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过去的无间灭意。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,意识的根就是意根,这个意根就是前面的识灭掉了,第二剎那,叫无间灭意。
“五识依或俱”,五识依什么?“或表不定,眼等五识,所依有二”,一个是过去的无间灭意,它要依靠它,一个是现在。这些问题,我们前面都讲了好几次了。在辩论那个无表色的时候,也提起这个问题。眼等五识,一个是过去的依,无间灭意;一个是现在的依,就是眼等五根。这个五识跟五根,同时在现在,叫俱,同是一个时间,“俱”。
“或言表此亦依过去,故五识依名或俱也”,这个“或”的意思,就是说它也依过去的无间灭意。“或俱”两个字就表示:它一方面依过去的无间灭意,另一方面依现在同时的净色根、五根。这段文完了。
下边是辩论的问题,就是答问法。阿毗达磨里边讲问答有一定的方式的。照这个方式答问题,不会出差错;如果不依这个规矩,就很容易上当,答错。为什么要那么仔细呢?这些问题,讲得那么仔细干什么?我们只要回想到以前印度是盛行辩论的,不管外道也好,内部也好,都是辩论。跟外道辩论输了,要么头给他,要么就信他的教,甚至于所有寺院,所有的信徒都要归他的,这个关系极大。所以说在辩论的时候,不能出一点差错,所以这些地方都要仔细。不但是因明要熟,就是答问题的方式,也要有一定的技巧,不能有空子给人家钻。
这里就介绍阿毗达磨的答问法——这里介绍一种,《俱舍论》十九卷里边还有一种。十九卷的一种,我们已经摘下来了 ,大家笔记上有。我们上一次讲过,南普陀的学生学好了,后来北京佛学院的学生,大概毕业生了,到处去参学。有一位很爱辩论,跑到那里辩到那里。因为是北京毕业的,学的也多,又是爱辩,大概都是辩了胜利的。但是跑到南普陀,他跟学生一谈,学生里边有几个学得好一点的,凈雄那一些对他说,《俱舍论》里边有答问法等等,给他介绍一番。他们想北京佛学院的,虽然学了很多,《俱舍》没有学,答问法没有学过,到底那个答问法怎么回事,心里没个底——不要自己辩了、说错了,被人家辫子抓到了、输掉了,这就不好意思。北京佛学院,中国第一块大牌子的毕业生,被南普陀的学生辩输了,那是很不体面的。结果他来南普陀就没有辩,不敢辩了。这个答问法的重要也可想而知。下边我们就介绍:
问:如是眼识所依性者,即是眼识等无间缘耶?设是眼识等无间缘,复是眼识所依性耶?
答:应作四句。第一句者,俱生眼根。眼根是眼识所依性,非等无间缘;等无间缘,唯心心所,眼根是色,故非此缘。
第二句者,谓无间灭心所法界。无间灭言,意表过去,过去心所,与现在眼识,为等无间缘;非心王故,非是眼识所依性也。
第三句者,谓过去意根。无间灭意,与现在眼识为所依性;是心法故,复是眼识等无间缘。
第四句者,谓除前相所说法。 如眼既尔,乃至身识应知亦然。
提这个问题。先说什么叫所依性?就是根。眼识所依的根,是不是就是眼识的等无间缘?什么叫等无间缘。前面一个心王、心所灭掉了,后面那个跟上去、生起来——等无间缘:相等的,没间隔的那个缘;就是让开位子来,你这个位子不让开,它后边的生不上来。经常有人说:占了茅坑不屙屎,这个四川话,你尽占在那里,人家要来了,要用你的厕所,你不肯让开,尽把在那里,你又不屙,人家后边等着着急了。这个就是说,前面的让开了,后面的识才能生起来,让开的就是等无间缘,等无间缘就包含心王、心所。而所依的根、意根、无间灭意,决定是心王。那么以这样子的问题来问,“眼识所依的、它的所依性——就是意根,净色根是色法,也在里边,是不是就是眼识的等无间缘?”问这个问题。(25A)反过来“假使是眼识的等无间缘,是不是就是眼识所依的根?”这句话,两边谁也包不了谁。眼识所依的根有净色根、也有无间灭意——无间灭意是心王。以无间灭意来说它单是心王,而眼识的等无间缘心所、心王都有;那么眼识的等无间缘比无间灭意大。但是眼识所依性还有净色根,净色根是色法,等无间缘包不了它的。所以说等无间缘跟那个所依性,互有大小,哪一个也包不了哪一个。
在这种情况之下,就得要四料简——要四句。如果一个能包那个的,那么顺前问答,或者顺后句答。如果两个恰恰一样大小,答“如是”,就是这么回事。这一个问题,两边都包不了对方,“应作四句”,要作四句回答。
是眼识所依性,而不是眼识的等无间缘,这是第一句。是什么东西呢?就是净色根,“俱生眼根”,跟它一起同时生的那个眼根,就是前面说的“依或俱”的俱的净色根,就是眼根。这眼根是眼识的所依性,但是它是色法,不是等无间缘,等无间缘只能是心王心所。所以说它是眼识所依性,而不是眼识的等无间缘。这是第一句。
