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若是意識所依性,一定是意識等無間緣”,這是順前句答、順著它的次第回答。
以寬問狹順後句答者。謂即改前問雲:若意識等無間緣,複是意識所依性耶?此既即是以寬問狹,謂意識等無間緣是寬,通心王心所故;若所依性即狹,唯心王故。應作順後句答:謂若意識所依性者,必是等無間緣。順後句故。
假使反過來,以寬的問狹,要順後句答。“謂即改前問”,把前面的問題改一下“意識的等無間緣是否就是意識的所依性?”意識等無間緣寬了,所依性狹;那要反過來,順著後邊那個答:以“意識所依性一定是它的等無間緣”,還是這麼答,這樣子沒有毛病的。“謂意識等無間緣是寬,通心王心所故,若所依性即狹,唯心王故”,這就順後句答,反過來“若意識的所依性,決定是等無間緣”,“順後句故”,把後邊的拿到前頭來了 ,叫順後句答。
若將眼識所依性與等無間緣爲問,此即互有寬狹。謂眼識所依,通色通心是寬,不通心所是狹;若等無間緣,通心心所是寬,不通色是狹。
“若將眼識所依性與等無間緣爲問”,“互有寬狹”,前邊說的要四料簡。“謂眼識所依,通色通心”,色就是淨色根,心就是無間滅意,寬;不通心所是狹——等無間緣也通心所,這一方面說,它又狹了。等無間緣來說呢,它通心王心所是寬,而不通色又是狹了,“互有寬狹”。這個要依四句答。
假使一樣寬狹,就答“如是”。假使我們說,有爲法是不是五蘊?一樣大,“就是”就好了,不要順前、順後,也不要四料簡。那麼我們講義裏邊看一看:
依《大毗婆沙》,答問法不過四種:
一、以狹問寬,順前句答。如問:有漏法皆有爲耶?答:有漏法定皆有爲。
二、以寬問狹,順後句答。如問:有爲法皆有漏耶?答:有漏必是有爲。
叁、互有寬狹,應作四句。如問:無漏法皆有爲耶?答:應作四句。
1.是無漏非有爲,即叁無爲法。
2.是有爲非無漏,即一切有漏法。
3.是無漏亦是有爲,謂道谛。
4.非無漏非有爲,無。
四、無有寬狹。如問:五蘊是有爲法耶?答:如是。
“以狹問寬,順前句答”。我們舉的一個例:“有漏法是不是有爲的?”那肯定是有爲的寬,有漏的狹;順了前句答,狹的有漏法擺在前頭:“有漏法定是有爲”。所以說要答問題,先要把法相搞清楚,如果你法相都搞不清楚,有漏法是什麼?有爲法是什麼?糊裏糊塗的,人家問你,你怎麼回答?順前句、順後句、還是四料簡、還是“如是”?不知所雲。真正辯論的時候,學的法的內涵要知道。內涵不知道,跟人家辯論,那肯定輸,你自己糊裏糊塗,怎麼辯?
第二種,以寬問狹,就是反過來了,有爲法是寬,有漏法是狹,問“是不是所有的有爲法都是有漏的呢?”當然不對,要反過來“有漏法必是有爲”,還是這麼答,你不要上當。一般辯論故意套你一個圈子,要你上當,把圈子套給你,叫你頭伸進去,把你圈住。那麼你就要當心了,不要伸進去了。他問你“有爲法是不是有漏的?”你說“有漏的”,錯了,馬上就輸了,“有爲法裏邊道谛,是有漏的嗎?”錯了,那你就認輸,腦殼就沒有了,這個很危險的了。
互有寬狹的。“無漏法是不是有爲的?”我們說無漏法裏邊有有爲、有無爲,有爲法裏邊有有漏、無漏,互有寬狹,要四句回答。第一句,是無漏的,不是有爲的:叁個無爲法。第二句是有爲的不是無漏的,那就是一切的苦集二谛,一切有漏法了。是無漏也是有爲的,道谛。既不是無漏,也不是有爲,沒有這個法。要四句來回答。
假使問“五蘊是不是有爲法?”五蘊就是有爲法,一樣大小:“如是”,就那麼答。像這一類,你們可以去多練習,就是看它法相的範圍大小來回答問題。
下邊,《俱舍論》的十九卷的“隨眠品”裏邊,也有答問題的方式,這個我們這裏也介紹一下。
“應一向分別,反诘舍置記,如死生殊勝,我蘊一異等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裏的一個頌。“記”就是答。一個,要“一向”記,一向就是肯定的。要“分別”記,該簡別一下。一個是“反诘”記,要反問一下才答;一個是“舍置”記,不回答。那麼這個四個例,我舉一下。
1.應一向記
如問:一切有情皆當死不? 答:一切有情皆定當死。
一向記,一向就是肯定要回答的,沒有什麼問題的。如問:“一切有情皆當死不?”一切有情是不是都要死的?那是肯定的——一向記,決定要死的,一切有情都要死的。
2.應分別記
如問:一切死者皆當生不? 答:有煩惱者當生,非余。
