿有些问题来难你,那么你要反问他,要他自己讲。又是一类回答问题的方式。

  

  这些问答方式,不是懂了就算,要会用,经常练习。那么你碰到问题,自己会考虑该怎么回答。单是懂了不练习,人家问你了,你根本就不知道。这个答问法就讲到这里。下边因为有点事情,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《俱舍论颂疏》第二十三讲

  

  

  

  

  昨天把阿毗达磨答问法讲好了,接下去,傍论的第五科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五 眼等得依名

  

  从此第五,眼等得依名。论云:何缘识起,俱托二缘,得所依名,在根非境?以根境为二缘。颂曰:

  

   随根变识异  故眼等名依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随根变者,识随根变,根若转变,识亦异故。谓根若益,其识即明。根若有损,识便昧故。非境有变令识有异,以识随根,不随境故。依名唯在眼等非余。言眼等者,眼等六界也。

  

  眼识为什么依眼根取名字。识,生的时候要有根、境,为什么依根立名,不依境立名?假如说,眼根对了色境生眼识,为什么不叫色识,叫眼识?依根立名,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眼识依眼根的原因,因为眼根变了,眼识也受影响,所以依眼根来立名;色变了,眼识不受影响。

  

  “释曰:随根变者,识随根变,根若转变,识亦异故”,那么根怎么变呢?“谓根若益,其识即明,根若有损,识便昧故”。眼根假使养得好好的、饭也吃饱饱的,那么就有力,所发的眼识看东西很清楚。假使没有睡好、或者没有吃饱,看东西就糊糊涂涂的,不清楚。所以说根对识的关系大:根好识也明;根有损失,或者眼根什么地方有毛病,那么眼识也看不清楚。所以说,根据根的转变,识也有转变。而境就没有了,“非境有变令识有异”。境变了,识不会改变的。假使你在看一堆东西,把它烧掉了,眼识还是好的,没有受影响,所以境跟识的关系不大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