第二句:是等无间缘,而不是眼识的所依性,那是什么呢?“谓无间灭心所法界”,“无间灭”,才灭掉的,那么作等无间缘可以;但不是心王,是心所,“心所法界”就是法界里边的心所法。这个心所法可以作眼识的等无间缘,它让开了,眼识可以生出来。“无间灭言,意表过去”,它的意思就是过去了,过去嘛才可以做等无间缘。“过去心所,与现在眼识,为等无间缘”,可以的;但是不是心王,不是眼识所依性。是等无间缘,而不是所依性:这是第二句。因为它是心所法,可以做等无间缘,但不是眼识所依的——因为不是无间灭意,也不是净色根。
第三句:既是它的所依性,又是等无间缘,那就是无间灭意、就是意根。“无间灭意,与现在眼识为所依性”,它是眼识所依的意根。同时也是等无间缘——因为是心王了,心王灭掉,下边一个识、心才能生起来 。所以说又是所依性,又是等无间缘,“复是眼识等无间缘”。这是第三句,两个都是。
第四句:既不是眼识的所依性,也不是它的等无间缘,“谓除前相所说法”,前面所说的法除开,其他的一切法都是。色法也好、不相应行也好、不是无间灭的心王心所也好;既不是它所依的性——不是它的根,也不是它的等无间缘。这个就宽了、多了。
“如眼既尔,乃至身识应知亦然”,眼识如此,耳、鼻、舌、身识都同样。
问:若是意识所依性者,复是意识等无间缘耶?若是意识等无间缘,复是意识所依性耶?
答:顺前句答。谓是意识所依性者,定是意识等无间缘。意识所依即是意根故,故通俱句也。有是意识等无间缘,非与意识为所依性。谓无间灭心所法界,非心王故,不是所依。
问题是一样的。因为意识跟前五识情况不一样,所以另外讲。
这个“顺前句答”。意识的所依性决定是意识的等无间缘;而意识的等无间缘有心所法,不是意识的所依性、不是意根。所以顺前句答:前面那个范围小,后边范围大;小的摆在前头。“意识的所依性,一定是意识的等无间缘”,一句话 就够了。因为它范围一大一小:等无间缘大,把意识的所依性包在里边了;是意识的所依性决定是等无间缘。反过来不能说了,意识的等无间缘就不一定是意识所依性,因为等无间缘里边还有心所法,不是心王,不能作所依,不是无间灭意。所以这一类要顺前句答。
“意识所依即是意根故,故通俱句也”。“意识所依性者,定是意识等无间缘”,这是顺前句答。而意识的所依就是意根,也是俱句——既是意根,也是意识的等无间缘 ,这是第三句,也通的。答的时候,顺前句答就可以了,但里边包含有第三句——两个都是的——也在里边。
有的法,它是意识的等无间缘,但不是意识的所依性。“所依性”就是它的意根。是什么东西呢?“无间灭心所法界”,法界里的心所法;“无间灭”,才灭掉。它可以作等无间缘,但不是无间灭意,无间灭意决定是心王。等无间缘宽一点,要顺前句答,不能把等无间缘放在前头。你说“等无间缘就是意识所依性”,那就错了——等无间缘里边有心所法,不是所依性。
介绍了这样的问答之后,就把《大毗婆沙》里边的答问法提出来了。
答问法
依《大毗婆沙》,答问法不过四种,以狭问宽,顺前句答。以宽问狭,顺后句答。互有宽狭,应作四句。若无宽狭,答曰如是。
根据《大毗婆沙》,回答问题的方法,一共四种、“不过四种”。
“以狭问宽,顺前句答”,假使范围狭的来问范围广的。就是前面那个:所依性是狭,等无间缘是宽。顺前句答:把狭的摆在前头,宽的可以包它的摆后头。
假使以宽的来问狭的,要“顺后句答”,颠过来答。假使问“是不是意识的等无间缘都是意识的所依性呢?”就不能顺着它的话答了,要答“意识的所依性一定是意识等无间缘”,把它翻过来,顺后句答,把后边的拿过来答。
这是两种:一个是狭的问宽的,顺前句答;一个是宽的问狭的,顺后句答。假使“互有宽狭”,那么要四句、四料简。假使没有宽狭,一样大的,“如是”,就答“对的”、“就是这样子”。
且如今问:若意识所依亦等无间缘?此是以狭问宽,谓意识所依唯心王故,是狭;等无间缘通心王心所,是宽。顺前句答者,顺前问答:谓若是意识所依性者,定是等无间缘也。
那么它举例。“且如今问:若意识所依亦等无间缘?”,这个所依狭,是心王、无间灭意;等无间缘是心王、心所都有——无间灭的心王、心所。当然是等无间缘宽,所依性狭;这样子呢,顺前句答。这是以狭问宽。“谓意识所依唯心王故,是狭;等无间缘通心王心所,是宽”,顺前句答: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