分別記,“死了的是不是都要投生的?”這個不要上當。死了的就要看了:煩惱沒有斷的,要投生的;煩惱斷掉的,就不投生了——阿羅漢、佛就不再投生了。像這些問題不能一向記,片面地、一下去肯定不行了,要分別情況。
3.應反诘記
如問:“人爲勝劣?”應反诘記:“爲何所方?若言方天,應言人劣;若言方下,應記人勝”,
還有一種問題,要反诘記。假使問:“人到底是優勝的,還是不好的?”這個怎麼答?那就要問他了:“你說跟什麼比啊?人跟天比,人當然是差;人跟畜生比、跟惡道比,當然是優勝”,你沒有說跟哪個比,不好回答了。我先問你跟什麼比較了?所以說呢,像這一類問題,你先要反問他,跟什麼東西比較?假使你跟“方天”,天來比呢,當然人劣,人差一點;假使跟下,就是惡道來比,人勝。在沒有說跟哪個比的前提之下,不能說勝,也不能說劣。如果你說勝了,他就說這個天比你差嗎?好了,你輸了。如果你說劣,難道叁惡道比人還要好啊?那又錯了。所以這些問題不能直接回答。
4.應舍置記
如問:蘊與有情(我)爲一爲異?應舍置記:有情(我)實無,故一異性不成。如石女兒,黑白等性。
另外一個應舍置記,不能回答的。假使人家問你,這個外道經常來套佛教徒的:“蘊與有情爲一爲異?”五蘊跟這個我, 到底是一還是兩個?他這個問題,你回答什麼都不對,你說五蘊與我是一也不對,是異也不對。因爲你要回答這個問題,你已經肯定有個我了。沒有我的,你根本不能回答,一回答就上當,應舍置記。有情是沒有的,故一異性不成,你說是一也不對,說異也不對。
印度的邏輯裏邊經常舉“石女兒”這個喻,“石女的兒子他是長得黑、長得白?長得聰明、長得笨?”這些問題怎麼回答?石女就是不養孩子的女人,石女根本沒有兒子,那麼他的兒子是白的、黑的、聰明的、笨的?怎麼回答呢?不能回答了。你回答“笨的、聰明的”,你就承認石女有兒子了 ,這個根本就錯掉了,那就上了外道的當,他就是要你承認有一個有情:“噢,你們佛教徒也有個我的”,那不是成了外道了?所以像這些問題不能回答;管你是一也好、異也好,都不能回答。我記得有個龍勝比丘,有些外道在國王的宮殿裏邊,提這些問題的時候,他就說了:“國王你花園裏有一棵什麼什麼樹,果子好吃不好吃啊?”國王說:“我花園裏沒有這個樹,怎麼好吃不好吃?”“對了,既然沒有這個樹的,那我們世界上也沒有有情這個東西,怎麼好說一、異,不好說的”,國王就懂了,沒有回答是勝了,回答就輸了。很多地方說了話反而要錯的,不說話就對。維摩诘爲什麼不說話?就是這樣子,說了就錯了。
我們把阿毗達磨的答問法大概介紹了一下。還有一些也是反诘句的,對方故意拿有些問題來難你,那麼你要反問他,要他自己講。又是一類回答問題的方式。
這些問答方式,不是懂了就算,要會用,經常練習。那麼你碰到問題,自己會考慮該怎麼回答。單是懂了不練習,人家問你了,你根本就不知道。這個答問法就講到這裏。下邊因爲有點事情,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《俱舍論頌疏》第二十叁講
昨天把阿毗達磨答問法講好了,接下去,傍論的第五科。
己五 眼等得依名
從此第五,眼等得依名。論雲:何緣識起,俱托二緣,得所依名,在根非境?以根境爲二緣。頌曰:
隨根變識異 故眼等名依
釋曰:隨根變者,識隨根變,根若轉變,識亦異故。謂根若益,其識即明。根若有損,識便昧故。非境有變令識有異,以識隨根,不隨境故。依名唯在眼等非余。言眼等者,眼等六界也。
眼識爲什麼依眼根取名字。識,生的時候要有根、境,爲什麼依根立名,不依境立名?假如說,眼根對了色境生眼識,爲什麼不叫色識,叫眼識?依根立名,這是什麼原因?這是眼識依眼根的原因,因爲眼根變了,眼識也受影響,所以依眼根來立名;色變了,眼識不受影響。
“釋曰:隨根變者,識隨根變,根若轉變,識亦異故”,那麼根怎麼變呢?“謂根若益,其識即明,根若有損,識便昧故”。眼根假使養得好好的、飯也吃飽飽的,那麼就有力,所發的眼識看東西很清楚。假使沒有睡好、或者沒有吃飽,看東西就糊糊塗塗的,不清楚。所以說根對識的關系大:根好識也明;根有損失,或者眼根什麼地方有毛病,那麼眼識也看不清楚。所以說,根據根的轉變,識也有轉變。而境就沒有了,“非境有變令識有異”。境變了,識不會改變的。假使你在看一堆東西,把它燒掉了,眼識還是好的,沒有受影響,所以境跟識的關系不大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